目录
论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建设0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激励机制 建设策略0
一、初中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实质0
二、初中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意义1
三、初中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建设策略1
1、需要激励1
(1)归属需要1
(2)情感需要1
(3)自尊需要1
(4)成就需要1
(5)发展需要1
2、目标激励2
3、竞赛激励2
(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目的2
(2)要把竞赛和评比结合起来2
(3)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赛观2
4、榜样激励2
5、荣誉激励3
12、焦会玲:《教学与管理》2001.12,第78页。4
论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建设
[摘要]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级管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尤其是对初中生的影响极为深远。现代的初中班级管理需要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激励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有效的调控刺激变量。以学生为主体,使之成为一个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集体,通过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情感需要、自尊需要、成就需要等使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激励机制 建设策略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级管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尤其是对初中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因为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班级管理的关健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班主任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性措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从而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着重从激励机制建设的策略方面予以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初中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实质
初中班级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它的效能体现为人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而引导人的行为活动的过程。在人的行为活动过程中,是否给予激励,其行为活动的表现及效果大为不同。因而,现代的班级管理需要构建一套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活动。激励机制的构建,应该以人的行为活动的一般规律为依据。行为科学的研究认为人的需要和动机引发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当目标实现以后,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新的需要随之产生如此周而复始,延续不断。所谓激励实际就是处理好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借助外部的一些因素或措施作为吸引力或推动力(刺激变量),激发个体的需要和动机调动其积极性(机体变量),从而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活动(反应变量)。因而,我们探讨初中班级管理的激励机制,关键就是在有效地调控刺激变量上做文章,即建立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且有效的激励要素及措施。
二、初中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意义
构建激励机制体现的是变传统的专制型管理思想为现代的民主型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实践,是把学生置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服从,而是主动地参与。就近景意义而言,构建并实施激励机制,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完善现代班级的管理机制,促进其现代化和科学化,提高其效能。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充满勃勃生机,成为一个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集体。就远景意义而言,通过激励机制,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等现代观念逐渐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得到发展,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人才素质的最基本内容,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深远意义。
三、初中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建设策略
1、需要激励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因而需要激励在激励机制中是第一个要素。据多年的观察研究,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归属需要
学生总是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有些归属需要的满足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如班、组的归属,这没有激励作用;有些归属需要的满足则要经过主观努力,如团、队组织的归属;某些活动小组的归属具有激励作用。如我带的班上的班级文学社效果较好,多篇习作发表,因之许多学生申请加入,文学社就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入社的前提条件,从而激发了成员全方位努力的积极性,个个品学兼优。
(2)情感需要
学生情感需要一般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喜爱,一是希望得到同学的温暖和友谊。这两个方面情感需要的满足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带的班上一名女生的父亲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师生不仅在精神上给她极大的安慰扶助,还纷纷解囊给予资助。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谊、集体的温暖成为无穷的激励力量,使这名女生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取得可喜的成绩。
(3)自尊需要
学生的自尊心都是很敏感很强烈的。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一名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在一次谈话中说:老师,我保证我们宿舍几个人都考上重点校。过后,在一个适当场合我贴在他耳边悄悄说:你知道老师们听了你那天的话怎么看吗?老师们说,就他自己不能保自己。这一句悄悄话激发了他为维护自尊而拼搏的行动,虽然还没到毕业见分晓的时候,却已更见长进。
(4)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推动着学生奋发努力。每个学生都有成就需要,但强弱不同,因而推动力大小不同。心理学家洛厄尔以学生为被试的研究表明,成就需要强的被试,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而成就需要弱的被试进步就不明显。这就要求班主任应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成就需要。我班上有个学生各方面原来不错,却一度全面滑坡。经谈心了解到他的思想根源是:反正我也到不了上游,就这样了。我深入浅出地给他讲了人的大脑用进废退、人的学业不进则退的道理,最后说,你就“哪样”了?你究意该哪样,全看你自己了!这样强化了他的成就需要,他又拼搏向上了,被同学们评为阶段性拼搏状态最佳者之一,学业成绩也大幅度上升。
(5)发展需要
马斯洛说,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学生而言,还是称为“发展需要”为妥。因为他们尚未成人,其全部行为活动的意义在于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这种需要,他们都希望在集体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不断成长。这正是班级管理者可以最广泛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根源。
2、目标激励
学习并非都是引人入胜的,有些内容既枯燥又艰深,这需要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懈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制定行之有效的奋斗目标,学生往往就能克服困难,自觉约束自己。
班级确立共同的目标就等于指明了班级前进的方向。学生生活在一个有良好班风的集体中,会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班风越好,同学们就会越完善自己的个体目标,从而为维护集体荣誉自觉地奋发努力。班风是无形的力量,她影响着集体成员,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在班级目标的基础上,为自己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使他们经过刻苦学习能够达到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激发积极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及时给与表扬、肯定、激励,,使他们在明确不断的反馈中向目标迈进,最终实现班级目标。
依据学生发展目标,精心组织有特色的活动,使学生愉快的享受班级的温暖。团结、温暖的集体,会使学生由对集体的热爱,转而投入到学习中去。班级活动让学生当家作主,充分展示了自我,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例如:学生组织的“做文明学生”活动,为特困学生献爱心活动,在学校为我班增了光。
3、竞赛激励
学生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班主任通过组织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塑造一种外在的压力氛围,激发、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努力上进,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集体观念。如班主任通过开展演讲竞赛、书画竞赛、宿舍卫生竞赛在班级中形成积极上进的竞争氛围,激励学生你追我赶,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实施竞赛激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我们不能为竞赛而搞竞赛,组织每一次的竞赛都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目的。竞赛要给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注入一种动力,鼓励学生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超先进。
(2)要把竞赛和评比结合起来
只竞赛不评比,竞赛终究会失去激励作用。应把竞赛和评比结合起来,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担任评委,评出前几名并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
(3)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赛观
在竞赛中应提倡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提倡互相协作和集体奋斗精神。
班级管理中努力创设竞争情境,引导公平竞争,发挥个性特长。给“学困生”信心以达标,给“优等生”压力以攀高;见贤思齐,引导学生向有特长的同学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班内学习“尖子”、表演“天才”、运动“健将”、组织“能手”、书画“新人”、电脑“高手”等的涌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我班人才辈出,能在各项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4、榜样激励
列宁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因为榜样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完美人格,给学生以强烈的精神震撼,他们身上集中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加强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我在运用榜样激励这一手段时注意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榜样为对象,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在这里我主要从班主任方面来谈谈。班主任以自己的模范言行为学生做出榜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在长期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要求,班主任尤其如此。中国古代教育家就十分强调教育者的“言教”与“身教” 并强调“身教”胜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师教育者的身份,以及他们比之学生丰富的社会经验,学生自然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因此班主任要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十分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公正诚恳 ,敬业乐岗等方面尽最大努力给学生作出表率。从学生身上能看到班主任的影子,班主任为学生作出榜样,会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良好的影响。
5、荣誉激励
“每个学生都是会闪光的金子”,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捕捉到他们心灵的火花。让学生体验成功,是促进学生激情迸发、培养良好情操的动力。班主任为学生有意识地创设获得荣誉机会,并用不同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和认可,它能使学生把一时的进步变为永恒品质。如班级开展创“星”活动,评出“诚信之星”、“进步之星”、“助人之星”等,进行广泛持久的激励,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真诚地赞美他们的长处,点燃他们内心的希望之火,使他们感受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昂,以此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促进班级目标的实现。
实践证明,现代的班级管理需要构建一套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活动。在激励思想的引导下,为班级撑起一片蓝天,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群策群力,让班级充满勃勃生机,让班集体之舟朝着胜利的彼岸飞驰。
四、运用激励机制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有些老师往往忽略了初中学生的心理,每遇到功课不好或不用功就批评一番,虽然用心良苦,日子久了,学生渐渐习惯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以后老师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同样的,经常一味夸奖学生也会渐渐对这种刺激感到麻痹,直至最后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因而,不管是夸奖还是批评,一定要使用得恰如其分。例如:当学生非常贪玩的时候,你绝对不能不管,但是你又绝对不能老是见面就批评,一定要酌量一下当时的情形,找一个适当的时机批评一番。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总而言之,夸奖和批评都是一种鼓舞人们的“刺激剂”,可是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能太过度,否则"效力"就会消失得干干净净,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初中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完善现代班级的管理机制,促进班级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充满勃勃生机,成为一个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集体。通过激励机制,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等现代观念逐渐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得到发展,而这一切正是现代社会的人才素质的最基本内容,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克安、宋鑫:《推进学分制与北大本科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李岚清:《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教育报,1999年第21期。
3、杨梅兰:《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激励性措施》,2007年第10期,第41页
4、张民生:《班主任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教育研究专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滕仙娟:《班主任工作》,杭州技师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10、张秀花:《谈班风的培养》,《班主任》2003.5,第45页。
11、庞彩群,陈克松:《教育管理与评价》2004.3,第53页。
12、焦会玲:《教学与管理》2001.12,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