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长的治校方略
[摘要]一个学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管理与组织,因此,作为校长必须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制订切实可行的治校方法与策略。本文从目标激励法、考核评比法、情感沟通法、活动渗透法、分权管理法、监督反馈法、优化环境法、典型带动法等方面的治校策略和方法的实践与体会中,提出本人见解,以飨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治校策略 方法 校长领导艺术”
一个学校是一个整体,校长则是这个整体中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学校的校风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风格和工作的态度。在多年的校长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校长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而且要有一定的领导艺术、治校策略和管理方法。
校长负责制的实行,确定了校长办学治校的中心地位,加大了人事权和财经权。现就校长如何正确有效地办学治校,谈点粗浅看法。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法治校。
以法治校就是以照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维护学校的合法权还要结合本校实际,围绕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建立健全一个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系统。以这套规章制度对学校实施管理。
这个系统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制度。一是岗位责任制。要因事设岗,以岗定员。二是奖惩制度。三是绩效量标进行考核。四是考勤制度。以上几个制度是一个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系统。它既可以使校长和各管理职能部门在管理上有法可依,便于控制,避免“人治”所导致的盲目性,随意性。又可以使全体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便于尽职尽责。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统一在这个高度透明的法治系统中,使学校工作正常高效地运行。
二、管好用好学校每一个人。
办好一所学校,教职员工是第一要素,管好人用好人是事业振兴的基础。在用人方面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知人善用,量才而用。古代的管仲曾说过:“国有良才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尽其才,此三者乃治国之禁忌也。”因此,知人善用,发现人才尊重人材。 (2)处理好人际关系。在调节人际关系问题上,要待人公平讲原则。(3)善于指导。指导即帮助教师出主意,想办法,纠偏差,引路子。指导要真诚,要指而有导。用好人,做好人的工作,是工作成功的一半。
三、以德服人,以情感人。
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是以法治校的保证。因为规章制度不是万能的,单靠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会使被管理者处于被动地位而缺乏主人翁精神,从而使以法制校失去必要的思想基础。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校长能真诚待人,就会唤起全校教师的高涨情感,产生无穷的感召力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既可弥补“法制”的不足,又是治校的必要策略。
总之,知人善用,是管理的用人之道,以法治校是管理的保证,以德服人是管理的基础,以情感人是管理的动力。只要努力抓住这四大法宝,就会产生思想的共鸣,促使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干工作。
下面,我从治校方略实施的内外因素谈起。
一、治校方略的实施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内部的凝聚力。
从学校内部来看,良好的学校形象能够强化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使教职员工和学生能够自觉地实现与学校的心理认同,从而能够加强学校的向心力,有利于学校内部的团结统一。
2、强化学校内部的行为规范。
强化学校内部的行为规范,对师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健康的学校群体氛围,有利于加强学校的管理。
(二)外部因素
1、外部的支持。
学校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的支持,而具有良好形象的学校则往往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获得社会认可的学校生源充裕,筹措资金方便,优秀人才趋之若鹜,学校发展蒸蒸日上;我国现在的条件下,国家依然是最大的办学主体,获得政府的支持则能够使学校得到更多的政策方面的优惠和资金的扶持。这样,就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校的发展十分有利。
2、教育逐步走向市场。
当前,在教育逐步走向市场的形势下,外部环境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意义。良好的学校形象就如同一面旗帜,如同教育资源的吸收器,能够使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学校,从而使学校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从治校方略的实施因素来看,校长在工作中必须要有风格、谋略才行。那么,校长在管理和组织过程中是否能一帆风顺,如意执行呢?诚然是不可能的,还会有种种的障碍问题。
二、学校管理中的障碍和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沟通问题。
(一)主观方面
治校方略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校长发出管理信息,或做上传下达时,教职员工这个信息接收群体,会因各人的知识、经验、态度、人格、个性、主观意识等原因而观点不同,因而管理的实施就会迟缓,工作效率低,甚至会有矛盾冲突,影响校长与教职员工的关系,或者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
(二)客观方面
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有效实施治校方略的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指挥、控制确是任重道远,相当艰难,而教师的工作何以说一天24小时不休息,也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教育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没有谁能把同时就读的学生教育成为均等水平的。
基于以上因素,校长必须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治校方略。
三、校长的治校方略
(一)目标激励
目标是人们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状态,是人们自我主体意志的产物。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心理过程。通过激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作为诸多师生的一个学校集体,校长必须因势利导,运用激励理论,及时确定学校总目标,着眼于学校校风的建设,能尽快促进学校集体的形成。当然,校长在确定学校的具体目标时,必须有层次性、到某一目标的基础上,再确定高一级的目标,循序渐进。如我刚接一个学校时,教师素质较一般,名利观念淡薄,与世无争的陈腐思想严重,校园纸屑满地,学生纪律散漫,自习课犹如热闹的集市。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短期目标:学生纪律从路队行进有序抓起,教师跟班坐班,让“集市”撤离校园,改变校容校貌。目标一出,组织全校教师讨论,开展树立良好校风的系列活动,使教职工树立“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观念,解放思想,因而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学校在年终被评为先进集体单位。
考核评比法
我循规依法,对教师实行综合考评,量化管理,考评内容:德育方面,包括政治思想、品德修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工作态度、团结协作、清正廉洁等;能力方面包括业务技术水平、管理班级能力、运用适当方法教育学生和教学的能力、业务技术提高(进修、培训、函授)、知识更新情况(继续教育学习)等;勤的方面包括按时到校,遵守上下班时间,上课、备课情况,跟班坐班,批改作业等;绩的方面考核履行职责情况,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的水平等级及班级、学生的评价等。同时,通过量化考评,实行奖惩制度,使得学校管理登上新台阶。
情感沟通法
管理离不开情感投入。校长的情感是沟通教师心灵的桥梁,又是增强学校向心力的一种重要“能源”,能对教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校长对教职工要满腔热情,既关心他们,又尊重他们,真心相待,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才能真正取得教师的信赖和拥护,建立起“夫妻”型的上下级关系。如我校一年轻教师家住城郊,被安排到这地处市区60千米之外的山区学校工作,心里感到低人一等,情绪低落,工作马虎了事。我主动找他谈心,说明组织安排,是根据工作需要,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哪里工作都是一个样,无牵无挂,可以专心投入,况且这里山青水秀,人们热情好客,是大山特有的风情,应该珍惜这幽静的环境,定能造就良好的情操,可以干出一番成绩。诚心唤醒了良知,他能正确对待现实,妥善处理,安心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我觉得运用集体合力,加强集体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创造感人意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活动渗透法
把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渗透到治校之中,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年来,我一直注重开展各项活动,并强调参与意识。如通过组织教师自愿参加观摩团、撰写论文,总结比赛,组织师生上街头打扫卫生,法制教育宣传会、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卡拉OK大赛、大唱革命歌曲比赛、举行文艺汇演赛、篮球邀请赛等,激发教师爱校热情,养成集体主义观念。
(五)分权管理法
作为一校之长,要对学校全面负责,但并不是大小事务全都是校长亲自抓,不是鸡毛蒜皮都要校长来处理。校长应实行分权管理,就是校长组织、调动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等学校班子成员,对学校实行齐抓共管。同时,让学生干部亦参与管理。
首先,班子成员,党支部要作细致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合作,协调管理,如:
党员
党支书 教师
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中队辅导员
副校长(管安全工作)——班主任
年级组长 (德育工作)
校长 教导主任(管教导工作) 教师
科组长(教学工作)
工会主席(管工会)——监督学校管理——教师
会计(管财会、卫生)
教师
出纳(管财务收支、勤工俭学)
其次,为了使学校管理有效运行,注重互相协调,各班子成员经常提醒各自职责范畴内存在的问题,力求做到防微杜渐,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特设“教师监督岗”——由优秀学生干部组成,每天记载教师跟班、坐班、课堂纪律、自习情况,把详细记录交值周行政作为考核评比教职工的辅助材料,真正做到全面、客观、公正评价教职工的工作。
监督反馈法
监督反馈法,是指通过工会组织,密切联系教职员工,由工会主席取得群众信息,收集整理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监督意见,报告教职员工的行为表现,思想动态,提出改进管理的要求,督促学校管理的优化,发扬优点,改进缺点,纠正错误,民主管理。我沿用这个方法多年,教职员工得到的最大的欣慰,就是不管学校领导是否采纳其提议,都能得到一个说出内心想法的机会,从而,增强了教职工的责任感,形成集体主义信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优化环境法
教师生活、学生学习的场所要特别注重文雅、美观、大方。优美的教育教学环境能给师生增添生活与教学的乐趣,消除教学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陶冶情操,激发师生热爱校园,以校为家的感情,促进师生奋发向上。多年来,我一直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发掘资源,多渠道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千方百计改善教师生活,给教育教学工作增加辅助动力,激励教职工勤奋工作。
典型带动法
以人为本,相信人,尊重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不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而且已经成为时代的精神。运用学校的先进个人,先进事例,教育、带动全校教职工也是治校的有效方法。多年来,我采取两种方法搞好典型带动。一是以“头领”带动,即让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先进班主任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去带动本校的教职工。二是以党组织带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利用党员干部的威望,对校内非党群体实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带动,加强管理的力度。
校长在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中,采用行之效的治校方略,能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塑造健康的人际环境,加强教职员工的团结、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爱岗敬业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程振响、刘五驹著:《学校管理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26——229页。
2、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北京第1版,第642-650页。
3、王铁军、周在人主编:《给校长的建议——101》,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9-12页,第85-87页,第55页,145-149页,第132-133页。
4、蔡永红:《管理心理学》(下),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学用书,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2005年4月,第17-29页,第80-86页。
5、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2版,第439-445页,第311-313页。
6、胡中锋、李方编著:《教育测量与评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394页。
7、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111-113页。
8、陈孝彬、程凤春主编:《学校管理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125-127页。
9、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1999年8月,第1版,第193页,第293页,第330页。
10、李百珍主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普及出版,2002年3月,第1版,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