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转换教学思路打开新局面

转换教学思路打开新局面
上传会员: panmeizi
提交日期: 2013-08-29 09:03:41
文档分类: 教育管理
浏览次数: 7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转换教学思路打开新局面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转换思路打开新局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之误区
早在1978年,吕淑湘先生就说过:“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人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①”怪在哪里?怪在应试教育扭曲了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带来了种种痼疾。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单纯学科分数为标准,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上高一级学校为目的,应试教育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柳斌的讲话是从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是否主动全面发展这两个角度指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之下,“学生要分,教师要绩,学校要名”,这就导致了中学语文教师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应付那一张高考语文试卷而教,中学生一切语文学习也都是为了应付那一张语文试卷而学。这样一来,语文教学就生出以下种种弊端,给初中学生学习语文造成阻碍与不利。
一、重聚合、轻发散  
从应试的需要出发,教师要求学生做大量的中考的模拟题。这些中考模拟题大部分都是所谓的“标准化题型”,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这是一种错误的作法。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所有东西都标准化了,连语文的答案也搞标准化,‘齐心协力’就对,‘同心协力’就错,这样的教育是一种八股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种命题及其训练方式首先忽视了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模糊性、隐晦性、多义性特点。语文不可能像数理化那样精确。一道数学题,—百个数学家来解,尽管解题思路不同、方法不同,答案都应该是一致的、唯一的。可是,一道作文题,一百人来写,就会有一百种写法;一篇文章,让百个人来评论,就会有一百种说法,即使求得大同,也难免存有小异。如对李商隐的名篇《锦瑟》,朱彝尊说是悼亡诗,苏东坡说是咏瑟诗,何焯说是感伤诗,刘批、许凯说是爱情诗,张采田说是政治诗。[]③古人认识分歧,有说是作者晚年回顾一生政治遭遇之作;有理解为生离死别之恨;……等等,这些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似乎又都不能天衣无缝,到头来只能见仁见智,凭读者自己去选择、想象和判断,得不出一个统一、明确、众所公认的结论。试想把上述各家的说法变成选择题的选项,考生该选哪一项呢?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语文标准化命题的评分客观,其实,也不尽然。就答案而言,所谓客观,无非是制题入主观认识的一种外化,仍是一家之言,它带有制题人的主观色彩,未必能穷尽所有的理解,这种答案的唯—……不等于科学性;就答题方式看,它只面向结果而忽视过程,无法了解考生运用有关知识来解题的思路与步骤,无法了解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即使答案正确,亦无法判断是运用知识和技巧做出来的,还是缺牙巴咬虱子——碰上的。因此,这种答案的客观性往往掩盖了答题的偶合性,难以衡量考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从历年全国各地中考、高考语文试题阅卷表明,不少考生对标准化题答不好,但作文写得好。创作《人到中年》的作家谌容说,如果叫她做儿子的语文试题,她也许不能及格。一些大学的中文教授对此也有同感。这些事实从一个侧面也说明,这种语文标准化命题不能真正衡量出一个人的语文实用能力[]④。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长时期做大量的只求答案唯一的语文标准化命题,必然造成重聚合思维、轻发散思维的恶果。多年来,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只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聚合思维的训练,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共同的答案。因此,教师搞—言堂,对学生一味地灌、注、填。把学生的知识限于教师的讲稿之中,把学生的思维囿于教师的“设计”之内。语文要像数理化那样搞标准答案,选择题要四者择一,表述中心思想要用同—格式、同一措辞,分段要人人相同,写作方法也要有共同体会,大家都要在同—段文章中体会到同样的东西,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不容置疑,更不许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这种作法与科举时代恪守《五经》的教义,并以宋明理学派的理解为金科玉律,不许儒学有所发挥的作法又有什么两样?无怪乎陈至立部长把这种所谓的语文标准化命题和八股相提并论了。这种作法必然禁锢学生的思想,使其思维的起点和终点在同—方向和同—层次上,势必会抑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形成一种消极的思维定势,即往往对书上或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而不敢另作新解以推翻原说。学生只能“唯书”、“唯上”,作“活书橱”、“人形鹦鹉”,其结果必然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科学研究从孤立、线状、静态向综合、立体、动态转变的趋向。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能力.. 下一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美学..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