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壮志难酬心未眠—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壮志难酬心未眠—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上传会员: panmeizi
提交日期: 2013-08-29 09:00:04
文档分类: 教育管理
浏览次数: 40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壮志难酬心未眠—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壮志难酬心未眠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辛弃疾戎马一生,始终以抗金卫国为己任,但空怀壮志,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望,他只得把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对昏庸无能当政者的愤满倾注在咏诗填词上,成为了南宋最杰出的词人。
【关键词】辛弃疾  爱国  情怀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人物。冯煦在《蒿庵论词》言:“稼轩负高世之才,不可羁勒,能于唐宋诸大家外,别树一帜。”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毛泽东曾指出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我们不妨以此作为钥匙,对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以浅析。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于靖康乱后疲迫仕金,但不忘故国,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美芹十论》)。自小受祖父影响,辛弃疾曾两次乘北上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之机,“谛观形势”,密查金人动静,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统大军大举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奋起反抗。在抗金的艰难历程中,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然而,天不待人,不久,耿京被叛徒谋害,辛弃疾只好怀抱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来到南方。谁知,却从此中断了他沙场杀敌、重见中原父老的机缘。在南归后四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词人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其将相才略无处施展,不得朝廷重用,北伐宏图备遭打击,屡被贬斥,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的热血豪气寄托于词。
“硬语盘空谁来听?”,“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稼轩长短句》),历史行程倏忽,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壮声英慨”之士虽然已似“浮云影不留”,但他的毕生心血凝结的、焕发着爱国主义光彩的六百多首词章却犹如“芳草春长在”,在历史的文化长廊中经久不衰。
一、表现在故土沦陷,山河破碎的悲愤上
    辛弃疾大量的词深刻地反映了故土沦陷、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思想感情。他对沦陷的中原故土,充满了深沉的思念之情:“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满江红》)。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生于纸面。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他痛惜中原分裂的局面:“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汉宫秋》),“吴楚地,东南坼”(《满江红》);对于遭受金兵蹂躏的无数难民,更时时牵挂在心:“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他的许多词作,都是那个灾难深重的特定时代的真实写照。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困扰宝钗形象分析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学校发展规划分析02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