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
二十世纪知识经济对人的整体素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是以高度的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创造性)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加强自我与家长合作的能力,努力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人为本,开辟教育新渠道,形成现代教育立体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三维构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和谐发展,达到“教师用心,家长关心,学生开心”的三赢局面。建立一个崭新、有序、健康、科学、规范的育人环境。
一、建立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的社会意义
所谓合作关系是一种互相渗透性活动。从行为与目的来看,合作行为是教师与家长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采取互补的协调行为,使得彼此能共同创造互利的结果。从过程来看,合作关系肇始于彼此的共识,是一种连续性的异中求同的动态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目前,随着终生学习概念的提出,学校的教育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终结性的教育,信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学生受教育的渠道,电视节目、报刊、光盘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主体,其中的不良内容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从学生的生活空间看,家庭活动形式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这致使孩子难以广泛体验各种社会关系。所以,家长们在教育中产生了种种困惑,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教师在教育中感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和谐,因而需要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互相交流教育信息,形成教育合力,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师与家长在合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有助于孩子在家里和学校中更好地生活、学习,能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情感上的支持。然而很多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正如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威拉德·沃纳所指出的“从理想的观点出发,家长和教师在以下两方面享有共同点:都希望事情朝着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他们却生活在不信任和敌意的环境中。都希望孩子好,但却是不同的‘好’,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不可避免。”
(一)、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不同
由于教师与家长双方的教育素养水平不同,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学生出现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使双方产生心理分歧,产生矛盾。
(二)、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所抱态度不同
教师和家长的矛盾,常常是由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所造成的。如有的学生发展进度总是不尽如人意,也有的学生存有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纠正多次,仍有反复等等。对此,教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学生,不考虑具体情况就把责任推给对方。
(三)、教师和家长缺少必要的联系与心理沟通
教师和家长交往受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由于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并没有一种组织隶属的性质,双方的关系是松散的。所以双方交往的内容、形式、数量也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此外,有时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联系与心理沟通造成的。
(四)、教师与家长合作中双方地位不平衡。
表现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教师指挥,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或家长缺乏参与学生教育的意识。
三、新时期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与过去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