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论张爱玲与鲁迅关于人性表现上的比较 |
 |
上传会员: |
aesxtepe |
提交日期: |
2013-08-21 12:21:40 |
文档分类: |
教育管理 |
浏览次数: |
63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论张爱玲与鲁迅关于人性表现上的比较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论张爱玲与鲁迅关于人性表现上的比较
一、不同的土壤 相同的果实
张爱玲与鲁迅的时代差距甚远,两人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鲁迅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接着迎来了五四运动,置身于新文化运动大潮。张爱玲,从一开始走上文学道路,就置身在一个狭窄的沦陷区的生活圈子里。但这两位作家对中国现代人的精神本质的探索,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人性的表现上都结出了累累硕果。
1、病态人性的挖掘与表现——殊路同归
由于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所以鲁迅和张爱玲关注的对象不同,因而描写对象不同,鲁迅关注的是劳动人民和下层人物,张爱玲关注的是洋场社会的遗老遗少。但是他们却都把笔触伸向了病态的人性,深刻剖析病态的灵魂,可以说是殊路同归。
对于劳动人民和下层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在鲁迅小说里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是出于他对“国民性”弱点的正视。他在《呐喊自序》中谈到他“弃医从文”的故事时曾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1]
但是鲁迅的小说对于劳动人民和下层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他不是着重于叙述他们如何贫困,为何艰难,而往往把他的笔伸向人物的灵魂,剖析他们精神上的落后、麻木和愚昧。于是,我们看到了,从科举阶梯上跌落下来的孔乙己,压根儿也没意识到造成自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小说里的“短衫帮”,虽然处在社会最底层,却对孔乙己的不幸无一同情,革命者夏瑜为推翻封建统治而血洒刑场,从花白胡子到二十多岁的人,面对大悲剧,竟然麻木到和刽子手很有快感地一唱一和!华老栓、华大妈这对秉性善良的下层人物,竟把革命者的鲜血作为给儿子治病的药石……
鲁迅之后的张爱玲最关注的是40年代上海香港中期的遗老遗少和洋场社会。那些遗老遗少在社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