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措施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4-04-22 14:09:56 |
文档分类: |
学前教育 |
浏览次数: |
59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措施 (需要:26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6193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措施 摘 要 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幼儿有攻击性行为的倾向。专家认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这就需要成人和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从多方面分析出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出相应的教育措施,来逐渐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使其成长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 影响因素 教育措施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幼儿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展表明: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攻击性行为产生越早的幼儿,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幼儿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幼儿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电视等宣传媒介和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幼儿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幼儿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