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论幼儿孤独症及有效治疗 |
 |
上传会员: |
00bym123 |
提交日期: |
2023-04-27 17:11:26 |
文档分类: |
学前教育 |
浏览次数: |
1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论幼儿孤独症及有效治疗 (需要:5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3170
|
目录 论幼儿孤独症及有效治疗1 1、 临床症状1 2、孤独症发病原因2 2.1遗传因素2 2.2感染和免疫因素2 3、孤独症有效治疗方法2 3.1心理治疗法2 3.2医药疗法3 3.3教育疗法3 3.4行为治疗法3 1、昝飞.行为矫正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
论幼儿孤独症及有效治疗 【摘要】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孤独症又称自闭症。1943年最早由Kanner以“情感接触中孤独行障碍”为题报告了症状。过去曾经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现在的研究认为,孤独症并不是因为缺乏温暖的教养环境造成的,而是遗传基因,脑部疾病或创伤及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其临床症状为:在乳儿期就极为孤独,不愿预热接触,患者成长过程中少言寡语,言语交往能力差,固执任性,墨守成规,反对做任何改变。对玩具等某些物体,过分依恋,不能分离。另外,情绪不稳,对刺激反映过度或不足。诊断主要依据上述典型临床症状。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由此,逐渐把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关的发育障碍。在此期间,Lotter发表了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和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为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20世界80年代,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孤独症的病因,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完全的分开。Kolvin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1980年出版的《DSM-III》首次将童年孤独症视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之后,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素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人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孤独症的致病原因。但直至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从根本上完美的解释孤独症的病因。 【关键词】:孤独症 症状 病因 有效治疗方法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