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美术教育——浅谈小班幼儿绘画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爱画画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的一种语言,很多幼儿都喜欢随手涂鸦,这种表现正是幼儿对绘画艺术的领悟,更是他们艺术创造的源泉。过去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大部分是以教师教,幼儿学为主。一幅图画老师反复示范,幼儿机械地模仿,一副图画或是一个场景都是老师活动前就设计好的,在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不难发现幼儿在机械的模仿过程中缺少了幼儿对绘画的理解,也忽略了幼儿在绘画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体验。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大的禁锢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并根据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与适时、适当的指导”,结合我们幼儿园开展的《关于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反思与研究》的教研活动,更好的贯彻《纲要》的精神,我在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有动手的兴趣,它能促使幼儿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对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健全审美能力是有重要作用的。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美术教育,为幼儿提供绘画的环境。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绘画一无所知,他们只会持笔乱涂乱抹,来体现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伴随着这种体验,他们对画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兴趣出发幼儿就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能产生欣慰、快乐的情绪,因此,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教孩子画些什么,也不必强调幼儿画得像不像,因为这样易使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和热情,而应该去引导、呵护、培养。使幼儿在高兴时能随时拿起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自由描绘、表达,教师应时刻鼓励幼儿“画自己喜欢的”让幼儿兴致勃勃地自由涂画,从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所以在日常的绘画活动中,我总是有意识利用一种拟人化的语言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而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又是小班幼儿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有一次,一个孩子在画大皮球时,下笔时画得太小了,想画另一张,我看了有意地“误解”道:“呀,大皮球妈妈生出了一个小皮球宝宝啊,真可爱!你先画了小皮球宝宝,那么皮球妈妈长得什么样子呢,快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孩子一听,高兴极了,马上回到座位,在小皮球的旁边画了另一个大皮球和几个小皮球,画完还跑到我身边告诉我:“老师你看,大皮球妈妈生了这么多小皮球宝宝呢。”拟人化的语言还能对孩子的每一点发现、创造和进步给与温馨的表扬、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