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彭宇案”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彭宇案”
上传会员: panmeizi
提交日期: 2013-12-06 12:26:46
文档分类: 应用心理学
浏览次数: 28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彭宇案” (需要:22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文档字数:3190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彭宇案”
[摘 要]一起彭宇案引发了网络热议,公众纷纷哀叹“好事不能做”、“老人不能扶”。是什么原因颠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本文试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彭宇案”中的旁观者效应和社会心理学在司法中的应用。
 
[关键词]彭宇案 旁观者效应 司法公正 

如今提起“彭宇案”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到底是怎样一起案件能引起公众如此广泛关注?这件案子本身又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网络热议?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彭宇案”: 
06年的某一天,南京市某一公交站台,两路公交车同时靠站,一位叫彭宇的年轻乘客从前一辆车下车,另一六旬老者赶着上第二辆车。六旬老者突然跌倒,彭宇将其扶起并陪同去医院。经过医院验伤,发现伤情严重,需要更换人造股骨头,该六旬老者咬定陪同他前往医院的彭宇是肇事者。彭宇因此被这位六旬老者告上法庭,以彭宇将其撞倒在地致其受伤为由,索赔13万余元。而彭宇坚称自己是好心帮助该老者,并未与该老者发生任何碰撞。这场民事诉讼的一审经过了3次庭审,每次都因证据不足而告终。这位六旬老者跌倒前的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3次庭审虽集合各方证言与证据但能复原的依旧只是片断。主审法官做出一审判决,认为“从常理上分析,其(彭宇)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该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是仅仅好心相扶。如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做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由此认定彭宇与老者相撞,虽然双方均无过错,但按照公平责任合理分担损失,彭宇补偿老者损失数万元。主审法官的“常理”推断,在网络上引发了一边倒的热议,普遍哀叹“好事不能做”、“老太不能扶”。最终该案以“和解”结束,然真相如何世人却不得而知。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关于主观幸福感差异论述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