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小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是21世纪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普遍、最常见的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够认真,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多数学生只求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究其原因,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知识因不懂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学,最后发展到厌学.从而使学习陷入恶姓循环的怪圈,严重副作用学生身心健康,使学习无法走上良姓发展的轨道。也有部分的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缺乏学生应有的理想和追求,认为自己将来事业上难有作为,因而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再加上成绩的不理想,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所有这些,得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他们中部分人由于长期处在被人瞧不起的地位,经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经常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同时,受家庭生活副作用,独生子女长期形成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现象严重,到学校后被打破,心理上难以承受,往往通过逆反言行来满足自我,却很少去考虑别人,最终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小学生德育纲要对小学生提出了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勇于创新等心理品质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这些健康心理品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