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数学课堂中对悬念设置的一点思考

数学课堂中对悬念设置的一点思考
上传会员: pengcheng
提交日期: 2014-07-02 21:29:11
文档分类: 文档下载
浏览次数: 25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数学课堂中对悬念设置的一点思考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数学课堂中对悬念设置的一点思考

浙江宁波东海实验学校(315800)  袁蓓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当然要讲授正确的知识,但如果在教学的某个环节中,巧妙地设计一些“坎坷曲折”。这好比是高速公路设计中的弯道,一定数量的弯道可以使驾驶员一直处于惊醒戒备状态,以保证行车的安全。在课堂上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再利用这个契机及时探测和巧妙点题,因势利导,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近期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思路与方法。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一“石”激“浪”,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正当学生为到底为什么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设“障”数学课堂中对悬念设置的一点思考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个国王,迷恋下棋,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手并许诺:谁胜了国王,国王就满足他一个要求。后来,一个僧人胜了国王,他就要求国王在棋盘上放麦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他只要棋盘上的麦粒。国王笑他:“真傻,就要这么一点麦粒。”僧人笑着说:“恐怕你的国库中没有这么多麦粒!”你们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麦粒吗?“僧人真的傻吗?”如果按10克/千粒计算,那么所放麦子约1800亿吨。“这个结论可能吗?”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述有理数的乘方设下伏笔。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数学学习能力提高之我见 下一篇例谈从基本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学..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