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北仑区芦渎中学 韩琼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先知水平、认知水平与能力的不同,他们所接受的知识程度也相应地不同,于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安排层层递进式的模式,从旧知到新知循序渐进,步步为赢;作业布置时常分必做题与选做题,可谓考虑周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但事与愿违,学生之间的差距随年级的增大而增大。
如何让课堂教学让更多甚至全部的学生学到知识,使课堂教学有效笔者认为在于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心,即兴趣。于是,我们常想出许多方法,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成功感。以下谈谈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建议。
一、利用问题串的魅力
利用问题串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精练、简洁,常利用一道简单的基本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有时也可以一法多用,产生有梯度、有层次的一系列问题,让学有困难的学生感受这问题的本源,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及时巩固与提升。例如:在初一学到字母代表数时,常遇到找规律的题,这类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给我们教师带来一些困难,如何引导是关键。例如:在一次初一习题上有这么一道填空题:
由于此题没有提示,是一道填空题,没有梯度的设置,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在当时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导1]相等吗? (结论:相等)
[导2]相等吗? (结论:相等)
[导3]相等吗?(结论:相等)
[导4]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用一个字母表示成你所发现了规律。这是一步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是利用刚写完字母代表数后的一次应用。(结论:)那利用你得到的规律,来试试的值。学生容易作如下处理: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规律进行拆项,结合首尾相消得到结论。并让学生清楚其结果的有趣性,即课后,我不禁在想: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因为给了他们过多的问题串作为铺垫,使一道经典的问题没有深度,而且没有拓展,只做了“对题论题”,于是,利用一次课余时间对此题进行了变式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