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体会 |
 |
上传会员: |
风吹麦浪 |
提交日期: |
2013-05-25 15:16:53 |
文档分类: |
教育管理 |
浏览次数: |
30 |
下载次数: |
1
次 |
|
|
下载地址: |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体会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自觉地将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新《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时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教师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少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教师不再一味地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见解批评、否定,鼓励、赞扬多了;课堂上不再死气沉沉,变得书声朗朗了……但是,在一片繁荣、热闹的场面背后,究竟隐藏了一些什么?本文根据自己多年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工作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想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具学科特点的部分。较之识字,习作等,阅读教学是最活跃的因子。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无论教什么类型的课文,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学过程都是“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教学单调呆板,缺少变化,没有特色,无法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智力潜能,把原本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折腾得死气沉沉,把原本聪明活泼的学生教得反应迟钝,缺少生气。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成为教参的代言人,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受。而教师自身在教学中也体验不到成功感,失去了探求教学艺术的自觉意识和激情。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可否认,个性化阅读教学已成为一种时尚,就像新课程的其他理念一样日益深入人心。广大教师也能够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但是由于教师对文本理念的认识上的偏差,对教材内容处理不当,对学生的实际不够了解,在教学实践中的盲从等等原因,致使个性化阅读教学在看似繁华的背后,却布满了各种认识的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一)尊重人本,忽视文本
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新课改给阅读教学指出了一条新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走向了极端——尊重人本,忽视文本。
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言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通过对其价值和内涵的发掘,读者可以从中汲取精髓,也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因此对于文本,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它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取向。然而全新的阅读教学理论,使部分教师无所适从,仅是片面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些教师还没来得及真正领悟“主体”与“主导”二者的辨证关系,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急于依样描画,该讲的不敢讲,明知有错却不予纠正,怕背上“不尊重学生”之名。他们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却忽视了文本材料的原有之义,弃文本原有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否认“课本中心论”当然是对的,但勿庸置疑的是,文本依然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手材料。
(二)表面自主,实则放任自流
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新课标》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质疑,但问题在于教师并没有提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只是极力将学生引入预设好的教学环节中去。这样的质疑,只不过是“自主学习”的假象。学生思维的空间和个性的发展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目前的语文课堂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成为一种潮流,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在阅读教学中也出现了“想怎么读书就怎么读书”的误区,虽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读,读到了什么,读的效果如何却是毫无头绪。崔峦曾经说过,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但若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育的倒退。]整个课堂没有教师的指导,只有学生不知所云地读,这种放任自流的教学方式却被粉饰为“自主学习”。
绝大部分学生由于受个人心智水平、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还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层次上,甚至会出现理解的偏差。这就迫切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都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如果让学生放任自流,既缺少必要的指导,又缺少必要的约束,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自主性不是放任自流,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只有这样,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才是有价值的,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则应在教法上多做文章,既要帮助学生与“文本”接触,又要关注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实现个性化解读。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解除疑难杂症,遇到问题及时给以点拨和引导,做好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真正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无效合作,曲解“对话理论”
《新课标》 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就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学习方式。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启发和收获。然而,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一味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其结果既耗时又低效。教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曲解了“对话理论”的真正含义。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果,教师必须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在阅读课上进行合作学习,必须要有明确、恰当的目标,而且制定的这个目标难度不能太大,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较短时间内是可以完成的。小组内部应该形成一种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都能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使整个合作学习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保证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和整合,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分层要求。对于统一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阅读要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优等生“吃饱”,中等生“消化”,后进生“解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