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母性的颠覆与失落 |
 |
上传会员: |
海盗宝贝 |
提交日期: |
2013-06-30 21:03:38 |
文档分类: |
教育管理 |
浏览次数: |
45 |
下载次数: |
2
次 |
|
|
下载地址: |
母性的颠覆与失落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母性的颠覆与失落——张爱玲小说的母亲形象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孤岛”中崛起的一位文坛奇女子。她以其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观察、对人生的深刻解剖、对变态心理的深层剖示震惊了文坛。她的作品的基调是苍凉的、无爱的。在人类之爱中,母爱一直被视作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萨特夫人波伏娃认为,女人是雄性,而雌性机体又是完全适应并从属于母性的,“把女人同孩子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一种特殊、独一无二的纽带。”①然而在张爱玲所描写的苍凉世界中,母亲头上的神圣光环再也发不出耀眼的光芒,母性被扭曲、被异化, 母爱充满虚伪与自私,母亲与子女之间有的只是利害关系,母亲并不真正关心儿女幸福,不仅利用、控制甚至嫉妒、破坏他们的幸福。正是这些,使张爱玲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风格迥异。为什么在一个女性作家的笔下却呈现出这种“母性颠覆与失落”的现象呢?
一
张爱玲四十年代的小说中所写到的母新形象有《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密秋儿太太,《心经》中的许太太,《花凋》中的郑夫人,《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连环套》中的霓爱,而以曹七巧最具有代表性。这些小说中的母亲与冰心笔下的母爱大相径庭。冰心作品中的母亲对儿女充满了自然之爱,那种母爱是任何观念也难以动摇的“天性之爱”。冰心把母爱作为解除世界上一切痛苦的工具, “劝说那些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的青年,当感到人生虚无时,当在黑暗的现实中受到心灵的创伤时,可以用本能的、天性的、无条件的、血统的母爱来治疗,无助的青年向母亲倾诉;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母亲)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荫蔽?只有你(母亲)是我灵魂的安顿。”②而张爱玲小说中母亲给儿女的不是“灵魂的安顿”,不是无私的爱,而是一种折磨,一种变态的报复。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曹七巧把自己的不幸、对生活的仇恨宣泄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她以疯狂的妒忌之心占有儿子,淫虐儿媳,嫉恨女儿,用或恶毒或简单的话语,巧妙的手腕,一一破坏了他们正常的生活,毁灭了他们的幸福,一点一点地掐死了他们的生活的能力,使整个家庭变成了一个爱的荒原。郑夫人在儿女川嫦生命垂危之际怕暴露自己的“私房”而不肯拿出钱来给儿女治病。许太太与儿女只是爱着同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
这一片片爱的荒原展示了存在于作家思想心理上的凄凉意识。这种凄凉与西方某些思想不无关系。弗洛伊德将人的本能分为“爱欲本能”和“死亡本能”。爱欲本能也是一种以求生为目的的“生存本能”;死亡本能是“以破坏为目的的攻击本能”。③死亡本能向外发泄成为攻击、征服、破坏的动力,向内变为自我毁灭的倾向。但是,弗洛伊德只是从纯生物学上看待两种固有的本能的二重性,弗洛姆发展了这一观点,考虑了社会因素的影响。他认为,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的本能构成了人的首要潜力,而死的本能只是一种次要的潜力。“如果存在生命的适宜条件,首要潜力就会得到发展,正像一粒种子在给定适宜的温度下就会生长一样”。④但如果没有适宜的条件,如果人缺少省的目标,就会产生死亡本能。而这生命的适宜条件是有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提供的。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