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论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
 |
上传会员: |
海盗宝贝 |
提交日期: |
2013-06-30 21:03:17 |
文档分类: |
教育管理 |
浏览次数: |
48 |
下载次数: |
2
次 |
|
|
下载地址: |
论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论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什么是汉字的规范化?
所谓汉字规范化,是指根据文字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交际的需要,为汉字的应用确定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对不符合文字发展规律和没有必要存在的歧异成分及用法,妥善加以处理,使汉字更好地为社会交际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什么是汉字的标准化?
所谓汉字的标准化,是指在对现行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整理的基础上,做到现行汉字的“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和定序。
1.定量:定量就是确定现代汉语常用、通用汉字的数量,即对现代汉语用字作一个全面、精确的统计,确定数量,并使之合法化。
2.定形:定形就是规定汉字使用的统一字形,即对每一个汉字定形,做到一字一形,不能一字多形。
3.定音:定音就是规定每一个现行汉字规范化的标准读音。
4.定序:定序就是确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规定标准的检字法。
一、汉字规范化的历史
汉字的规范化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汉字脱离了原始形态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以后,人们就不断对它进行规范。汉字也正是在一次次规范化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原始汉字的萌芽约在6000年前就出现了。传说中的仓颉造字也许就是最早的汉字规范化活动之一。另外,西周宣王用《史籀篇》统一当时的文字,于是出现了大篆的说法,但一般认为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西土秦国的标准性字体。秦统一全国后,“书同文”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官方,李斯等人以秦系大篆为基础,参考古文字,整理出了法定的标准性字体——小篆,在全国颁行;在民间,程邈等人则在广泛搜集民间广为流行的俗字的基础上,整理出了隶书。这两项规范化整理,对汉字的发展进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使汉字体系的规范性程度大大加强。①东汉灵帝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开始刊刻《熹平石经》,把《尚书》、《诗经》、《易经》、《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七种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讲堂门外,作为全国读书人读经的范本。②这实际上是一个推行隶书的规范化举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文字工作。解放初期就成立了专门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5年,为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需要,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于1986年制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这个“专门机构”在整理和简化汉字,制订汉字的各项规范性标准,指导汉字的规范化运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是如何进行汉字规范化工作的?
我国历史上的政府所做的汉字规范化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整理汉字,订出标准字体,推出规范教本,并用此进行识字教学。如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首先对秦国文字进行了一番整理,订出了标准字体,《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本规范字书就是这次整理的产物。
2.通过刊刻石经,刊正经书字体,进行字体规范。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所刻的《诗经》《尚书》《仪礼》《易经》《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种经书,是我国最早的石经,通常称作熹平石经。
3.通过编写字书,整理异体,辨别俗伪,订正经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