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浅论建安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3-08-29 08:33:02 |
文档分类: |
教育管理 |
浏览次数: |
42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浅论建安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浅论建安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引 言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曾经借主人公之口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艺术是发扬生命的。诗歌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更应该关注“生死”、“发扬”生命。中国文学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个人的生命问题,曾经有很多学者研究过,他们普遍认为开始于魏晋时代,如李文初的《从人的觉醒到“文学自觉”》、《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三论我国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杨自强的《魏晋文人放达的文化背景》等。同时还有赵敏俐的《“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反思》认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开始于汉代。更有认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开始于汉末的《古诗十九首》,而笔者认为中国的文学真正扬起生命意识的风帆,在人生激流的楫桨击水中唱出慷慨激昂的生命之歌,当开始于汉末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的创作。 首先,曹操是建安时期的实权掌握者,同时他又是一个思想极开放者,可以说在他的领导下,建安诗人基本上摆脱了经学的影响;其次,建安诗人基本上目睹了汉末战争杀伐、政治迫害和随战争而来的饥馑瘟疫,使他们感到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几乎被异化成了不能把握自己命运、毫无尊严可言的政治斗争工具及牺牲品。于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人生无常、生命不永的慨叹,但表现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来使自己的名声传于后世。创建流芳百世的功业,固然令人神往,而现世的人生则更为具体、更为诱人,诗人在深感“生之可贵”而“死之可期”,既然人最终难免一死,生命又不可能无限地延长,于是他们滋生了及时行乐的思想,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生命的密度,相对地延长生命的长度。他们还认识到自己写下的文章既不必依靠历史家的记载,又不必依附于政治,它本身就可以使自己的名声传于后世,达到不朽。于是,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精美诗篇,在形成“建安风骨”这一共同特色的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不论是建功立业、及时行乐,还是著书立说都表明了建安诗人已经摆脱了经学桎梏的影响,开始关注个人的生命价值、生存状态等重大问题,是人类思想解放的一个转折点,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至今仍在指引着人们向人文精神的顶峰攀登。 一 建安之前人们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作为一种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生命进行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我们中国是一个富有诗度的国家,诗人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在诗歌中体现出来。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活水,他的主要内容涉及周民族的史诗、赞颂、婚恋、农事等等,对“生存或毁灭”这个哈姆雷特所认为“必答之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的发展,诗人的生命意识也有所觉醒。例如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离骚》中的句子: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