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浅谈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 |
 |
上传会员: |
aesxtepe |
提交日期: |
2013-08-21 14:02:10 |
文档分类: |
教育管理 |
浏览次数: |
63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浅谈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内 容 提 要
“伤痕文学”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全新的文学思潮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并非只有其思想上特点,其实也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第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即,它不仅是对文革中的政策及其造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真实性”。
第二,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剧精神。
第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而摆脱了十七年和文革中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
第四、“伤痕文学”具有明显的局限,在新时期的文学发展中,它是连接文革“假、大、空”文学与新的体现“人”的真实性的文学之间的过渡。
“伤痕文学”通过讲述十年浩劫中不同寻常的故事,表现人民群众的灵魂创伤和精神创伤,表现是非混淆的不合理现实所造成的畸形的社会现象和变态的社会心理,引发人们对十年动乱的思考。作家、包括整个社会躁动与激愤、控诉与哀怨,形成了“伤痕文学”的主要特征,也充分体现出它的历史意义。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