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结 |
 |
上传会员: |
aesxtepe |
提交日期: |
2013-08-21 10:02:57 |
文档分类: |
教育管理 |
浏览次数: |
70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结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结
——议辛弃疾爱国思想的破灭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以武起事,以文成名。他的满腔悲愤尽泄于词,反映出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表现了他奋勇向前、坚持抗金到底的雄心。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同时代词作家不可企及的高度成就。他的词继承了苏轼狂放的词风,又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迈的英雄本色,充沛的创作才力,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由于辛弃疾的抗敌救国主张得不到重视和支持,政治和军事才能难以施展,他把满腔的爱国热忱,抗金复国的政治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战斗精神,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都熔铸到词章中。从而成就了个人的辉煌,但这并不是他的期待和向望。
他的期待是投奔沙场、杀敌抗金、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爱国志士万死不辞的雄心;他的向往是以身许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所以他的词是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绝境中被碰撞的产物,他被社会、民族、军事等多种矛盾挤压、扭曲,他不时被烧炼锤打,不时被淬火浇冷,在希望与失望的磨盘里反复磨碎、交融,汇出的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被用与被弃的苦汁。所以他的成名,与其说是历史赋予他的幸运,不如说是自己主观愿望破灭后的最大不幸。
我从三个方面看待辛弃疾的爱国思想的破灭过程。
第一、辛弃疾的初衷和他的最终成名截然相反。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历城(今山东济南),父亲辛文郁早死,祖父辛赞被迫降金,曾做过金朝地方守令,但他始终眷念故国,怀抱对敌人的仇恨,常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流露出抗敌复国的爱国情感。北方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抗金斗争,使年少的辛弃疾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和熏陶,使其很早就立下了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为此,他从小苦练剑法、广学武艺,成人后膂力过人,红颊青眼,目光有棱,人称“青兕”。同时他还刻苦学习兵法,以参加科举考试为名,先后两次深入金朝的统治中心燕京去观察形势。22岁时,在家乡聚众2000余人发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