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革命话语中的“激流”——以蒋光慈作比谈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革命话语中的“激流”——以蒋光慈作比谈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上传会员: aesxtepe
提交日期: 2013-08-21 09:59:12
文档分类: 教育管理
浏览次数: 82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革命话语中的“激流”——以蒋光慈作比谈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革命话语中的“激流”——以蒋光慈作比谈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1927年,巴金以其长篇小说《家》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家》从1931年到1932年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了一年多,读者对这部小说的反应异常热烈。后来《激流》改名为《家》由上海开明出版社出版,书的初版本很快被抢售一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一部文学作品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受到了几代读者的认同,这说明它的成功绝列不是偶然的。那么,为什么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异常活跃的时期,巴金的一部以家庭为题材的小说能在文坛上掀起那么大的波澜呢。我们不妨以同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作比来探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成功的原因与艺术价值。
蒋光慈的革命文学创作活跃于1921- 1931年之间,他的几部代表作品大都创作于20年代末与30年代初,这与巴金《家》的创作时期是有交叉的。而且,蒋光慈是左翼作家中最早从事革命文学创作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可以说是左联前期作家群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的得失典型地代表了当时无产阶级文学的特点。不仅如此.他饱含激情的创作风格也与巴金有所类似。因此,我们就以蒋光慈作比来分析巴金“激流三都曲”的独特之处。
一、选材角度
蒋光慈的作品大多写城市的革命运动和农村阶级斗争的风云,作品的主人公也多为一些觉醒的、革命的工人、农民及干部,战斗性十分明显。如蒋光慈的第一部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作品叙述了一个佃农的儿子汪中历经磨难,找寻出路,最终走上武装斗争道路的故事。它告诉了青年读者,在黑暗的旧中国,只有斗争、反抗,才有活的出路。但是,限于历史条件蒋光慈没有真正扎根于工农群众之中,而他又忽视了自身的思想改造因此他的革命热情没有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作品缺乏真实感。再加上他片面地强调革命的功利性而忽视了文艺特征,这又造成了主题概念化和革命形象苍白失真。我们从蒋光慈的作品.就可以看到他经常采用“革命加恋爱”的模式,作品中的人物也大都凭主观想象来创造,因此抽象、概念、缺乏血肉,也就自然而然地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蒋光慈及其他左冀作家都是通过反映现实来反映革命、宣传革命的。而巴金的创作无疑给这个呈现模式化的文坛点亮一盏明灯。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陈鹤琴课程思想的现实启示 下一篇中职学生的现状及教育方法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