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
 |
上传会员: |
aesxtepe |
提交日期: |
2013-08-20 05:09:55 |
文档分类: |
教育管理 |
浏览次数: |
32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孤岛”中崛起的一位文坛奇女子。她以其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观察、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对变态心理的深层剖示震惊了文坛。她的作品的基调是苍凉的、无爱的。在人类之爱中,母爱一直被视作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然而在张爱玲所描写的苍凉世界中,母亲头上的神圣光环再也发不出耀眼的光茫。母性被扭曲、被异化,母爱充满虚伪与自私,母亲与子女间有的只是利害关系,母亲并不真正关心儿女幸福,不仅利用、控制甚至嫉妒、破坏他们的幸福。正是这些,使张爱玲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风格迥异。为什么在一个女性作家笔下却呈现出这种“母性扭曲与失落”的现象呢?
一、母性的扭曲与失落
张爱玲四十年代的小说中所写到的母亲形象有《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蜜秋儿太太,《心经》中的许太太,《花凋》中的郑夫人,《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连环套》中的霓爱,而以曹七巧最具代表性。这些小说中的母亲与冰心笔下的母亲大相径庭。冰心作品中的母亲对女儿充满了自然之爱,那种母爱是任何观念也难以动摇的“天性之爱”。冰心把母爱作为解除世界上一切痛苦的工具,“劝说那些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的青年,当感到人生虚无时,当在黑暗的现实中受到心灵的创伤时,可以用本能的、天性的、无条件的、血统的母爱来治疗,无助的青年向母亲倾诉: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母亲),是我灵魂的安顿。”(1)而张爱玲小说中母亲给女儿的不是“灵魂的安顿”,不是无私的爱,而是一种折磨,一种变态的报复。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曹七巧把自己的不幸、对生活的仇恨宣泄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她以疯狂的嫉妒之心占有儿子,淫虐儿媳,嫉恨女儿。用或恶毒或简单的话语,巧妙的手腕,一一破坏了他们正常的生活,毁灭他们的幸福,一点一点地掐死了他们生活的活力,使整个家庭变成了一个爱的荒原。
张爱玲对曹七巧从寻求生存、爱欲转向疯狂的变态心理过程剖析的透彻入骨。曹七巧本来是一个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她聪明,能干,又很泼辣。哥哥曹大年贪图钱财把她嫁给了姜家残废的二少爷,原本要做姨奶奶,由于老太太的一念之善(一念之恶?)就当上了正奶奶。富有生命活力的七巧从自由的环境中进入到暮气沉沉的姜家无疑是一种折磨,而做正奶奶又加重了她的悲剧。出身低贱的曹七巧在姜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重视门第的婆婆、妯娌、小姑瞧不起她,不把她当人看,连下层的丫头也把她视为异物。在丫头们的嘴里,七巧被“誉”为低三下四的人。要强的七巧决心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贵妇,她压抑调整着自己的本性去迎合环境,使尽浑身解数。她讨好刚嫁过来的兰仙,想参与家庭事务。但在这个家庭中没有人拿她的话当回事,因此,七巧始终只有在名分上被认可,在这个家庭中,她实际上只是一架服侍病人的机器。在这样努力的巴结、恼怒的发泄过程中,七巧原有的贴近人性的正面性格逐渐并完全扭变逆转为残害人性的负面性格。更为重要的是情欲与黄金欲对七巧的双重煎熬,使七巧失去了对幸福的追求,从而产生了疯狂的破坏欲。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