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27 13:21:39
文档分类: 行政管理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524
目 录
内容摘要……………………………………………………. ……….3
前言 …………………………………………………………..………4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4
二、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5
三、当前城乡教育失衡的现状……………… …………… …………..6 
四、城乡教育失衡的原因……………………………………………….7
(一)我国建国以来采用的二元经济制度……… …………………..7
(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制度 …… ………… …… ………8
五、对策和建议………………… …… ………………… …… ………9
六、世界各国可参考的措施………………………………………...10
参考文献…………………………………………………………….13
内 容 摘 要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战略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国家的财政投入和师资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城乡教育失衡的制度方面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制度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制度
 前言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的教育教学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教育的不均衡性也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为了切实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构建新型城乡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是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构建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
 教育发展系统是由城市和乡村的教育行为共同构成的。这就应该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任何一个教育问题的两个方面来看待,即要同时考虑城市怎样、农村怎样。所以,国际社会提出,当前最需要关注和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农村教育不受重视的问题。
 城市与农村要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受益。要同时考虑一地区内大小村庄、中小城镇和大城市的需要,同时反映全球化的要求,即使最边远的村庄也应纳入国家和区域教育的发展计划内。就是说,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才能获得真正的城乡教育均衡和有效发展。
 另外,要改变城乡教育分割和城乡教育分治及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按城乡交流与结合的原则,把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小村庄及边远村庄都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以便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城乡教育需求与利益。
 总之,当前的教育视角是:农村与城市具有同等的地位,农村不是城市的附属物,农村发展具有自身的教育需求。问题是农村在从一种生活方式向一种职业场所转变过程中,农村教育应该怎样积极主动满足当地人民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需要和参与社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需求?
 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战略要求。十六大提出要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群体差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小康对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群体的教育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有明显改善。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教育公平是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调节手段和重要举措。在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为《宪法》所保护,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教育法)的法律保障。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教育公平尚未得到很好的实现,城乡教育条件的巨大反差,就是教育不公平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反映。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相对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及其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均衡,以切实保障所有青少年儿童的学习需求。
 三、当前城乡教育失衡的现状
 当前我国城乡教育的失衡体现在诸多方面,国家虽然在教育方针中有一系列倾向利于农民及其子女的措施,但在教育投资、师资水平方面却呈现了较大的城乡差异。失衡的城乡教育国家财政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投资是国家从财政收入中直接拨出一部分用于教育,这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财政性教育投资和生均教育经费两个方面来看。
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00年,农村的各类教育经费总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最高的是1996年。农村小学的各类教育经费总数、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重从1996年到2000年,呈现下降趋势。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主要是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其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比重为65.9%,中央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义务教育经费比重仅占0.1%。从1999年全国普通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失衡的城乡教育师资由于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与经济相对落后,使得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很难在农村长期工作,尤其是特别需要教师的边远山区,更是青年教师不愿意去的地方,长期以来这些地方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民办教师在支撑;一个教师要教多门功课,甚至一个教师要教一个学校的课程。即使有的地方教师比较充足,但专任教师中学历合格者却很少。城乡之间的师资差距突出。
 我国的要求是小学教师要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表中可以看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达到这个要求的都要少于城市,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更是和城镇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农村教师工资比较低,而且工资缺乏保障,这也造成了农村教师的流失,当前农村教师的流失比例很大,流速也很快,并且流动去向多是单向的,农村教师中有经验的年轻教师、职称比较高的教师以及骨干教师都朝向条件好、待遇高的县城和中小城市调动。只有那些调动无方的老师不得已留在农村,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也不怎么愿意到农村去。
 四、城乡教育失衡的原因
 (一)我国建国以来采用的二元经济制度
 我国建国初期采用的是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导致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这种二元的经济制度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家庭教养方式等很多方面出现差异。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上升,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近2.8倍。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有而农村居民不能享有的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和各种社会保险,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会更大。收入上的差距导致了城乡居民在消费上的差距,1985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2.31:1,到1999年已经达到了3.53:1。
 城乡收入的差距间接造成了农民素质的普遍不高,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城乡居民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时间远不如城市居民,在农村普遍存在的观念是孩子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顶多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而城市则存在大量的陪学现象。收入的差距,以及学校教育脱离农村实际,使很多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以及对子女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很高的要求。从有关学者调查农村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的情况看,有18.1%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只在初中及以下,30.8%的父母期望子女务农,30.2%的父母期望子女务工,这样的教育期望在城市几乎不可能。
 (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制度
 在分级办学的教育财政制度下,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绝大多数投向了高等教育。根据历年度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资料,中央政府每年投入义务教育的预算内资金从来没有超过1亿元。在“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对基础教育的投资都落到了“地方”的肩上。然而,由于初中和小学的管理责任主要在县以下,自省至县的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主要偏向于各自管辖的大学、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以及高中,很少流向农村的义务教育。最终的结果是,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主要承担者变成了乡镇一级。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的负担部分合计起来也只有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大多数乡镇政府和行政村组织这两极都缺乏自身的经济基础,绝大部分乡镇在财政上均无力支持乡镇中学和乡镇内数目众多的村级小学。实行分级办学的结果是学校的硬件上不去,教师的工资没有保障,农村教育质量远不如城市,农村学校的专任教师学历不合格。教师待遇差又使很多有经验的农村教师向条件好的县、城镇调动,造成农村教师的流失。
 五、对策和建议
 强化政府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均衡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主要应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完成。政府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一是规划责任。
 各级政府在规划决策本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时,必须将基础教育均政府应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义务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应该完全或大半由政府提供,政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否则,政府就是失职,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没有做好,这个责任是谁都代替不了的。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首先,改变“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立中央和省、市为支撑,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财政体制。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国情看,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大多数县级政府的财力不具备承担全部义务教育的重担。其次,制定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生均最低拨款标准、教师工资标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以及对薄弱地区学校的资金扶持政策等。
 建立资源合理调配和使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教育部门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遵循平等、对等、补差的原则,平抑城乡差别,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区域内部资源共享。
 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特别要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促进城乡教师相互交流等保证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完善教育立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国家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得到保证。通过立法程序把国家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整个社会有章可循并保证实施,否则,没有法制保障,就无法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更不能保证教育公平、社会公平
 六、世界各国可参考的措施
近十年来,随着全民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实施与推进,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为不同地区的教育提供了政治基础。它表明国家对不同地区教育的一视同仁。如越南1993年通过的法律确认农村复式教学的合法性,法律还规定了复式教师工资两倍于单式教师,确定了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工作和教材免费发放的对象等;印度尼西亚也制定了单式教学与复式教学同等地位的政策,地方政府参与农村学校活动的社区给予额外补贴;菲律宾实施艰苦工作津贴制度以鼓励农村教师。
 一些国家对农村教师实施鼓励支持的经费政策。如上所述越南与菲律宾的政策。有些国家制订了任用农村教师的特殊政策。如印度尼西亚和尼泊尔制订了农村教师晋升的专门规定;巴基斯坦实施了游牧教师专门培训计划,并由国家提供经费;1994年尼泊尔开始实施农村复式教师专门培训计划;越南在师范学院使用了“复式师资培训模型”,并开发出版了复式教材。在菲律宾,教师除享有基本工资外,还有权享有各种补贴。“普通拨款法令”规定,对于到学校上课有困难的教师,如学校与家庭距离在10公里以上、但没有汽车的情况应发放特困补助。对在“武装冲突”地区任教的教师发放风险工资。
办学形式
 由于人口分布、语言文化、性别、民族、地理环境、学校分布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因素都制约着办学形式,因此在不同地区建立学校班级时必须考虑和适应当地的情况。为此,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形式办学。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农村、边远地区、山区等地儿童和家庭的需要,许多国家开办了复式教学班(校)。这样的学校在我国周边的亚太地区国家几乎都存在,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马尔代夫、菲律宾、太平洋岛国、巴基斯坦、不丹、老挝、尼泊尔等。在印度和秘鲁等国,2/3的小学都是复式小学;越南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动农村和山区复式教学的发展。
 教学条件免费供应农村地区教科书,已成为一些国家的政策,如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是在某些条件下免费供应教科书;蒙古人民共和国在过去两年中,政府为学校提供了500多块黑板、教师用桌椅及10361套学生课桌椅,其中80%是送往农村的。
 在泰国,采取向贫困学生出借教科书、为他们提供午餐、向交通不便的学生出借自行车、为贫困家庭的儿童免除费用等措施。在前苏联,由于地广人稀,地域辽阔,为保证每个儿童不出村受教育,每个村庄根据规模一般都建有一所8年制学校,村庄较大的还建有10年制完全中学。学生午餐基本免费供应。不仅在当时,直到今天,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一直实行比城市教师高25%的政策。俄罗斯目前农村人口只占1/4,但农村学校数却占全国学校总数的69.8%。教育的均衡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同时它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教育,把农村作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农村教育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2.杨兆山,盖笑松.关于建设和谐教育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05-11-16
 3.杨瑞勇,刘洪翔.义务教育与教育公平新论.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浅析行政不作为 下一篇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若干问题..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