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农村医疗保险现状
二、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1、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2、农民参保率低
3、医疗保险水平低,无法真正实现分摊风险的目的
三、原因分析
1、经济约束
2、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
(1)、个体诊所遍地开花
(2)、个体诊所医药用品进货混乱,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多
(3)、医疗卫生知识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
3、观念约束
4、管理约束
四、对策及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医疗保险资金
提高乡村医疗水平
(1)、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扶植和管理
(2)、在业务及药品采购方面应推动村医疗卫生所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互利合作
(3)、应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3、大力普及各项卫生保健知识
4、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内 容 摘 要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中医疗保险是关系到公民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和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的安全工程。本文在对农村中存在的医疗保险问题进行研究,希望为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做到:加大政府政策倾斜力度;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注意防范医方和患方的道德风险;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等。
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群众健康,稳定社会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历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很多的问题,为改善现状,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近年来,医疗保险覆盖面在逐步扩大,很多农民也都加入到了参与医疗保险的队伍中。投保无疑给农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在面临高额的医药负担时,投保是真正能够给农民带来实质性帮助的措施之一[2]。我国的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普遍的形式[3]。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支持、农民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经济的一种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改善农村的医疗状况、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这是我国经济建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4]。然而,在农村坚定不移地实施广覆盖、低水平的医保政策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并没有随之而去,医保制度的缺陷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现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探析这一问题。
农村医疗保险现状
为了解农民医疗保险的现状,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年龄太大或太小的村民对医保不是很熟悉和了解,因此访问对象更侧重于20~60岁的村民。
通过分析调查可知,2万人口其中91.7%的农民购买医疗保险。在参保农民中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表示很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15%和22%,其中51%的人表示一般,还有12%的村民反映很不满意。这表明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还得不到广大农民的认同。据调查中农民反映,每人每年交纳30元,这个资金农民都能接受,但在门诊看病1年仅能报销200元医药费,且报销标准为超过30元按比例报销,很多医疗费用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列。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而真正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这样看来,参保农民受益面小。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普遍的形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它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几乎覆盖了85%的农村人口,使广大农村居民在物质匮乏、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得到了最基本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现,使家庭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以农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了滑坡的局面。”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对传统的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政府在全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在经过十年的试点、恢复与重建,虽然有所发展,但也反映出现行农村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1、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农村医疗站点缺乏,医疗卫生条件差,医生水平低等现象普遍存在,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只能奔大城市大医院,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从1999年全面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后,看病就医的成本越来越多且由个人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21日发布,全国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大约四风之一的受访者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放弃医疗;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从1998年的63.7%上升到2003年75.4%;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在西部地区农村,62%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5.1%的患者还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
2、农民参保率低
一份刚刚公布的调查显示,在农村,100个人中只有12人不同程度的享有商业或社会统筹医疗保险。而在大中城市,这个数字为54,。与城市相比,农村如此低的医疗保险覆盖率令人担忧。
医疗保险水平低,无法真正实现分摊风险的目的
如一些农民每年交纳的合作医疗费用也就几块钱,虽然政府和村委会也相应按比例出资,但资金总额很难维持合作医疗的正常运转,即使勉强维持也是低水平运行,无济于事。
其次,以村为单位建立的合作医疗抗风险能力差。根据保险的基本原理,医疗保障分散风险的能力与参加人数、人群覆盖面成正比,即保险金共济管理层次越高,分散风险能力越强。以村为单位,投保人数少,资金超支的可能性就大,抗风险能力自然弱。
三、原因分析
1、经济约束
首先,国家没有明确的筹资政策,只是靠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推进,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从来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多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沿袭的是向城市倾斜的思路。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30%的卫生资源。其次,农村现阶段合作医疗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集体公益补助,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乡村公共积累下降,无法支持合作医疗保险发展扩大。
2、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
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打城市大医院。
(1)、个体诊所遍地开花。由于体制因素、经费不足、人员培训困难、医疗成本的提高等原因以及医疗卫生人才的流失和个体诊所的挤压,乡镇卫生院大多门庭冷落,拖欠人员工资比比皆是。卫生院设备陈旧,设施不齐全,只能应付一些较轻的常见病。农民是小病上药房,大病上市医院。而个体诊所因为医疗成本低,行医准入门槛低,利润丰厚,纷纷涌人社会,现在个体诊所一个村三四个,一个乡镇七八个,甚至更多。
(2)、个体诊所医药用品进货混乱,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多。个体诊所大部分从小的、不正规的药店进廉价药品、注射器、输液器、检验试剂,甚至购进国家明令禁止的疫苗,并高价出售。为应付检查,个体诊所只从正规药店进少量药品和医疗用品。此外,个体诊所多数没有行医许可证,而上级主管部门对违规经营者仅作罚款和没收器械等轻微处罚。
(3)、医疗卫生知识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农村卫生院多数没有阅览室、图书馆,医务人员也不订阅专业杂志,医疗技术水平低下。而个体诊所医生更是胆大包天,唯利是图,“包治百病”。由于不少病人得不到及时、对症治疗,小病被看成大病,最后出现病危。有些个体诊所缺乏必要的消毒灭菌输血设施也敢开刀,做阑尾、胆囊的切除手术,这种乱医乱治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其进行整治已成为当务之急。
3、观念约束
首先,村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工作缺乏积极性,宣传教育工作不够。其次,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不了解,把缴纳资金等同于乱收费,对分摊风险的承诺持怀疑态度,影响参保积极性。
管理约束
目前,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在合作医疗的管理上缺少科学性,管理方法简单,缺乏有效的监督服务体系,造成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不健全。县乡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现象突出。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机构等。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加大了机构运行成本。
四、对策及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医疗保险资金
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现,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比起医疗支出的年增幅度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提高农民收入过程中,不能只看到绝对数的提高,还要综合考虑相对数的提高,从而做到真正、全面和有效的解决农村医疗保险待遇低的问题。通过示范、政策宣传等手段吸引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将以村为单位建立的合作医疗逐步升级为以乡为单位、以县为单位,增加统筹共济的人数,这样就能减少资金超支的可能性,抗风险能力也会有所增强。资金投入2点建议:一是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机制,保证农村公共卫生费用不断增加。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投入要重点支持乡镇及村级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巩固和完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医疗网络建设。二是政府应积极鼓励各乡镇医院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注意吸引民间资本,采取合资入股、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改变医疗机构单一公有制的产权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经济收益[2]。
2、提高乡村医疗水平
(1)、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扶植和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院的行政联系,在村卫生所人员的资格确认、管理及专业能力培训等方面给予乡镇卫生院一定权力,这样既增加了村卫生室对乡镇卫生院的向心力,又提高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2)、在业务及药品采购方面应推动村医疗卫生所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互利合作,以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应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对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或退休专家坐诊或寻找对口扶持单位进行交流,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四是为乡镇卫生室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并邀请专业人员教授村医正确使用和维修设备的方法,改变农村卫生所治病缺乏医疗设备的局面。
3、大力普及各项卫生保健知识
一是在医保进行初期,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通过印制“医保政策管理解答”等宣传资料,并组织人员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各乡镇每家每户,同时通过在各乡镇、集市、交通要道等重要位置悬挂宣传条幅,力争居民医保政策知晓率达到100%。二是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期间和活动后期,工作人员向居民讲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新政策和报销流程,并耐心、细致地就社区居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出解答,让居民近距离了解城乡居民医保新政策,提高大家参保意识。三是定期组织市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到乡镇卫生院及预防保健站进行宣传和知识讲座,现场解答农民关心的医疗热点和难点问题,加深广大农民对卫生常识和保健知识的了解。
4、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应进一步简化补偿手续,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保线,提高封顶线,使农民获得最大的实惠。同时,要降低起付门槛,扩大补偿范围,应将慢性病、住院分娩、人为事故等列入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分段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3]。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的医疗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做到,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 彭娟,薛景华,周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5):247-248.
[2] 毛瑛,赵亮.农村医疗保障中的政府作用[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10):11-13.
[3] 周毕芬,许文兴,陈炳辉.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2):44-47.
[4] 韦怀远.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