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社区建设理论综述1
二、发达国家社区建设经验借鉴3
三、宁波市东胜街道王家社区建设现状剖析5
四、改善宁波市东胜街道王家社区建设对策建议9
内 容 摘 要
二十世纪末以来,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人口管理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城市社区问题已突出地表现出来,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社区成为沟通群众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最主要媒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十八大报告上提出了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的要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建设成为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如何建设社区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怎样发展社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但是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十八大精神为导航,以宁波东胜街道王家社区的社区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对宁波市东胜街道王家社区发展历程的探究的基础上,对宁波市东胜街道王家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从城市社区的经济、服务、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同时与国外先进的城市社区建设经验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深化建设城市社区的思路和措施,从而达到对我国社区建设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的目的。
宁波市东胜街道王家社区建设分析
二十世纪末以来,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人口管理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城市社区问题已突出地表现出来,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社区成为沟通群众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最主要媒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十八大报告上提出了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的要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建设成为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如何建设社区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怎样发展社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但是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社区建设理论综述
(一)社区概念
社区,从其外来意义上主要是指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的人们共同工作和生活的社会团体。社区概念真正传人入我国并开始进行发展,是20世纪80~90年代。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社区发展是一个极其巨大的系统工程,且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转轨,相当多的问题就突显了出来,因此进行社区建设势在必行。
(二)各种社区概念理论的争论与发展
社区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他认为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类型可能在自然形成的群体(家庭、宗族)、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及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是基本形式,它们是有机的整体。
后来又出来一种大众社会理论,该理论被广泛地用来表示一种既有大量人口,但其在社会结构、政治和经济形态上又相对松散和不定型的社会。在大众社会中,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了个体的自由流动和一致性,社区层面的感情已被割裂。这意味着地域性的社区几乎失去了意义,无论是大都市的市民还是小村镇的农民,他们已经不再有任何差别。其研究重心由社区转向宏观社会。
1950年到1980年,社区消失论开始受到质疑,进而被社区发现论和社区转变论所取代,社区研究再次复兴。社区发现论代表人物甘斯,他通过对波士顿西区意大利移民生活的研究,证实了在社区中,人们依然维系着亲密的关系,人口众多、高密度以及异质性并非是形成城市生活方式的原因。社区转变论的代表人物费谢尔,认为城市中存在两种现象:群体内部的凝聚与整合和群体间的摩擦与冲突。就是,城市居民正逐渐形成诸多不同的社区,这些社区内部形成了共同的经历和情感,但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该理论的兴起,美国社会学界再次将目光转移到社区整体研究和社区权力上去,并在研究技术和方法上加以改进。
(三)城市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引领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简言之,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政府、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主要包括:第一,社区福利性服务。其对象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收养和寄托、老年群体文化生活、残疾人康复、以及儿童寄托服务等此外,还有为社区心理障碍群体提供的服务,比如心理咨询、诊治服务等。以及其它一些生活综合服务项目。第二,区行政性服务,即针对社区居民提供的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的服务。主要包括家政管理、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辅导等等方面,属于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服务。第三,社区商业性服务。指一些提供营业性的服务的方式,比如社区小卖部、理发室等等。目的是拾遗补缺,方面居民,是社区服务的拓展或辐射。
二、发达国家社区建设经验借鉴
20世纪初,美国开始关注社区发展问题,并且初步形成社区组织,6O年代就已经形成基本社区运作框架。2O世纪60年代,美国为解决城市贫困人口,以社区为单位展开消灭贫困的运动并通过社区的运作,很好地将社区福利服务和居民的广泛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在公私机构协助下,动员社区内的一切资源,解决社区内的各种问题,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进人21世纪,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日益把社区建设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以公私投人、公私合营等方式进行建设。客观上的确使一些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政府和居民自治组织是推进社区建设的两种主要,根据政府和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将发达国家的社区建设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
新加坡政府对社区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组织管理,新加坡政府设立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作为政府负责社区建设的专职机构;同时成立人民协会作为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第二,经费支持,政府为社区活动提供必要的行政经费、活动经费以及专项经费拨款,配备相应的设施。第三,政策引导,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和评估标准,社区发展理事会、民众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机构在政府指导下自主活动,并及时向反馈民众意见。
(二)社区自治模式
美国是一个政府行政职能相对较弱的国家,社区建设主要依靠居民自治,具有三个典型我处:一是社区管理机构由居民选举产生。美国社区大都由社区董事会负责社区建设,董事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都是不拿薪水的兼职工作者,会下设社区主任和社区服务委员会负责社区建设的具体事务。社区公共卫生和公共环境等牧业方面的管理,由社区服务委员会聘用的专业社区管理公司负责。而大量具体的社区服务项目,则由非政府非赢利的社区服务组织承担和实施,政府根据服务成本和效果给予资助。三是志愿者组织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重要主体。志愿者组织既包括由社会工作者、居民等自发组织起来的综合性服务组织,也包括由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志愿者组成的专业组织,椐调查全美大约有一亿人在自己的社区从事过志愿服务。
(三)混合型模式
日本在社区建设中采取行政机构与民间机构齐驱并进、互补交叉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地理半径,划分为多个“地域中心”(相当于“街道”一级)设立“地域中心”作为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社区事务和居民服务。另一方面,日本社区居民自发建立“ 住区协议会”制度,这是完全由社区居民参与的自治组织,主要功能是协调促进,制衡“地域中心”的工作。
三、宁波市东胜街道王家社区建设现状剖析
(一)宁波市东胜街道王家社区概况
宁波市东胜街道王家社区东至徐戎路,南至姚隘路,北至惊驾路,西至曙光路。社区成立于2001年8月3日现有楼群39幢,居民1695户4225人,暂住人口650人。在册党员有98名,辖区内有江东海军干休所、江东公安分局、福彩中心、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江东区民政局(在建)7家大单位,由王家新村、王家车头、姚隘路245弄、海军干休所、宁波大学海洋学校宿舍楼等组成,辖区内住宅大部分无物业管理,居民居住较分散,其中王家车头是东胜街道唯一的一个城中村。
(二)宁波市东胜街道王家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小区形态不完整,居民意识不强,违章搭建多
部分老小区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物,加之当时规划落后,小区形态不完整,居民意识不强,违章搭建多,平均绿化率只有9%,近几年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住户大部分已迁入新房,王家车头成了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比较集中的地方,老小区成了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比较集中的地方。作好老小区的管理和服务,居民呼声很高。但老小区居民收入偏低,承受不了标准物业费;小区形态不完整,不容易管理。
2、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改善
原来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等,很多人没有受过比较专业化的训练,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经常凭经验办事,较少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导致服务总体质量不高。
3、社区服务缺乏相应资金支持
目前,由于相应的财政拨款比较缺乏,我国社区服务的软硬件建设其资金来源,大都依赖于区、街、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而这些组织本身经济能力较弱,且投入非常有限,因此发展力量不够。许多社区基本硬件服务设施品种单一,功能有限,仍停留在如卫生所、理发室等传统服务项目,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4、社区建设中专职工作者扮演双重身份,角色冲突严重
但是当前一些地方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存在着双重身份、角色冲突问题。一方面是街道聘任的受薪的工作者,另一方面要被放到居委会接受选举,当选居委会主任。正是这种双重身份,导致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上对街道负责,执行街道分派下发的行政任务,把居委会变成了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关。而且大多数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对专业化的社区工作方法并不熟悉,不懂得如何开展居民教育、居民组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等社区工作方法,只好听从于上级政府布置分配任务。又加上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专业认同度低,工资待遇低,使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并不打算走专业工作道路,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向政府级别靠拢。但是作为居委会主任,他们是居民大会选举出来居民领袖,要代表居民利益、反映居民的问题、做好居民管理和教育、为居民服务。当政府委派的工作和居民的自治工作发生冲突时,社区专职工作者当然是牺牲居民的自治工作,保全政府委派的工作,因为他们是街道聘任的,街道给他们发工资、决定着他们的聘任,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但是社区工作者天天深入在居民区中和居民打交道,目睹着居民的问题、面临着居民的不满和抗争,他们也对居民的问题有同感体会,也希望给居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反映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为居民担忧和操心。社区工作者是忧心仲仲、矛盾重重,一头是自己的工作对象,使自己愧不能当、慨莫能助;一头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使自己谨小慎微、保住饭碗.
5、社区建设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社会和居民自主参与程度低
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所谓主要是行政化方法,是说我国现在居委会的工作仍然是通过每周的街道召开的工作例会布置工作任务,居委会主任再通过召开居委会工作会议和社区积极分子工作会议,把任务布置传达下去。各个社区的积极分子网络是布置落实上级工作任务的非正式的组织依托,大部分由老党员、退休人员和老居民以及申请政府福利救助的居民组成。这种非正式居民积极分子网络是传统上国家高度垄断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经济体制下留下来的居民动员组织的成果,体现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居民教育和居民组织的核心,同时居民对政府的资源依附性较强。但是这种居民非正式组织正面临着社会资源、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居民的自主性资源和空间的增多,带来了居民对行政机构的依附性减弱。所以现在的依附性的居民积极分子网络主要是依靠国家救助的社会贫困群体、思想上组织观念强烈的老居民和离退休人员。越来越多的居民面向市场,成为独立的市民成员,公民意识在增强,对社区的依附性参与减弱,自主性参与的意识增强,权益维护意识增强,对社区工作者的行政分配式的工作方法开始抗拒和不满。
四、改善宁波市东胜街道王家社区建设对策建议
(一)社区建设内容日益丰富,管理服务日渐提质上档
一是现阶段社区(工作站)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确立,逐步形成了以区、街道、社区为主的“三级管理模式”和以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为主的大综管“四级管理网络”;二是物业管理迅猛发展并跃上社区管理服务前台。随着住宅商品化进程加快,物业管理已成为社区建设和城市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随着《宁波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即将颁布实施,我市物业管理发展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崭新阶段。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加强城市社会管理,基础在社区,关键在加强和改善社区管理服务。物业管理企业以其现代管理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可为强化社区管理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必将成为社区建设的生力军。
(二)靠职业社区工作者来开展工作
宁波市民政局每年年初向全社会公开招考社会工作者,招考流程参考公务员考试,按比例录取,同时建立报考人员信息存档,可以及时补充人员流动带来的空缺。
(三)社区深入挖掘辖区内共建单位资源
如江东海军干休所、福彩中心、东胜派出所、公安局江东分局等等,加强和他们的合作,进一步发掘可利用的资源,邀请共建单位一同参加重大节日的活动,围绕社区的“双拥”特色,推出“国际警察日慰问活动”“双拥杯门球赛”“八一慰问军警活动”“双拥文化节”等等。同时加强与区里结对党支部、党员的联系,让他们与社区内的困难户结对,推出“微心愿”等结对帮扶活动。
(四)建立自管组制度
每一组推选一名自管组长,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为他们提供提升其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加强发挥自管组作用,提高社区服务的多元化水平。在服务内容上要突破社区服务的传统套路,积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针对自身发展基本状况,顺应社区建设自身需求,密切相关社区居民生活,大力开发广大居民需求最迫切的服务项目。在服务样式方面要因社区而异,针对社区的特点采取多样化服务形式,如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或重度残疾人员,设立专门的食堂,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针对独居老人、失独老人等提供家院互融、专项资金扶持等政策。
充分利用各种社团,建立覆盖面广泛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如五好队伍网络监督队、113医院义诊队、佳和文体社,定期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居民生活。总之应该遵从规律、经验,建立行政系统以外的社会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通过运用社会化服务系统培育社会自我服务、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来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推进宁波市东胜街道王家社区温馨和谐家园建设。
参 考 文 献
[1]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何肇发.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3]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J].燕山大学学报.2000(2)
[4]侯钧生、陈钟林.发达国家与地区发展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孟剀.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对内地社会保障的启示[J]新疆中西南亚财富周刊,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