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相关文献
二、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概述
1.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释说
2.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基本理念与特征
3.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运作机制
三、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实践成效及展望
1. 实施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取得的成效
2.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面临的挑战
3. 促进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运行的对策
四、结论
内 容 摘 要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从城乡统筹的视角来规划城乡教育的一种发展方式,是城乡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对城乡教育提出的战略要求。尽管国家在教育方针中釆取了一系列倾向农村的教育措施,各个地区也积极地探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但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特别是软实力的差距依然严峻,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简称为“互动联盟”模式,该模式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以城市的圈层经济结构与优质学校分布相类似的特性为基础,以市域内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通过对市域内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把握,以市域统筹为主、以区县联盟为框架、以跨区域学校结对为运行载体,从市域层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模式。此模式是一种差异合作模式,扩张了联盟区县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是一种内涵发展模式,使结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学理念、文化理念得到提升;更是一种双向交流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独享、县域独享,转变为校际共享、县际共享、市域共享。
关键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互动联盟模式;区县联盟;
一、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从城乡统筹的视角来规划城乡教育的一种发展方式,是教育公平在城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统筹发展城乡教育是当前人们讨论较多的教育公平话题,但从目前有关统筹发展城乡教育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我国城乡教育长期处于一种分割与分治状态,把城乡教育纳入到统一的、公平的教育发展观中,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的模式是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我国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主要集中于县域内。怎样打破现有的“以县为主”的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从市域层面研究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经济与社会在城乡间呈现出二元结构,教育也不例外。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就是城乡存在着巨大教育差距,城市成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地,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差距巨大[1]。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取向,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的中小学校可以从政府得到大量的资金。城市打造出的优质学校更是得天独厚地享受更多资源,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优先向城市倾斜,而更需要扶持的农村学校日益被边缘化,城乡教育出现严重的“马太效应”现象。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使城乡居民法定的、平等的受教育权不能得到充分地保障,呈现出城乡居民发展的不均衡,其最直接的结果体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方面。据调查发现,农村孩子在重点大学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城市孩子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更多,而农村孩子进入低层次大学的机会却更多[2]。高校扩招以后,农村孩子虽然考入高校的比例不断增加,但是研究者们发现这些新增的农村孩子主要分布在非重点的普通院校。拥有丰富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的上层社会的孩子在国家重点大学里所占比例较高,而农村孩子和弱势阶层的子女所占比例逐渐减少[2]。教育本来是消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合理流动,推进社会公平发展的助推器、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平衡器,但在今天我们猛然发现教育越来越向城市居民、上层阶级倾斜,农村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的重点、难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将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并确立了 “城乡均衡”的教育理念。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农村乡镇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在政策上,对农村教育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区域内城乡具体条件的不同、
2. 研究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乡教育公平理念日益高涨。我国市场竞争力的加剧、文化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政策使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更加关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更加强烈,对城乡教肯公平的诉求更高。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以什么样的模式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扩张优质教育资源的福射地,满足农村小孩上好学的需求是我国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有关城乡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新时期、新阶段解决城乡教育的必然选择。我国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确立“城乡均衡”的教育理念。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省级政府要切实均衡本行政区域内各县财力,逐县核定并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转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这些重要思想和方针为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而要落实这些重要思想和方针,切实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新策略和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理念的转变,国家教育方针中体现出一系列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积极地探索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但城乡基础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依然存在[6] ,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地解决,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我国有关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主要在县域内实施。专题研究推进市域内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题着重阐述了推进市域内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
3. 相关文献
教育是促进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孵化器。教育还是社会发展的--种平衡器、稳定器,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它能够促使处于弱势状态的人群向上层流动,从而增进社会的平等,促进社会的稳定[7]。教育被誉为促进人类平等“最伟大的工具”。虽然这种平等只是相对的,均衡也_是相对的,但是探索教育均衡发展,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一直向往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充分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理念[8]。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极不均衡。杨东平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和性别差距。而关于地区差距的深入研究发现,地区内的差距大于地区之间的差距可见,我们现在要着力解决的教育不均衡现象最为突出的、最为重点的是一定区域(地级市)内城乡教育不均衡[9]。区域内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不仅体现在城乡学校硬件条件上即教育经费、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不均衡,更体现在软件上即师资力量、管理理念、学校文化等。导致城乡基础教育非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政策价值取向的缺失是最直接的原因。制度性缺失突出差现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均衡配置上,而最根本的制度原因在于城乡教育二元、重点、非重点二元。而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取向,使得农村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要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就要通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改变政府角色来增进社会均衡。要把城乡教育放在平等地位上配置教育资源,同时对农村教育实施补偿原则。要平等地对待城乡学校,使城乡学校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建设,使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要采取措施扩张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福射地,让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互动起来,使城乡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使农村受教育者在就学过程中得到相对均等的对待与支持,实现城乡受教育者教育机会均等。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即取决于它的生产总量和收入总量,还取决于它的发展均衡程度。均衡发展既是政治平等的要求,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教育均衡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持久动力[10]。可见,教育均衡发展对推进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层面、民间层面的教育改革层出不穷,无论是教育理念的突破还是教育质量的实施效果,都展现出人们对教育均衡的诉求,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
国外有关教育均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公平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P究教育问题。而将教育公平应用到教育政策上,就是所谓的“教育机会均等化”。”美国学者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报告》被视为当代教育机会均等研究的开始[11]。1964年,科尔曼带领研究小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四项内容: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机会的均等、教育结果机会的均等、教育对生活前景影响的机会均等美国教育家查尔斯.威利在《教育中的优异、公平和多样性》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的财富,学校应该公平地分配教育机会,坚持补救办法和防范措施,防止优势学校拥有无限的教育资源“。此后,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美国教育家菲利普.库姆斯、法国经济学家马尔克.福鲁拜、瑞典的托尔斯顿.胡森等,其中影响力最深的是托尔斯顿.胡森。托尔斯顿.胡森就个体而言,将教育平等分为三种含义:起点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3]。起点平等是指入学机会平等,每个人都有学校上学的权利。过程平等是指个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教育中受到的待遇不应该有任何区别。结果平等是指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指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使取得的学业更均等[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相继召开了多个国际性的教育会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宣言。如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3年的《德里宣言》、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等。国际社会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进入21世纪,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政府都强烈要求为每个小孩提供公平的教育,为弱势群体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当今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追求,而有关国外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模式的探索也比较广泛。
尽管各国对教育均衡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追求是一致的、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关注是一致。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各国不仅通过法规的形式来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且根据本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情况釆取不同的模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国内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深,其著作与学术论文也比较多。如著作朱家存的《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翟博的《教育均衡论》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论文如博士论文田芳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于发友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硕士论文张斌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李志强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等等。但最早提出“教育均衡发展”的是在2002年《人民教育》上发表的《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山东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一文。之后,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人民教育》等刊物集中刊登了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系列文章。其代表人物有顾明远、韩清林、谈松华、王善迈、于建福、翟博等。近几年随着对农村教育的关注,有关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成为了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重点之重。
我国现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虽然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县域层面,但同一个地级市内县域之间的财力不同、统筹资源的能力也有限,将导致“富县办富的教育,穷县办穷的教育”新的教育不均衡现象。“以县为主”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重心偏低。同时有学者指出同一个县区内部教师差距固然存在,但城乡教师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县区之间[13],从市域层面上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加强县区之间教师流动,能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经济效用,使县域之间教师资源的配置更加均衡。在我国一些发达的区县内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优质均衡状态。城乡教育均衡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由更高的平台推进。但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教育管理和教育投资体制的现实来看,在全国范围内或全省范围内用一个标准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就我国的国情而言,一个地级市的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是省域、次国家级区域发展的基本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运行系统。因而市域内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性。我国一些发达的地级市积极尝试从市域层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如名校集团化的“杭州模式”、学区化管理的“沈阳模式”、学校委托的“上海模式”。但这些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教师的单向交流、教育“同质化”现象等等。因而它们发挥的作用有限,推进的范围有限。既难以打破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又难以从根本上全面解决市域内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问题。
二、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概述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是成都市根据其城市的圈层经济结构与优质学校分布相似的特性,适合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提出的从市域层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1.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释说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简称为“互动联盟”模式,是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以县际联盟为核心,促进市域内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探索,是以城市的圈层经济结构与优质学校分布相似的特性为基础,以市域内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通过对市域内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把握,以区县联盟为框架、以跨区域学校结对为运行载体,促进市域内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关注的是在市域统筹下,县际的联盟、校际的结对,充分利用市域内各区县的教育优势、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师的共同提升、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区县的共同进步,从而推进市域内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16]。
互动联盟模式是根据“圈层结构”的发展模式来构建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是在校际互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将校际互动纳入到市域统筹之中,使校际互动在区县联盟的框架下,促进学校的跨区域互动。校际互动主要是学校间开展校际合作、教学交流、名师带教等活动,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合作交流,意在挖掘合作学校的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质互补促进学校间的均衡发展[5]。互动联盟是建立在市域统筹的基础上,通过区县间的互动、合作,学校跨区域结对,来推动各区县的发展,意在挖掘每个区县的潜力,每个学校的潜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县际共享、市域共享,使每个区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打破“以县为主”的教育均衡现状、实现市域内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该模式三年为一个周期,周期结束后,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进行新一轮的区县联盟。
2.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基本理念与特征
互动联盟模式是在市域层面上结合城市具有的圈层结构,提出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模式。它为县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到市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理念、新途径,为社会各界探索实施市域内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该模式通过全面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组建跨县域的优质资源共享与流动平台,从而打破“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消除跨县域形成的行政壁全、资源流通壁鱼,使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市域共享。
互动联盟是一种内涵发展模式。该模式不是靠增加物质投入的方式来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而是在现有资源总量的条件下,通过整合市域内城乡教育资源、干部、教师的双向交流来促进城乡学校内涵式发展。不仅把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到结对学校,而且为结对学校生成属于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人才,为结对学校自主发展提供基础。它也是一种差异合作模式。不同区县、不同学校所拥有的个性化资源,所具有的差异是互动联盟模式得以长期推动的一种内驱力,是区县联盟、城乡学校合作的发展财富和合作基础。校际间的差异正好是学校结对的基础,可将这种差异转化为资源进行有效的合作。
互动联盟模式正是将不同区县的教育优势以及不同学校的教育优势,通过合作、互动充分发挥出来,壮大了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经济效用,实现市域内区县间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促进市域内城乡基础教育整体高位均衡、特色发展。结盟区(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签订联盟协议,根据联盟协议,联盟区(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互动,同时双方各自遴选一批学校进行“一对一”的跨区域学校结对,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市教育主管部门、结盟的区(市)县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人员对实施的情况进行监督与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在此模式中扮演着引导、监督、配合、服务的角色。
3.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运作机制
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能享受优质教育,推进城乡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实现优质教育的普及化、平民化,这些都是实施互动联盟模式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保障互动联盟模式顺利实施呢?这就需要市教育行政部门、联盟区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科学、高效的运作机制来保障区(市)县联盟双方在组织、政策、机构上的健康运行。
三、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实践成效及展望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是在市域层面上,结合城市具有的圈层经济模式,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模式。它为县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到市域层面提出了一种新理念、新途径,为社会各界探索实施市域内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成都市首次实施该模式,这为同类地区乃至全省、全国促进市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1. 实施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取得的成效
实施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改变了 “以县为主”的发展状态,打破了“富县办富的教育均衡、穷县办穷的教育均衡”现象。从总体上看其最大的成效就是推进了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三圈一体”优质均衡发展,使二、三圈层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得到了大力提升,满足了二、三圈层的农村孩子“上好学”的需求,使二、三圈层的农村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促进了二、三圈层的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三圈一体”的经济发展步伐[19]。
2.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面临的挑战
调研中发现,联盟区(市)县之间教师交流还存在较大的体制障碍。一是学校教师的编制紧张影响交流。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编制比较紧张,而对于学校来说,考虑到自身学校的教学实际,也无力派出更多的老师出去交流,特别是城市学校如果派出过多的骨干教师出去必定会影响本学校的发展,所以派出去的多是青年教师而非骨干教师。二是老师自愿参加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城市学校的老师不愿去农村学校交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互动交流的目的有偏差,多数支教老师迫于目前的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中对支教经验的硬性规定而支教,存在被动交流的现象[20];其次区域间、城乡间的绩效工资差异较大。绩效工资差距过大严重影响了不同区域间的教师互动交流,特别是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同时中心城区向联盟区县派出支教干部教师针对性不强,对英、体、美等远郊区县稀缺教师派出较少;参与交流的干部教师人数不多,且随意性会大,没有形成干部教师交流机制;干部教师交流大多数是短期交流,交流时限较短,不能充分发挥名优干部教师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
3. 促进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运行的对策
结合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具体实施。在此,笔者从三个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市教育行政部门是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总体规划师。在实施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时,市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起到统筹和监督的作用。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统筹力度,要认真总结区县联盟的成效、经验,尤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有效的途径、形式以及相关薄弱环节进行强制规定,避免区县过于自主而带来的随意性。对联盟区县、结对学校之间互动的核心要素和必要互动载体,结对学校的比例、方式,教育管理者、教师交流的比例和时间等,都需要做出基本的要求。
科学完善的督导评估机制是推行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重要保障。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一套督导评估机制。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市教育督导机构和专业化督导队伍。调研中发现,成都市各区(市)县联盟效果的督导主要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联盟区(市)县汇报的材料进行监督,这种方式决定了城乡教育互动联盟模式运行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由专业人员根据区县联盟汇报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的实地监督、抽查。二要完善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工作机制。市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督导工作机制,坚持监督与指导、督政与督学的统一。
四、 结论
本论文是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乡教肓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研究并不陌生,而“城”、“乡”作为教育的两个系统必须统一起来,必须在同一个平台上均衡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城乡教育的公正性、公平性。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研究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在分析了国内外一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一种新模式——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以往模式的局限性,在市域层面上,推进整个市域范围内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
参 考 文 献
[1]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8-10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4-204、207-207
[3]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10-11
[4]郭彩琴,顾志平.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应对措施[J].人民教育.2010,(10) :4-5
[5]杜芳芳.校际互动:学校优质与均衡发展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12):49-51
[6]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4-15
[7]翟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7-7
[8]冯建军.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1,(6) :9-11
[9]杨东平.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稳定器[J].人民教育.2002,(4):16-17
[10]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
[11]张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8-8
[12]诸燕,赵晶.胡森教育平等思想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7):115-116
[13]王晨.美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革措施迷评[J].学术界.2011,(8):215-215
[14]夏茂林.论和谐视野下的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失衡与解决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 :5-6
[15]沈一岚.日本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30-35
[16]涧进.日本:统一学校标准尊重学生差异[N].中国教育报,2011-02-01
[17]游河,刘小干.城乡中小学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8) :26-27
[18]王贤.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08,(8):10-12
[19]胡春媛.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的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10:14-17
[20]安晓敏.区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2,(6)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