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引言 二、网络文化的内涵 三、网络文化的影响 四、网络文化管理遭遇的问题 五、问题的原因分析 六、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对策 七、结论
内 容 摘 要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将人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人们所称为的网络时代。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现如今,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与网络打交道,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通信和电视网趋向融合,并向宽带化、移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一个更加信息化、网络化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正在加速发展。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文化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文化管理问题不仅关系文化的健康发展与未来方向,且对网络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网络时代的文化管理问题已经突显其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网络文化的特征,给大众生活常来的使利和负面影响等方面入手,用述网络时代的文化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网络时代文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的虚拟性、全球同步、全民参与、个性化等特点使其迅速成为了社会公众接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平台,网络文化也成为时代主流文化。然而,与网络文化的繁荣相较,我国网络文化管理虽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着网络文化环境混乱、网络文化管理力度不足等问题。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规范网络文化经营秩序,营造充满活力、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是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网络文化的内涵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传统的文化表达形式如报纸、电视、期刊、广播等文化形式,都带有其本身特色的形式,网络文化相较于传统文化,它突显了现代全新的一种文化表达形态。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网络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网络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动力与文化支柱,也可以说是人们内在的一种文化需要与文化精神,即人们相互交流,获取信息的“文化本性”;二是网络上所产生的各种新的文化现象,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例如被称为网络流行语的网络原创新词以及最近被大众广泛使用的微信,还有去年兴起的网络红包等等;三是网络中所蕴含的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的变革以及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等。综上所述,本文中的网络文化主要是指基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通过一定的网络行为而形成的网络信息资源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等。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任何文化都具有其特征。网络文化也不例外,它的特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在网络世界中,没有实质性的约束,许多论坛或者交友网站等都向有兴趣的人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信息,同时与世界各国的网民进行交流以及共享资源。任何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2)匿名性:网络交往表现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交换,相互交往的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在网上交流,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相貌、年龄、地位等在物理空间里所不能隐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完全摆脱了在真实社会中受到的各种约束、规范和心理压力,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表现自我,所表现的东西往往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是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
3)虚拟性:网络交往表现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交换,因此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即具有鲜明的隐匿性。
4)交互性: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表现出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使得网民不仅是网络文化的消费者,也是网络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实现互动。
5)平等性: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更富有民主性。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充分民主和平等的虚拟社会。
三、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多面体,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待网络文化也会持有不同的见解,网络文化具有传播知识、信息服务等功能,但同样具有商业、泛娱乐、意识渗透等功能倾向,其双刃剑属性已被学界所普遍认同,在此,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加以综述。
(一)积极影响
学界普遍认为,网络为弘扬、建设及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新阵地,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价值的形成和实践有着积极意义。
(二)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它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同样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信息污染、安全危机、政治渗透等。从信息污染方面来讲,互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它具有速度快,使用方便和难以控制的特点,由于缺乏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随意地发布信息。所以,网络文化的信息污染对民族文化的危害不能低估。从政治方面上来说,网络文化在给我国的政治体制带来了新的繁荣和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现行社会结构和体制带来了严峻挑战。境内外的反动势力会利用网络这个“自由环境”来传播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他们会通过发表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动荡人心,而部分网民的猎奇、跟风心理更是助长了这种不良气焰,长此以往,如果疏于管理将会导致人心涣散、凝聚力降低,不利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建立。
四、网络文化管理遭遇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问题
侵权与盗版大行其道。由于网络的自由共享与下载,盗版行为也经由网络得以泛滥,软件、视频、音乐、书籍等大量文化产品都被侵权或盗版。
(二)网络道德问题
一方面文化的多元化使个人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发挥;另一方面多元 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导致文化的庸俗化发展和人们价值体系的分化。网民们可以有自己的隐秘空间,可以自由地表达和诠释自我,因而胆子越来越大,在自由 与自我泛滥的基调之上,不受道德和法律约束颠覆一切,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表达内心感受和发泄内心的隐抑消极情绪或叛逆本性。
(三)网络污染问题
网络恶俗文化、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的肆虐造成了青少年的人性危机。网络不受任何限制,一些文化垃圾因而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在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下,形成了一些人的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扭曲的心理。如淫秽的、色情的、暴力的和腐朽的文化内容在网络上流动,现在,网络恶俗文化、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肆虐,一些青少年沉溺于黄色文化的毒害之中,一些青少年不抵网络暴力文化的诱惑,人性泯灭,丧失了行为的自控能力。而网络污染问题又引发了青少年对网络的沉迷问题,使他们沉迷于低俗文化、黄色文化、网络游戏等诸多不健康的活动之中,逃避现实,身心健康都遭受了严重的侵害。
(四)网络安全问题
病毒、木马、恶意软件、钓鱼网站等诸多行为,给人们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虚拟财产、网上银行、个人信息等被盗用的现象也是屡屡发生。而“黑客”攻击网站则会造成更大的破坏。据统计,全球平均每秒就发生一次网上入侵事件。网络黑客攻击网站主要有几种原因:一是炫耀其超人的电脑技术;二是窃取网站相关资料;三是表达对网站的抗议或不满以及其他个人因素等。这往往使人们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安全需要得不到保障,同时因受到网络“黑客”文化的影响而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一些人在网络这种尔虞我诈的虚拟环境中正逐渐丧失基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五、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网络时代。各种观念风云激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这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结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文化的发展更是面临迥异于以往时代的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同样是不可回避,需要我们去分析、去解决。
(一)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面对网络时代的新特性,我们的社会还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文化的管理体制相对于网络技术的更新而言仍然落后。诸如恶意炒作、恶搞等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其直接原因往往就是,低俗之风盛行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社会心理,外加传媒受利益驱动。技术条件则为网络低俗之风提供了传播渠道,究其外因则是缺少法律和技术上的监管。从我国管理体制上看,互联网的内容管理所属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文化管理所属文化部,网络安全管理所属公安部,通信和硬件设备管理所属信息产业部。这样多角度的管理体制,难以集中管理力量,以至于各部门在抓管理时力不从心。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网络立法还处在初级阶段,造成网络文化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有些无法可依,有些立法模糊,界定不清,缺乏可操作性。而网络立法的速度又远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如:对于百度文库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虚拟财产纠纷问题等仍然处于争议阶段,缺少法律依据。对于网络中的知识产权如何进行保护的问题没有进行专门立法。国家应尽快完善互联网领域的法律规定,以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尺来引导互联网行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网络监管技术发展滞后
网络监控和惩罚技术仍然落后;现有的网络技术不停地更新换代,同时,反监控等技术也在发展,所以不道德行为及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不能完全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网络中的色情、赌博、盗版、网络欺诈、非法入侵等行为,一般会采取租用外国服务器,动态反侦查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要监控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就需要更高级的设备以及更高水平的专业技术。而我国目前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专业技术水平,相对来说都比较落后。正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措施,一些缺乏道德的人们为了自身利益随意发布虚假和垃圾信息,再加上部分网络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得非法信息充斥着整个互联网。
(四)文化管理队伍不足
首先,网络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还需加强。目前一些商业网站为提高点击率,纷纷在娱乐节目和社会新闻上大做文章,使得八卦新闻、虚假报道充斥在网络信息中。多如牛毛的商业网站大多缺少有效的监管,需要文化、网络等众多管部门担当起监督的责任,通过对信息的把关来达到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目地。其次,网民道德水平亟待提高。网络文化是大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也需要依靠全体网民共同去维护。最后,网络文化管理队伍人员不足,缺少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现有管理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网络文化管理有明显的弱点,缺乏文化管理经验的积累,文化人才数量不足,构不合理,而传统文化管理则恰恰相反,如何使两者优势互补,这不仅关系到网络文化发展的根本,也关系着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五)文化道德的缺失
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中文化道德的缺失,很容易削弱人们的责任意识和诚信品质。现阶段网民又以青少年为最大群体,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规范的真空、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对在网络社会中应持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难以把握。由于相关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特殊的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德缺失的现象。审视网络时代的道德危机,既因为人们缺乏自律能力,忽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也因为社会监管不力等网络文化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道德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文化的变迁必然会导致道德变迁。因此,文化的变迁与道德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而网络文化能够从积极意义上推进社会道德,也同样能够对社会道德价值的变迁造成消极的影响。文化现象中存在的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歪曲经典,政绩工程等,根本原因均在于道德的缺失。
六、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对策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此我们在肯定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也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来防止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网络的秩序要维持,除了靠网民的自觉外,法律法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法规的严酷性和强制性,对于扰乱的人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那些诚心扰乱的人,不至于无法可依。
(二)强化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需要“把关人”重新担当起把关的作用。把关人不仅仅是要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还要担当起监督的责任。通过对信息的把关来达到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目的。首先,培养网络文化的中坚力量是强化“把关人”作用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些骨干力量来引导网络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再次,成立网上评论员队伍,以便在网上的舆论出现不良导向的时候引导舆论。目前,我们国家也已经有近万人的网上评论队伍。
(三)加强技术创新,研发自己的网络系统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九成五的用户都是采用美国微软的窗口系统,中国使用的大部分芯片也从美国生产的。网络文化的发展依赖的是外国的技术和系统,没有自己拓展的余地。所以要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只有研发出自己的品牌,才能真正的将技术优势转换成国家的软实力,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才有足够的保障,我们的网络文化才能真正的灿烂起来。
(四)提高网民的素质
网络文化是我们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也需要依靠我们一亿多的网民共同去维护。号召网民朋友自觉的起来维护一个安全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平时有意识的进行爱网护网的宣传活动。倡导全体网民共同来打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态。
七、结论
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联网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历史飞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能忽视的负面效应,这也体现出了互联网文化是需要管理的。网络文化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将面临着越来越多全新的管理方式,在立法、执法上可能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可供借鉴。因此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学术界继续密切关注互联网文化发展动态,不断根据情况的发展调整互联网文化管理方式,从而能够不断完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对于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面对它带来的挑战,正确的态度是熟悉它、掌握它、改造它、利用它,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 考 文 献
1、王宁著:《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庹祖海著:《网络时代的文化思维》,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王天德,吴吟著:《网络文化探究》,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5月。
4、傅小兰,严正主编:《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
5、[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1月。
6、李永刚著:《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
7、[美]安德鲁·基恩著,丁德良译:《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南 海出版公司,2010年3月。
8、李开复著:《微博:改变一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