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内容摘要……………………………………………………………3
二、公共管理中现代媒体作用分析……………………………………4
1、政府和现代媒体是相互依赖的…………………………………4
2、现代媒体的作用…………………………………………………4
3、政府通过现代媒体对公众的影响………………………………6
4、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现代媒体……………………………………7
三、参考文献……………………………………………………………9
内 容 摘 要
本文结合作者查阅的关于政府与现代媒体平台间关系相关资料,和作者自身从事政府机关的网络维稳相关工作等实践,分析了现代型媒体对政府的影响,同时也浅析了政府与现代媒体间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现代媒体;影响;政府;和谐的关系
公共管理中现代媒体作用分析
从现代媒体诞生到多媒体、自媒体发展普及以来,媒体对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影响已日趋变大,通过现代媒体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已广泛为现代人所接受,网络问政、领导信箱等已成为部分人关注政府及有关政策的新型途径;网络发文曝光更成为少数人表达自身诉求不得解决时“抨击”政府的新方式。合理利用媒体,善意引导大众正确使用媒体与政府对话已成为化解媒体与政府“矛盾”的必修课。营造媒体与政府的和谐关系才能使政府能合理的监督媒体的运作,媒体能真实准确的反映政府的职能及其效果。
今天各种现代媒体不断涌现,让人们应接不暇,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云系统等。公众对媒体的传统认知是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然而残酷的现实是:网络直播、网络新闻、QQ、微信、MSN等现代媒体传播途径正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和速度颠覆传统媒体传播途径。同样,现代媒体催生的其他新型事物也逐步走入大众的生活。
一、政府和现代媒体是相互依赖的
政府需要现代媒体来帮助自己把握舆论的方向,控制民众的思想,而现代媒体则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扶持才能不断发展。现代媒体如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能让政府依赖?关键就在于现代媒体的影响力,简而言之就是现代媒体的力量。现代媒体是一种政治思想的宣传教育工具,还可以用来作为社会沟通的渠道和途径,也可以运用舆论监督的方式,来推动民主、法制建设,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系列活动。
二、现代媒体的作用
现代媒体制造的是即刻的公众情绪、即刻的公共舆论和即刻的公众压力。媒体对公众重要的影响是激发情绪,并对政府决策带来严重后果。比如,在中美撞机事件中,美国媒体对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正面报道赢得了公众对政府的高度支持;在中日关系以及两国民众的相互好感度明显下降的微妙变化中,日本的大众媒体做了大量对华宣传和报道,推波助澜,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致使当前中日两国出现了所谓的“政冷经热”的局面,日本大众传媒对华的负面宣传报道难辞其咎。同样都是非正义事件,但是经过媒体的干涉之后,黑的也能变成白的。这就是媒体巨大力量的一个具体体现。在两个国家之间发生冲突或面临潜在的重大冲突时,电视、电台和网络媒体24小时实时滚动报道,使媒体本身变成了“一种力量的放大器、一种向对方施放信号的方法和工具”。在现代媒体下,受众有对信息回应和交流的渠道,公众不再仅仅是新闻事件和外交谈判的观众,而且还可能是事件解决、决策形成和谈判的参与者。
一个政府要想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影响和赢得民意,需要利用和开发现代媒体带来的软资源,合理制造舆论,设置议程和框架,从而形成自己的软力量优势。如果不能适时地调控现代媒体,这个国家、政府或党派组织将在舆论和民意上处于劣势。正如历年美国大选,候选者们总是不遗余力的利用一切媒体来为自己的竞选造势拉选票,除了电视辩论之外,网络也成为了候选者的主要阵地。有“互联网总统”之称的奥巴马在2008年大选时就创办了自己的官方网站,整合网上宣传工作,吸引了大量的“草根”粉丝,他购买搜索引擎广告,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批评竞争对手的立场,他筹集了巨额竞选经费,其中87%是通过网络募捐来的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2012年大选中,奥巴马故伎重演,继续利用新媒体来竞选,8月底,奥巴马出现在社交网站“Reddit”上,参加一档名为“Askme anything”的互动节目。他表示,会在半个小时内,回答网友提出的任何问题。他还发布了一张自己在笔记本电脑前打字的照片,以证明是亲自上阵,而非团队代劳。消息传开后,瞬间吸引了大量网友,高峰时超过3万人同时浏览该页面。虽然在规定时间内,奥巴马仅回答了10个问题,但他从阿富汗战争谈到了最喜欢的篮球运动员,甚至他最爱的自酿啤酒配方。无疑最大限度的利用媒体,是奥巴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政府通过现代媒体对公众的影响
当媒体和政府关系紧张的时候,政府的政令不能下达,民众的民意不能上传,媒体的中介桥梁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影响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府在与现代媒体的关系处理过程中,政府、现代媒体和公众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各有特点。作者认为政府是舆论引导的决策者和效果监督者,同时政府也接受来自媒体和公众的反馈与反映。公众则更多的只是扮演一个接收讯息的角色。而现代媒体则担负着引导舆论的核心作用,通过一系列方法和途径对公众产生影响。所以说,政府与现代媒体在舆论引导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一方作用一方受力,政府作为舆论引导的决策者,在与媒体的关系中扮演着平衡和牵制的角色。
现代媒体引导舆论的方式以及公众的反作用。 公众是新闻舆论的主体。也是舆论引导的参与者和对象,现代媒体尤其是大众传媒对舆论的引导要吸引公众的参与,这要求现代媒体应处理好与公众的关系并注意引导舆论的方式。如政府开展的春季和秋季的秸秆禁烧工作,从2008年开展以来,连续数年收效甚微,2012年国内各省在该项工作上才有所成效。究其原因,政府该项工作的收效与现代媒体的积极参与有分离不开的关系,正因为2012年以后现代媒体飞跃发展和政府的正确合理引导,公众对秸秆禁烧工作的认知加强才得以使该项工作顺利开展下来。时至今日,通过政府和现代媒体等多方面的努力,秸秆禁烧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显著效果已为人所熟知,公众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
现代媒体引导舆论而对公众施加的作用比较强势,但公众对此的反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把公众和受众作为同一群体看待,实际上这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还是有差别的,这里不再细究。作者在过往工作中就遇到过类似情况,例如基层信访工作中,政府部门怕惹来过多麻烦,大多未能及时将各类信访条款信息通过媒体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而不少的信访人只能通过媒体自行查找对自身有用的各类相关信息来辅助自己信访成功,并且,正因为政府在此类工作中与媒体合作度不高,所以造成媒体平台上的各类相关信息不够完善。结果造成信访人不断上访,反复信访,并且使得信访人不愿与基层政府沟通,致使信访人“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
受众对新闻舆论的控制有一种反控制意向和反控制能力,这种反控制能力,也可称为受众对新闻舆论的调控。这也是舆论调控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主要通过反馈实施控制。公众与现代媒体不重合的地方便是市场规律与新闻规律之间的矛盾所在。公众的对舆论引导的反作用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作用于政府,通过向政府反映和反馈问题,使政府对舆论引导效果进行评估,政府进一步作用于媒体,通过调节现代媒体达到公众的满意。这也体现了本文前面所述的政府与媒体的关系:第二是公众直接作用于媒体,使媒体感受到来自公众的反馈,从而进行自我调节。
政府、现代媒体二者的关系是自始至终贯穿于舆论引导过程中的重要关系,也是舆论引导得以实施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政府主导现代媒体实施公众作用下的舆论引导机制,促进了社会整体舆论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以及社会的舆论稳定有重要意义。
四、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现代媒体
面对现代媒体带来的新环境,中国需要调整过去几十年来一直实施的宣传战略。中国在未来的国际政治斗争中,要学会利用现代媒体新环境,争取公众和媒体的支持,制造一个有利于政策形成和实施的支撑环境。在重大事件结束后,要勇于客观地评估现代媒体的传播效果:是否赢得了目标受众的支持,是否赢得了潜在支持者的支持,是否赢得了中间立场受众的支持,如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调整未来的媒体战略等等。
首先,政府应给现代媒体以发挥作用的空间,改变一贯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势,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建立并保障信息公开制度,并以此推动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现代社会,一个以公共服务在基本理念的政府,必须对公众充满信任和保持敬畏,尊重包括知情权在内的所有公众权利。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如果缺少现代媒体的监督,就会使信息公开制度流于形式。
其次,应该警惕“舆论操作”现象,现代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报道,除了出于记者和撰稿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外,为赢得收视率而进行的舆论炒作也是其主要动力。因此,政府在减少对现代媒体具体业务的直接干涉的同时,应该加强宣传机构的务实作风。
最后,公众应该学会对现代媒体传播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分析。在网络与手机完美结合走进大众日常生活的今天,公众接收外来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单一,对于一些“哪些食物有添加剂了不能吃”、“哪里又地震了,造成多大影响”之类的不实消息不实新闻,受众不加筛选的简单粗暴的选择了直接相信,并加以宣传,为此政府相关部门有未能及时站出来加以说明或辟谣,致使无知受众无形间成了谣言的传播者。透过网络途径现今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现代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真假虚实难定,只有做到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公众才能透过媒体做到相对理性的参与政治生活。
参 考 文 献
[1]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费爱华,《政府媒体公关》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黄河,《政府新媒体传播》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5]蒋学强、文其先,《解析近年来日本主流媒体对华的负面报道》重庆,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