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序 言1
一、企业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1
二、国外企业激励机制的经验借鉴2
三、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剖析4
四、完善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建议5
(一)为员工安排的工作内容必须与其性格相匹配5
(二)为每个员工设定具体而恰当的目标6
(三)对完成了既定目标的员工进行奖励7
(四)针对不同的员工进行不同的奖励7
(五)奖励机制一定要公平8
(六)实行柔性化管理9
(七)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9
(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9
(九)能够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10
(十)以人为本,运用激励理论促进员工充分发挥才能和智慧10
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2
序 言
企业要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要激励自己的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好地发挥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灵活有效地运用激励理论。很多企业都有人才外流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企业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
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科学化和人性化,激励理论作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印证着这一趋势。在实践中,激励理论因具有较高的工具价值而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它被西方管理界广泛运用至其企业管理中去,使其劳资关系得到不断调整,使其员工的各种需求得到不断的满足,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向前发展。而我国,由于对激励问题的认识与研究比较晚,正视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把它运用到管理中去也是近二十几年,同时由于我国仍处于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过渡时期,企业在管理方面仍受到旧的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激励工作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由于受传统的陈腐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激励手段相当落后、片面、简单,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也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企业经济效益日益下滑。为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借鉴和运用西方的激励理论,使企业尽快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有利于真正持久的调动企业全体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科学的激励机制。
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企业有了好的绩效才能生存。在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好的绩效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从“绩效函数”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绩效还与激励水平、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激励水平也是工作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不可能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因此,运用激励机制,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绩效,发挥其最大的能力,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其二,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一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一90%,由此可见,旨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企业每个员工的潜力都是巨大的,其潜在的绩效也是巨大的。因此,企业需要运用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才能在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国外企业激励机制的经验借鉴
(一)重视战略性激励机制
管理国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事务性操作,而是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发展策略的制定与形成过程,同时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形成企业激励机制的有效规划及具体措施安排,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相比之下,我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论是职能还是其地位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未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和关注,更谈不上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长远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重视主观能动性和潜能的发挥
从国外激励机制可以看出,企业与员工间更倾向于是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双赢合作关系,两者具有平等的市场地位。具体到我国,由于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转型时期,受原有传统惯性思想和整体社会氛围的影响,我国企业激励机制主动能动性的发挥效果并不佳,激励工作难以真正地调动和激发员工的潜能。
(三)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
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都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看成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愿意投入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各种方式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包括成立开办企业自身的学院及大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工作已经是培育、获得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活动,并越来越受到密切关注。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受自身管理理念和实力的影响和限制,在认识上对于员工培训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认为对员工进行培训是浪费企业资源。不难看出,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地强调对员工的使用,而忽视员工对于培训活动的需求,那么不仅会导致人才的潜能得不到进一步的挖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
(四)注重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及完善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有效激励员工、留住人才的关键。国外企业在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方面具有相对完善的激励约束的理论基础和支撑,尤其文化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等三层面激励约束的系统性结构建设的推进,使得企业对于员工的激励与约束不断地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具体来讲,如充分利用员工工资福利因素,通过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更加投入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中,包括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工资标准的科学性、公平性;合理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通过量化的考核标准体系对员工的成绩进行衡量和确定;注重给予员工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等等,促使员工自觉主动地不断提升自己综合能力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剖析
员工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于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
激励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的压力变为动力。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激励手段必须针对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另外,好的激励手段还应该引导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总之,只有让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要建立使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员工的需要。
四、完善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为员工安排的工作内容必须与其性格相匹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等等,简单点说吧,以免大家看着头大!比如,有的人安静,另一些人则活跃;一些人而相信自己能主宰环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环境的影响;一些人喜欢高风险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另一些人则是风险规避者。
员工的个性各不相同,他们从事的工作也应当有所区别。与员工个人相匹配的工作才能让员工感到满意、舒适。比如对于旅游公司员工来说,喜欢稳定、程序化工作的传统型员工适宜干会计、出纳员等工作,而充满自信、进取心强的员工则适宜让他们担任旅行社销售经理、外联经理等职务。一句话:因才施用!
(二)为每个员工设定具体而恰当的目标
为员工设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通常会使员工创造出更高的绩效。 目标会使员工产生压力,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在员工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管理者还应当把成果反馈给员工。反馈可以使员工知道自己的努力水平是否足够,是否需要更加努力,从而有益于他们在完成阶段性目标之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目标。
管理者提出的目标一定要是明确的。比如,“本月销售收入要比上月有所增长”这样的目标就不如“本月销售收入要比上月增长10%”这样的目标更有激励作用。同时,目标要具有挑战性,但同时又必须使员工认为这是可以达到的。实践表明,无论目标客观上是否可以达到,只要员工主观认为目标不可达到,他们努力的程度就会降低。目标设定应当像树上的苹果那样,站在地下摘不到,但只要跳起来就能摘到。
(三)对完成了既定目标的员工进行奖励
马戏团里的海豚每完成一个动作,就会获得一份自己喜欢的食物。这是训兽员训练动物的诀窍所在。人也一样,如果员工完成某个目标而受到奖励,他在今后就会更加努力地重复这种行为。这种做法叫行为强化。对于一名长期迟到30分钟以上的员工,如果这次他只迟到20分钟,管理者就应当对此进行赞赏,以强化他的进步行为。可能大家会想不通,为什么迟到了20分钟还要赞赏他呢?很简单因为她进步了。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成绩考了8分,回家后中国的家长和外国的家长绝对是两种态度。外国家长:“宝贝,你太棒了,这次竟然考了8分,妈妈真为你高兴!然后抱着孩子在那里亲啊亲!”很多人可能会以为外国的家长有毛病。其实孩子上次考了6分,这次考了8分,进步了就要受到表扬。中国家长要是知道孩子考了8分,不疯了才怪呢!先是一顿批评,“你怎么这么笨啊!真不成器啊!……”
管理者应当想办法增加奖励的透明度。比如,对受嘉奖的员工进行公示。这种行为将在员工中产生激励作用。以奖励为代表的正激励的效果要远远大于一出发为代表的负激励。
(四)针对不同的员工进行不同的奖励
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若干层次。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员工就会转向其它需求。由于每个员工的需求各不相同,对某个人有效的奖励措施可能对其他人就没有效果。
管理者应当针对员工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别化的奖励。比如,有的员工可能更希望得到更高的工资,而另一些人也许并不在乎工资,而希望有自由的休假时间。又比如,对一些工资高的员工,增加工资的吸引力可能不如授予他“优秀员工之星”的头衔的吸引力更大,因为这样可以使他觉得自己享有地位和受到尊重。
(五)奖励机制一定要公平
员工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工作,他们总是在不断进行比较。如果你大学毕业后就有单位提供给你一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你可能会感到很满意,并且努力为组织工作。但是,如果你一两个月之后发现另一个和你同时毕业,与你的年龄、学历相当的同学的月薪是2500元的时候,你有何反应?你可能感到失望,同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工作。虽然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1500元的薪水已经比较可以了,但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觉得不公平。
因此,管理者在设计薪酬体系的时候,员工的经验、能力、努力程度等应当获得公平的评价。只有公平的奖励机制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六)实行柔性化管理
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劳动,维护他们的权益,实施情感化的管理。柔性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通过激励、感召、诱导等方法,从内心深处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工作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工作。
(七)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适应竞争、保持常胜不衰的根本保证。因此,企业要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得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公司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
现代企业是充满活力的企业,是不断发展的企业。构建和谐的现代企业,必须通过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来进一步促进发展。要坚持用激励的办法解决企业中的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激励机制的改革,消除一切制约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体制障碍。坚定不移地坚持效率优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激励机制,形成鼓励改革创新,鼓励多劳多得,鼓励干事创业,鼓励各尽其能的企业氛围和体制环境。
(九)能够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有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当前市场的体现为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体现为企业素质的竞争,而企业素质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企业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让员工感受到这种竞争的压力才会使压力变成工作的动力。正如麦格雷戈所说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才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企业内部而言则可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
(十)以人为本,运用激励理论促进员工充分发挥才能和智慧
美国哈弗大学的詹姆士教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实行计时计酬的分配制度的员工仅发挥20Y.-30%的能力就可以保证不被开除,而如果受到充分激励的话,员工的能力可发挥出80%-90%。这是有效激励的效果。管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员工的工作绩效是员工的能力和受激励程度的函数,即绩效二F(能力*激励)。有效的激励制度能够进一步促进员工发挥创新精神,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增强工作能力而增大工作的绩效。因此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让员工能感受到企业对他们来说是自己的家,要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企业工作,竭尽所能发挥才能和智慧。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有很多。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目标的确立,我国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与此同时,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很多企业也相继建立了以员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但仅仅知道这些方法还不够。要想让激励方法起到积极作用,必须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很多企业在激励的思想、原则上把握不够,在对激励的认识和运用上存在很多误区,往往采用了激励手段,也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
结束语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如果企业在管理中能够有效运用激励理论,不但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而且能为社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其效果越来越明显。激励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一个企业要想有科学的激励体系,除了注意这些问题外,创新是很重要的,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参考文献
[1]程国平.经营者激励[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李新建.企业薪酬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武岩.我国中小企业销售人员薪酬激励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8.
[4]刘艳莉.中小企业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
[5]王雅楠.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