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21 14:01:59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0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7477
目 录
一序论:
二、本论:
 1、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2、银行经营风险的种类
 3、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
4、银行经营风险的处置
三、结论:

内 容 摘 要
一序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银行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主体,面对不太完善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和市场,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也是越来越大,跟经营管理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更广阔的平台。现就银行经营中风险的特点、种类、防范措施及风险的处置做阐述:
二、本论:
 1、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1.1、全程性
1.2、不确定性或多变性
1.3、突发性。
 2、银行经营风险的种类:
2.1、 我国银行提供的股票业务和商品业务还比较少,所以存在的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2.2、信用风险
2.3、道德风险
 3、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
3.1、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3.2、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3.3、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3.4、对道德风险的防范
4、银行经营风险的处置:
4.1、风险处置贵在及时
4.2、风险处置应该在风险萌芽中
三、结论:
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一序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银行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主体,面对不太完善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和市场,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也是越来越大,跟经营管理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更广阔的平台。现就银行经营中风险的特点、种类、防范措施及风险的处置做阐述:
二、本论
 1、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1.1、全程性。经营风险存在于银行的各种经营项目和各个业务环节中。不论是信贷、储蓄,还是投资,不论是票据交换,还是账务处理,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风险,稍有不慎,风险就会由“造成损害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损害,甚至是严重的损害,如贷出的资金控制不好无法如期收回本息,储户挤提造成流动性风险,支付差错或收入假票、假币造成损失等。即使是库存资金,也会因为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造成损失。对银行来说,没有风险的业务是不存在的,没有风险的资产也是不存在的。
1.2、不确定性或多变性。银行经营风险产生的根源与某种人为因素有关,从而决定了其经营风险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市场环境、企业行为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银行出于竟争压力,也在不断开发新的金融服务项目,这也会使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变化。
1.3、突发性。银行经营中的许多风险因素事先往往不易把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令银行措手不及。如由于储户的提款需求具有随机性,难于事先预测,特别是自有资金较少、吸纳存款数额和储户多的银行,因某种原因(如小道消息误导)使得同时提出提款要求的资金需求大大超出银行正常的备用资金,就会使银行难以应付。再如信贷客户不经银行同意将贷款用于风险很高的投机活动,贷款抵押物因火灾损失而产权所有人又未对其投保等,也会给银行造成突发性损害。
2、银行经营风险的种类:
2.1、 我国银行提供的股票业务和商品业务还比较少,所以存在的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2.1.1、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银行最重要的市场风险,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是利率变动造成固定收益下降。按照风险成因可以包含重新定价风险的缺口风险和和基差、内含期权风险以及再投资风险等其他风险。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银行在利率管理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利率风险也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但我国银行对利率变动还没有灵敏的监察、预测手段,防范利率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引进先进的利率监察经验和风险预警技术、工具等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目前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重要工作。
2.1.2、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汇率变动没能与国际上利率变动同步造成的,也就是两种货币兑换比率变动引发资产价值变动的市场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银行的外币负债和外币资产不断增多,而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也不断加快,使得汇率波动程度不断加大,银行将面临新的汇率风险和挑战。
2.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一直我我国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决定了自私的生存与发展,乃至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虽然我国银行经历了多年改革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依然需要改进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加强信息系统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在现实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以下5方面问题:
2.2.1、不良贷款率高,近年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依然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受国家政策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被转移给银行,银行不能有效的优化资金配置,难以控制资金合理流动。银行贷款的额度越大,风险也就越大,我国银行的经营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过于追求贷款规模而忽略了信贷资金的效益和安全,“超贷”的现象十分普遍。
2.2.2、信贷资产质量低。近年来,银行的发展速度十分快,但资本金增加的速度远低于存款的增长,近几年资本杠杆比例均超过50%银行依靠自有资产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降低,信贷资产质量低而且缺乏流动性,从而导致银行总体资产的质量和流动性都比较低。
2.2.3、盈利水平低。贷款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而存款是银行发行贷款的基础。我国银行为了扩大贷款规模,常采用虚增存款的方式,导致存贷比例严重失调。从我国银行的经营现状来看,资产利润率不断下降,已进入了“微利时代”。
2.2.4、风险不断积累。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抵押高估等许多欺诈行为,有的欺诈行为虽然银行知道却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而听之任之,更多的则是银行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骗。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金融欺诈现象也不断增多,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使风险不断的积累。
2.2.5、金融创新滞后。我过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还有着很多不足,尤其还没有好好利用中间业务增加收入,提高自身竞争力。国外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自己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我国银行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仅没能通过中间业务来提高自己银行的服务从而赚取一定的收益,有的银行中间业务甚至是赔钱的。
2.3、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职员因为职业道德缺陷而使银行经营隐藏或者出现风险,对银行造成损失或潜在损失。它包括银行经营者或者操作证工作不负责任、贪污欺诈、偷闲、渎职等行为。因为银行本身是高风险的行业,道德风险与其他风险一样也是银行与生俱来的风险。从银行经营的角度看,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2.3.1、银行职员严重失职、渎职,造成银行面临巨大风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金融事业发展很快,金融机构从几家发展为几百家,从业人员从几万发展到数百万,金融资产从不足一万亿发展到过几十万亿,金融机构的所有制机构也从单一制发展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我国金融事业呈现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局面。但金融业发展也经过许多曲折,各大银行出现了大量不良资产,还曾还出现了金融危机的前兆。据官方统计,全国金融资产的不良贷款不超过10%,其他不同渠道资料显示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达30%以上。在99年全国债转股和剥离不良资产的过程中,仅某上市银行一家即剥离出3000亿,显然全国不良资产比例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这些不良资产有的是历史形成的包袱,有的是改革过程中行业效益格局改变造成的。而更大量的是有关职员工作不细,甚至失职造成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大量的不良资产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的,这个时候我国金融改革进入实质阶段,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化银行转轨,大量股份制银行批准成立,旧的信贷体制已经被打破,新的信贷体制尚未形成,信贷监督处于一个模糊期。 
 2.3.2、银行职员义利颠倒,给银行利益带来了侵害。部分职员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不住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引诱,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观 、义利观,以非法手段侵害银行利益。主要有贪污帐款、挪用帐款,与外人勾结诈骗、抢劫和盗窃银行资金。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这一特殊商品,使每一个职员都有机会接触到资金,为一些思想不纯、立场不稳的职员提供了违法犯罪的机会。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力量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纷然杂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牵动着人们的视线,传统的义利观离人们渐行渐远,思想极易发生错乱,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2.3.3、银行职员消极应付工作,阻延银行的发展。银行职员对于工作缺乏必要的热情,毫无主动性、积极性,应付了事,消极怠工,形成了新的道德风险。我国银行实现不完全竞争政策,所有制以国有资本为主,经营机制转换较缓慢,银行职员还习惯于抱着银行这棵大树吃大锅饭的想法。银行又因其特殊地位,经营效益不会像普遍企业一样,对职员的收入效益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一个生产企业上一个月经营得不好,下一个月就要影响职员的工资发放,因为他没有可掌握的货币资金。而银行虽然发生亏损,但他掌握大量的货币资金,可以继续给职员发放工资。 因此,有人说,进了银行就端了“金饭碗”,意指只要银行不破产,职员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跟着银行进入小康社会。由于银行的分配制度沿袭“大锅饭”时代的政策,缺乏激励机制,银行职员收入分配拉不开差距,整体收入水平不高。这些现象的存在是部分银行职员爱而不惜自己的职业,工作缺乏进取心,因此出现所谓“偷懒”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工作中大量存在,严重阻碍银行的发展。首先是银行缺乏活力,发展缓慢。当今世界瞬息万变,谁跟得上时代的节拍,掌握信息和先机,谁就能把握住发展的机会,否则就会丧失发展的机会。其次是增加银行成本。由于职员“偷懒”,使银行许多工作无法按时完成,被迫增加人力资源投入,从而增加成本。目前国外许多超一流的银行其人力资源的平均投入都少于我国银行。以工商银行为例,资产总额3万亿元,职员近60万人,而在国外同规模的银行,其职员绝不会超过10万人。 
 3、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
 3.1、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以下工作:①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②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③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④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⑤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完善的贷前、贷中和贷后业务流程后需要有强势的执行力保证每一步都执行到位,这样对于信用风险的防范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3.2、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3.2.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3.2.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2.3、创新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银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3.3、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3.3.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3.3.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第一,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第二,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第三,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3.4、对道德风险的防范
3.4.1、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抓好监督。道德风险受制于金融道德规范,金融制度决定职员行为的方向和内容,同时也决定着人们对于金融道德认定的行为准则。因此金融道德是依附于金融制度,服务于金融制度的。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是坏人无非横行,制度不好可以是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可见制度建设对道德风险的防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建立严格的授权制度。在权利运作过程中,要是权利始终服务于银行,必须有相应的权利制约。所以建立授权制度对于抑制腐败和渎职行为十分重要。中国银行从96年开始建立总行级法人授权制度,从这10几年的情况来看,每个级别间的授权制度还不够完善。道德风险可以发生在银行任何一个环节,有时候一个普通交易职员同样可以是银行面临巨大风险。
二、建立岗位轮换制度和亲属回避制度。银行系统近年来基本上都建立了岗位轮换和亲属回避制度,但是执行力还是缺乏。在我国现行条件下执行完全的岗位轮换确实有困难不小。但是必须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三、建立严格的稽核制度。对银行各岗位的业务稽核和时候监督是银行加强监督的主要形式。对于权利岗位,更要建立健全任职稽核、任内稽核、离任稽核、常规稽核和非常规稽核等多种形式的稽核制度。对非权利岗位实现严格的事后监督制度,使各个岗位各个环节都至于监督稽核下,实现阳光交易。
3.4.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道德风险理论认为,人都是根据自身期望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行动,所以所有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就需要设计一个激励机制,把成果科学地在所有者和职员之间进行分配。建立合理分配机制和合理的报酬,有利于促进银行效益提高,有利于银行职员实现价值回归。银行分配制度主要是要提高职工的收入待遇,要使其在各阶层中享受高收入的报酬。同时要在职工之间拉开差距,根据贡献实现职员年薪制度。要是每个人都有希望、有奔头。
3.4.3、以惩治为手段,建立”威慑“机制。惩治是对已有行为处罚,具有预防的作用,关键在于,惩治制度是否具有威慑力量,能否利用人的恐惧心理起到遏制作用。目前惩治手段存在的问题在于:一是各级基层行对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以形成威慑效应。二是惩治制度刚性不足,弹性过大,不足以利用人的恐惧心理起到惩戒作用。三是在惩戒中抵制不正当干扰能力弱,容易造成宽严不一,是非不明。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惩治部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有强烈的法制意识,又不受干扰执行制度的能力。一项制度订得再好,如果不认真执行也等于一张废纸,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对那些制度流于形式,执行扭曲严重的重要事件和单位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者的责任;对那些制度落实好的单位要予以表扬,逐步形成一个有章必循、有法必依的社会氛围,使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4、银行经营风险的处置:
4.1、风险处置贵在及时
4.1.1、建立灵敏的信息、预警系统,借助先进的装备和信息管理技术,对各个业务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建立客户档案和客户评价体系,对重要的信贷客户事前要对其能力、品格、资本、抵押品、经营情况等履行严格的核实、评估程序。款项贷出后要对其经营、资产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跟踪。与同行业的信息建立共享合作关系,互相通报相关客户的经营、资产状况的重要指标,如资产负债比例、存贷余额、客户数量、流动比率等,根据历史数据及同行的比较,确定合理的警戒线。
4.1.2、坚持不懈地做好风险因素的监控工作。对于影响银行资产和经营状况的各类政治、经济、社会、市场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等,进行研究和预测。对于各种异常的变化,特别是预警指标的异常变化,要及时对相关的经营风险重新予以分析评估。新的经营项目推出之前,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评估,并制定配套措施。
4.1.3、根据银行的业务结构和经营特点,列出风险清单,确立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对象,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4.2、风险处置应该在风险萌芽中
4.2.1、不管对于银行贷款还是抵押等,都应该做好贷款和抵押过程中的风险预警措施,定期对贷款人及抵押人等进行检查和调查以便随时清楚他的偿债能力及资金运转的能力,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萌芽过程中。
4.2.2、对于银行长期贷款或抵押的老客户也不能掉以轻心,也需要定期的拜访与考察,这样对于潜在的风险才能尽早的识别和防范。
三、结论。
 银行在管理中遇到的风险将是形形色色的,作为银行的管理人员,应该要有随时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处置风险的才能,这样你所在银行在现实的竞争中才能突出。要多借鉴国外银行成功的管理经验,从而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参 考 文 献
《金融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财务报表阅读与信贷分析实务》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银行间合理竞争 下一篇论银行组织存款策略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