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历史演变

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历史演变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20 16:45:47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0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历史演变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4164
目 录
一、资产管理理论…………………………………………………… P4
(一)资产管理理论的起源………………………………………… P4
(二)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 P4
二、负债管理理论…………………………………………………… P5
(一)负债管理理论的起源………………………………………… P5
(二)负债管理理论的重要性……………………………………… P5
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P5
(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起源…………………………………… P5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重要性………………………………… P5
四、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P6
(一)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起源………………………………… P6
(二)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作用………………………………… P6
五、全面的风险管理……………………………………………………P6
(一)全面风险的分类及管理方法……………………………………P6
(二)风险管理的系统总结……………………………………………P7
六、综合的风险管理……………………………………………………P7
(一)综合的风险管理起源……………………………………………P7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综合风险管理理论的典型代表…………P8
(三)综合风险管理的重要成果………………………………………P8
七、 结语………………………………………………………………P9
内 容 摘 要
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清晰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对商业银行进行正确的政策制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四个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三性的统一均衡为线索,简要梳理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阐述了各阶段理论的起源、内容并简要分析了它们的优势与缺陷。
关键词:制定;演变;发展

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历史演变
一、资产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的起源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投资机会和投资品种很少,银行业缺乏竞争,居民在资金使用方式上无选择性,居民多余的资金只有存银行一条选择途径。银行家们当时关心的焦点问题是如何使资金获得最大盈利。至于资金来源则不成问题,因此,资产管理方法便成为当时商业银行界普遍重视的管理方法。 资产管理理论的内容是:强调商行在负债处于被动的前提下,商行通过调整其资产结构,即商行资产在现金、贷款、证券投资上如何最佳分配来协调盈利民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 
(二)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 
1.商业性贷款。银行为了保证资金流动性,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并以真实交易作为基础。 
2.可转换性理论。同样为了应对流动性,银行资金投资于较具备二级市场的证券,以便随时出售,转为现金。 
3.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贷款归还主要取决于借款者将来的收入预期,如果预期收入较高,则可以保证资金回收,所以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提升银行资金营利能力。
4.超货币供给理论。该理论指出银行信贷提供货币只是它达到经营目标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它不仅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手段,而且有广泛的同时兼顾的目标,为此,银行资产管理应超越货币的狭隘眼界,提供更多的服务。 
二、 负债管理理论 
(一)负债管理理论的产生 
进人20世纪60年代,一方面由于利率管制使商行深感其吸收资金的能力削弱,同时因融资方式的多样化,直接融资现象大量发生。另一方面又受到流动性的巨大压力,商行不得不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来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因而在商行经营管理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负债管理理论。 
(二)负债管理理论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也可以由负债管理,即向外借人款项来提供。因此,银行没有必要在资产方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应将它们投人高盈利的贷款或投资之中,一旦发生流动性需要,随时可通过负债管理来提供。
 三、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产生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方法遇到了挑战。这时期的银行家们发现,尽管负债在增长,但由于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的不匹配以及资产质量的下降,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上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因此,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客观要求来看,银行家们从70年代就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安全高效的经营管理方法。 于是70年代中期产生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重要性 
这种理论认为,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金融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才能达到利差最大化,从而收益最大化、其波动幅度,风险最小的银行经营管理目标要求。
 
四、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一)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产生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拉美等一些地区的重债务国家因无力还债或要求延期偿债,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一场债务危机,使给这些国家放款的西方商业银行深受其害,不得不进行债务重整,或把这些债务资本化。结果,这些西方债权银行的资金周转遭到严重影响,甚至运转不灵,并且利息收入和信贷资产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失。因此,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再现,减少放款和投资的损失,西方商业银行就不得不重新考虑其经营管理策略,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由此而生。
(二)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银行在贷款业务之外,可以开拓金融服务领域,如期货、期权、将贷款转让给第三者。
五、全面的风险管理
(一)全面风险的分类及管理方法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银行风险和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播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以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损失的事件为代表,许多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再是信用风险或者市场风险等单一风险,而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的联合作用。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于是市场风险的量化管理带动了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还包括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和管理创新,最终形成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银行内部在全球业务范围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统一衡量和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能够全面动态地识别和测量风险,使银行各层次做出更好的风险管理决策,从而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全面的风险管理无论是手段、内容,还是机制、组织,都出现了质的飞跃,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复杂性已远非二三十年前可比。
(二)风险管理的系统总结 
以新巴塞尔协议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系统总结,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风险识别有了巨大的加强,主要体现为识别了一系列银行潜在面临但之前尚未充分认识的风险,这样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就扩充为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包括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前者又进一步包括利率风险、股权风险、商品风险和外汇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主要涉及人的能力、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三个方面)。八个模型(对于信用风险有标准法、内部评级基础法、内部评级高级法;对于市场风险有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对于操作风险有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内部衡量法)则为这些风险提供了越来越精细的衡量和控制手段。这样经过完善的资本充足率管理高度凝炼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六、综合的风险管理   (一)综合的风险管理起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融市场自由化的速度迅速提升,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市场风险迅速张显,简单的风险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这时综合风险管理理论逐渐形成。综合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打破银行管理中原有的割裂模式,对于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实行综合的考量。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综合风险管理理论的典型代表 
这一理论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从资产负债的总体上协调资产与负债的矛盾,以利率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因素,建立一整套的防御体系,使得银行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显示了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关的文献对缺口管理(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比例管理(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监管性要求及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资金来源项目之间、资金运用项目之间以及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之间确定一定的比例)、久期管理(综合考虑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以及计算机动态模拟管理等技术有详细地考察,这里不再赘述。
(三)综合风险管理的重要成果 
早期的资本充足率管理也是综合风险管理的重要成果。资本充足率体现了银行以合格资本对风险资产的补偿能力,其中的风险资产已经涵盖了银行采用的各种表外工具。这一指标的基本形式比较简单但其对于各项风险资产的权重确定、对于核心资本以及附属资本的划分方法充分体现了银行风险综合管理的思路。应该看到,这个时期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只是涵盖了信用风险(包括国家信用风险),方法上也只是运用了相当于全面风险管理阶段所使用的标准法。
金融市场的变幻无常成为这个阶段银行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动力,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管理思路的改进,即以综合的角度管理风险;风险度量能力的提升和风险控制手段的改进,即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了对风险定性分析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管理内容的丰富,主要表现在对于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和控制上。
七、 结语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实质上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金融市场日益发达和完善,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商行向经济全方位的渗透日益加深,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这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对商行作用的需要日益高涨,同时也表明了商行对社会经济环境的依赖性愈发增强。
 

参 考 文 献
1. 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2.(美)彼得 S 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经济学出版社,2011年.
3. 孔祥毅.金融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4. 顾海兵.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国内外研究综述,2009年.
5. 米强.经济学动态,2009年6期.
6. 吴志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分析,研究探讨 2001年.
7. 胡庆康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2006年.
8. 殷孟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 (美)安东尼·G·科因.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0. 秦国楼.现代金融中介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国家信用的特点和作用 下一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以..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