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20 16:44:41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0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260
目 录
一、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2
二、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主要作法及成效…………………………………2
(一)加大重点领域服务,支持“三农”服务…………………………………2
(二)优化服务方式,完善支付结算体系………………………………………3
(三)建立风险控制,增强可持续发展…………………………………………3
三、制约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瓶颈……………………………3
(一)资金力量不足,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4
(二)不良贷款占比高,流动性风险大…………………………………………4
(三)农牧民资金需求多样化与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相对单一的矛盾突出…4
(四)农村信用社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后劲不足………………………5
(五)农村信用社网点重建进展缓慢,资金缺口大,影响了当地农民享受金融服务……………………………………………………………………………………5
 四、思考与建议……………………………………………………………………5
(一)争取多方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5
(二)消除组织资金上的不合理限政策……………………………………………6
(三)采取多种方式消化历史包袱和处理不资产…………………………………6
(四)农信社必须植根农村经济发展………………………………………………6
内 容 摘 要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增强服务功能与加大支农投入为重点,努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本文对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经济发展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支持农牧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2011年,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三农”贷款179450元,占累计发放贷款的77.59%,其中:累放一般农户贷款86148万元,占比48.01%;累放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41429万元,占比为23.09%;累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1450万元;占比为0.81%;累放助学贷款66万元,占比为0.03%;累放农村工商业贷款50357万元,占比为28.06%。“三农”贷款增幅为20.35%。涉农贷款余额449110万元,据测算,信用社推行小额农贷以来,享受利息优惠的农牧民近15万户,优惠金额上千万元。每千元小额农贷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100余元。农信社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真正发挥了支农主力军作用。
二、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加大重点领域服务,支持“三农”服务 
针对阿坝州区域经济环境、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以促农增收为核心,找准信贷政策与支农政策结合点,推进农业经营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做活一个产业,带动一片产业,受益一方百姓。一是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截止2011年12月,全州信用社向全州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余额达7840万元,以支持葡萄企业为例,阿坝州农村信用社向神沟九寨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上金宝清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发放贷款余额达2600万元,辐射全州20多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带动2000农户增收致富。若尔盖、茂县、九寨沟等县养殖业、种植业等107个农业专合组织带动农户上万户,为上下游关联农户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二是履行社会责任,全力支持民生工程 。截止2011年12月末,累计向26769户发放牧民定居贷款63430万元,其中:支持绝对贫困户4227户,金额8938万元;低保户4451户,金额9028万元,向58413户农户发放114015万元的农户重建贷款。向97户失地农民发放611万元的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切实解决了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三是为方便群众,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承担了粮食直补、综合直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大骨节补贴、灾后生活补贴、低保、医保、新农保、移民搬迁、家电下乡、风貌改造等十多项代理业务,2006-2011年共代理业务资金26.41亿元。代理业务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效益低下,但全州农村信用社讲政治、顾大局、讲奉献,不计成本,克服种种困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受到了各级党政的肯定和老百姓的高度赞扬。
(二)优化服务方式,完善支付结算体系
一是打造“绿色通道“。优化操作流程,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对涉及民生提供快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创新贷款品种。在大力推广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同时,积极推广牧民联保贷款、助学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基金担保贷款、林权和草场所有权抵押、承包经营权质押等多个贷款品种,满足不同借款条件和贷款额度的农牧民的信贷需求。三是灵活确定还款方式。结合老百姓资金需求及偿还能力,采取灵活到期一次偿还、分次还款等方式。四是消除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完善网点服务渠道,截止2011年末,设立标准网点1个;设立简易服务点29个,布放E讯通、电话支付终端167台,布放金融POS机70台,确保了每户农民特别是贫困、弱势农民都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
(三)建立风险控制,增强可持续发展
随着阿坝州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迅速发展,风险也随着不断增加,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便成了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农村信用社以《四川省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五十个禁令》和《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十条禁令》准则,以道德风险、管理风险、安全风险和操作风险防范为主线,制定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5年规划,充分利用稽核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征信管理系统、远程集中监控系统及时解决和纠正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执行不力发现失控的问题,夯实了全面风险管理基础,有效防范新的信贷风险发生,更好地为服务“三农”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制约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瓶颈
阿坝州农村信用它主在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小、微企业”的工作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还存在制约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和发展的瓶颈。
(一)资金力量不足,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是灾后政府颁发和实施了一系列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扶持、优惠政策,但总体呈现专项资金规模小,涉农资金大多不能归口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与政府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资金使用分散,支持领域有限的特点。二是在灾后重建中,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了17万元的灾后重建和牧民定居贷款,这部份资金在短期内收回难度大,信用社可用资金有限,流动性风险加大,全州存贷比长期处在70%—80%之间的警戒线,虽然个别县通过支农再贷款缓解资金缺口,但自身可用资金依然短缺。三是受趋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进一步萎缩,承担牧民定居行动信贷支持任务较重的若尔盖、红原、壤塘、阿坝县农村信用社流动性性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二)不良贷款占比高,流动性风险大
一是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全州农村信用社大部分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经过三年的灾后重建和农村信用社职工艰苦的工作,目前不良贷款占比仍然较高,这些不良贷款都是多年来的存量贷款,盘活收回难度大,有的企业已经不存在或名存实亡,损失类贷款核销因多方面的原因不能进行核销,对利用有限的资金加大支持服务“三农”影响较大。二是短存长贷现象突出,存在潜在的期限错配风险。较为突出的是承担牧民定居行动信贷支持任务的草地4个县,如某县信用社,2010年以来,一直呈短存长贷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缓解,存贷期错配潜在的风险不能忽视。
(三)农牧民资金需求多样化与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相对单一的矛盾突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方式、生活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传统种养殖业外的生产性资金需求不断上升;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解决住房、就学、耐用消费品等生活性资金需求快速增大,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有对应的信贷产品,但目前阿坝州农村信用社业务一直是靠传统的存款、贷款、汇款业务,吸收存款能力弱,而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实力与大银行相比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解决目前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多样化与金融产品单一矛盾,使农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信贷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满足。
(四)农村信用社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后劲不足
虽然农牧业结构调整,但对市场缺乏跟踪分析和预测能力,整体效益不明显,农村信用社对后续信贷支持缺乏信心,降低了信用社信贷投入的主动性。
(五)农村信用社网点重建进展缓慢,资金缺口大,影响了当地农民享受金融服务
“5.12”后,全州8个极重灾县和重灾县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受损情况严重,为了尽快恢复营业,农村信用社随即启动灾后重建工作。据统计,受损网点63个,灾后重建总投资10505万元。2011年末,资金到位5987万元,完工网点并恢复营业的41个,累计投资4147万元,仅占规划总投资的39.348%。资金缺口达4517万元。
四、思考与建议
针对阿坝州农村信用社体制、机制、网点设置、承担着较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各界应对农村信用社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全州农村信用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为广大农牧民发展经济,实现生活富裕提供金融支持。
(一)争取多方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
农村信用社承担着大量的民生项目、工程建设的社会责任,如地震灾后农户重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满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政府惠农资金的发放等,真正起到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牧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应得到党政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将更多的涉农财政性低成本资金存放到农村信用社,以利于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消除组织资金上的不合理限制政策
由于体制、原结算渠道不畅等诸多因素,农村信用社在组织资金方面,难以与国有银行进行同等竞争而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消除有关对农村信用社能在同等条件下组织资金用于支持本地经济发展。一是建议省、州、县三级政府对用于农牧民个人的各项补贴资金,通过省、州、县农村信用社直接划拨到农牧民个人账户或划拨到项目就近的农村信用社办理结算。二是建议相关部门在开户许可方按“双方选择”的原则,给予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银行同等待遇,逐步增加信用社沉淀资金,增强金融支农深度和广度。
(三)采取多种方式消化历史包袱和处理不良资产
1.逐步消化历史包袱。财政税收及金融政策的支持是消除历史包袱的主要手段,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薄弱地区农村信用社补贴、延长灾区农村信用社税收优惠政策时限。要争取央行在差别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增加农村信用社实力,逐步冲销历史包袱,减轻压力。
2.处置因灾不良贷款。对汶川地震灾害所造成的贷款损失对于符合现行核销规定的贷款,应积极参照现有相关政策和程序及时核销。建议在灾后重建基本结束后,按照四川省政府制定并出台专项汶川地震地方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置政策,解决农村信用社因灾不良贷款。
3.解决农村信用社网点重建资金缺口。对于汶川地震金融网点重建。农村信用社缺乏政策资金支撑,一行三会提出:“鼓励地方政府按照相关政策规定通过财政注资方式扶持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恢复重建”。但从省州财政状况分析,是无力注资的,目前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网点重建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部分援助资金,但缺口部分还无法解决。建议由国家层面与四川省从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尽快制定特殊政策,解决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网点恢复重建的资金缺口,以便灾农村信用社尽快恢复重建,实现其恢复正常经营和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农信社必须植根于农村经济发展中
随着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三农”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贷款资金需求由小额向大额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了传统农业的经营周期,贷款资金需求由短期向中长转变等。面对农业、农村和广大农牧民对其提供和创新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必须依据三农、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贴近三农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在支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1.积极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网点多、贴近农村的优势,积极尝试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企业+协会+农户”、企业互助联保、“农户+支部”、“农户+农户”等多种形式的担保,增强中小企业和农户担保能力,缓解农户贷款担保难题,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2.积极推动中间业务的开展。结合州内实际,积极引导推广支付结算类、代理业务类、担保承诺类和交易类等中间业务的开展,增加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收入。
3.做好“空白乡镇”金融服务。按照有关部门做好金融网点空白乡镇基本金融服务的要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阿坝州强力推进“讯通工程”建设的契机,争取政策支持,力争在为“空白乡镇”提供基本金融服务上有大突破和新作为。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支持县域经.. 下一篇农村信用社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强化..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