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基本情况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二是加大了不良贷款清收考核力度和新增预警
三是多措并举,采取多种手段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和处置力度
四是在诉讼工作中加强与法院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二)担保抵押流于形式
(三)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
(四)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
(五)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
(六)企业改制破产影响严重
三、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坚持市场定位,立足服务“三农”
二是真实反映贷款形态,加大清收力度
三是严格担保抵押手续
四是加强信贷管理
五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六是明确放贷责任
七是加大查处力度
八是提高信贷资金的流动性
九是建立贷款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较快,贷款的高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知名度,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但是,贷款风险也日渐显现,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及其管理情况,笔者就蒙自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调查。
论贷款风险及其管理
——以红河州蒙自市农村信用社为例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较快,贷款的高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知名度,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但是,贷款风险也日渐显现,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及其管理情况,笔者就蒙自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调查。
一、蒙自信用社贷款的基本情况
参照国际惯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种不同的档次: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而贷款风险的防范与管理,主要又是不良贷款的防范和管理。近年来,蒙自信用联社按照省联社提出的“45678”治社方略,紧紧围绕省联社“851”工作目标, 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努力推进规范化管理,在不良贷款管理方面切实加强风险控制,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不良贷款实现了“双降”,取得了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的实效。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了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业务审查委员会、不良资产责任认定小组和风险管理部完整的四级风险管理机制,使风险管理的权限与责任得到了明析和有效制约。
二是加大了不良贷款清收考核力度和新增预警。采取了对不良贷款清收较好的社按月按清收比例进行奖励,对不良贷款反弹较大的社按月按反弹的不同幅度对社主任进行经济处罚,在不良贷款的控制上起到了促进作用。截至2013年12月末,蒙自信用联社不良贷款余额4,653.64万元,占比1.67 %,低于全州农信社不良贷款率0.47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0.31个百分点,完成全年不良贷款下降计划数的261.60%,累计收回各类不良贷款4,528.72万元。在防范不良贷款新增上,每月初按照四、五级分类分别对当月拟形成不良贷款的情况进行预测,以文件形式下发各基层社进行风险预警提示,同时督促并协助清收工作。
三是多措并举,采取多种手段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和处置力度。截止2013年12月末累计核销不良贷款111笔,金额999.35万元。累计起诉99户赖债户,106笔,诉讼本金778.33万元,诉讼利息595.64万元。共处理还本免息不良贷款40笔,本金130万元,利息31.67万元。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达1.59亿元,比年初增加0.22亿元,增长16.87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620.06%,比年初提高了159.6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342.12 %,比年初提高50.1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5.03 %,比年初提高2.28个百分点,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在诉讼工作中加强与法院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在草坝镇依三则村成功实现了对拖欠债务农户进行民事诉讼的首次现场开庭,通过公开庭审及报社、电视台记者的媒体宣传报道,为维护信用社的债权和震慑失信者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贷款风险通常是对贷款人而言。从贷款人角度来考察,贷款风险是指贷款人在经营贷款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在以农业为主的蒙自市,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全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改革滞后、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环境差、服务对象比较特殊等诸多原因,农村信用社积聚起来的贷款风险正不断显现。据调查显示,从存贷结构看,蒙自信用联社贷存比为54.39%,低于75%,符合监管要求;从流动性状况来看,流动性比率85.34%,高于25%,具有充足的流动性储备,足以应付客户需求。但蒙自信用联社贷款集中度仍然较高,其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已达16.09%,而全州高于15%的农村信用社仅有两家,蒙自信用联社是其中之一,其贷款集中度过高带来的违约风险和信用风险依然较为严峻。
目前,该市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一般借款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贷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致使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错误认为既然上级已经有贷款意向,也就遵照办理。这种与商业银行自下而上实行贷款营销的逆程序操作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甚至会出现第一手调查材料就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
(二)担保抵押流于形式。当前农村信用社除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一般为防范信贷风险,采用担保抵押形式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或对有权部门评估的权利价值认可比例过高。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不够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抵偿贷款本息,有的甚至还要付出昂贵的资产保全和执行费用;二是对有抵押、担保人的能力调查不实,出现一人多保、交叉互保等情况,平时对担保抵押物监管不严,潜在风险大;三是签订抵押担保合同范本不一、要素不全、主体不符,诉讼时致使担保抵押合同无效,形成无效抵押。
(三)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一是未及时调整贷款占用形态,即使已经形成不良贷款却仍旧在正常贷款科目反映,如个别农村信用社按贷款五级分类反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较高,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隐患较为突出;二是贷款到期转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多数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三是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
(四)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一是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不准,重视不够,只片面注重第二还款来源(即借款抵押物的变现处理)二是贷时审查与贷款审批有待加强,部分信用社、而参与贷审会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所知甚少,难免会造成决策失误,存在未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的现象。三是疏于贷后管理,重放轻收轻管理思想严重。
(五)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一户多借贷、交叉借款、跨区域借款等违规借款的调查信息不能通过信贷咨询系统及时了解,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信息得不到及时发现,致使多头借款、一户多社交叉借款现象普遍。 (六)企业改制破产影响严重。由于企业认识和动机的偏离,加之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企业改制和破产给信用社信贷资金造成了巨大风险,逃债,废债现象时有发生,大量信贷资金被吞食、流失。
(七)不良资产处置滞后,贷款责任追究不力。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待处理时比较棘手,收贷费用成本过高,尽管资产保全部门通过多渠道努力盘活清收,结果多是本息难以清偿。
三、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贷款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信用社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信贷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贷款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处理的过程。贷款质量是金融企业的生命线,如何实现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始终是金融企业的重要课题,对农村信用社也是如此。作为蒙自农村信用社,如何有效加强贷款管理,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除自身要夯实信贷基础,进一步提升信贷管理水平,加大信贷规模的管理调控力度,把好大额贷款审查、审批关,开展好企业信用评级及信用村、组评定,强化统计管理,努力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外,还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从提高农村信用社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改善外部经营环境等多方面努力,多措并举,实现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是坚持市场定位,立足服务“三农”。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投向上,要始终坚持以“三农”为主、以小额贷款为主、以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农村信用社要加快发展,要占领市场,要提升地位和作用,决不能以偏离经营宗旨、出现贷款风险为代价,不能使贷款形成风险。农村信用社应更新思想观念,深入调查研究,创新支农服务水平,要站在大农业的高度来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继续加大对与“三农”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贷投入,真正找准农村信用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土壤。
二是真实反映贷款形态,加大清收力度。农信社应按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特别是对办理转贷、收旧贷新、借新还旧或展期的贷款,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凡是生产经营不正常、担保抵押不足值、不能偿付所欠贷款利息的,一律不得为其办理。同时应制定农信社不真实反映贷款形态应承担的责任及相应的处罚规定。
三是严格担保抵押手续。担保的意义在于当风险发现时,建立一种补偿的机制,使农信社的风险得已转移和化解。一是在办理保证担保贷款时,必须加强对保证人担保资格及其能力的审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可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保险机构和担保机构,通过开办中小企业贷款保险业务,当风险发生时,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从而降低农信社的贷款风险,或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以政府牵头,地方财政、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既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又有效地防范了贷款风险。二是在办理抵押担保贷款时,以企业的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的,关键要看是否易于保存,不仅要看原值,更要看可变现净值,必须签订抵押合同和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贷款不得超过抵押物变现值的70%。三是在办理质押担保贷款时,必须与出质人签订质权合同,并办理相关的登记手续,贷款一般不得超过质物现值的80%。
四是加强信贷管理。要全面推行包客户、包发放、包收回的贷款责任制,把贷款风险从事后认定改为预警式管理,使贷款处于严密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之中,真正把贷款责任落到实处。农村的信贷员要实行包片包村,城区的要推行客户经理制,实行等级管理,通过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等措施,增强信贷人员管好贷款的责任心,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要充分发挥审计稽核、信贷管理、财务会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贷款的跟踪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还要建立委派会计制、审计稽查特派制、职能部门监督问责制相结合的内控制度建设,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互制约性,有利于违规行为及时的被发现和制止。
六是明确放贷责任。要把贷款责任落实到各个环节上,贷款调查人要承担调查失真的责任,贷款审查不严的要追究其审查责任,经联社审批的大额贷款,如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超过有关贷款管理比例规定,要承担审批责任,贷款发放后,要落实具体的贷款管理人员,对贷后检查、催收不力,发现借款人改变用途等不及时处置或报告的,应追究贷后管理不善的责任。要细化贷款责任,明确规范的贷款管理流程,使贷款管理人员强化责任意识,改变重放轻管,重放轻收的现象。
七是加大查处力度。强化贷款管理,严把贷款的发放关。严禁发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超比例贷款,严禁发放跨地区贷款、化整为零、冒名化名、假担保和关联人相互保证贷款。对发放违规违纪贷款行为决不能心慈手软,要重拳出击整治,加大查处力度,把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落到实处。对一般违规违纪贷款且金额不大的责任人,责令限期收回,按规定给予经济处罚,对屡教不改、违规违纪贷款金额较大的,责令其停职停岗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贷款,超期未收回的给予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八是提高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保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是银行业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流动性指标至关重要,信贷资金只有在周而复始的流动之中,才能有效地规避和抵御各种风险,才能真正实现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要防范贷款风险,必须坚持信贷资金的流动性,要严格贷款的延期和转贷规定,对没有正当理由转贷或延期的,要严格控制。
九是建立贷款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违章放款或低水平低水准放贷款造成损失的要坚决追究责任,并与决策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勾。对抵制高风险贷款的有功人员通过核实后要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大张旗鼓地鼓励监督人员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周培国主编《农村信用社管理与业务操作规程实务全书》
(第二卷)吉林电子出版社、2006年1月3日
2. 张丽云: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防范对策《商情》.2008年10月.(第37期)
3.刘雪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防范措施《中国商界》.2013年8月26日.(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