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

论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15 12:18:09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428

目 录
一、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历史与现状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业务的改革与完善

内 容 摘 要
本文拟从个人金融业务在国内的背景情况.国际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差距.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问题所针对的对策极大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而落后,我们现有已经认识到,那么我们就应找出差距,以便迎头赶上。
关键词:滞后、改革、发展
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历史与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改革成就十分显著,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历史概况
早在1979年,共和国三十年国庆,百废待兴的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作为现代经济的中坚力量——银行改革就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年,邓小平提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仅仅是算帐、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要把银行当作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我国在改革以前的30年里,由于受计划经济金融制度的影响,对银行制度的研究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改革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制度的非自然演进的结构性变迁,尤其是金融在经济运行中资金配置功能作用的提升,客观内生出对银行制度及其变迁的强烈需求。温总理在第三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六大任务,其中第一大任务就是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接着,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将深化国有银行改革作为今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之后,在党的十七大上又明确提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要求。
时至今日,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成效斐然。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上市为目标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不仅如此,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带动下,政策性银行改革步伐加快,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运作已经启动;中小商业银行也更加注重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已有多家银行近年来先后成功上市,非银行金融机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正逐步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笔者也是一名银行工作人员,也亲身体会了我国银行业的历史。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开,取得阶段性成果。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改善信贷结构,努力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功实施,成效显著。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地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取得初步成效。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经营体制进一步健全,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力度加大,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大中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多数达到8%。金融业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调节经济运行和实施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回首我国银行业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可以发现在每一步改革路径中都有明显的“中国烙印”,体现着鲜明的“中国智慧”。系统全面地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轨迹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归纳总结因地制宜的改革成就,并客观评价发展中的深远教训,摸索出中国特色的银行业改革路径选择的必然轨迹,有助于把握在中国特色银行改革未来的前进方向,寻求提升中国银行效率的有效途径,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银行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现状
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在各个方面的改革令人印象深刻。而在中国现行的金融架构中,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其他融资市场及融资工具缺乏,国内银行不仅成了整个金融市场最基本的融资渠道与工具,而且成了保证经济快速增长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渠道。可以说,银行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银行业的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银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经济结构改革的深化要求银行的加速改革和高效跟进。中国银行业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远没有实现最后的成功。
同时,银行业发展改革面临诸多新形势。金融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综合经营趋势不断发展,各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国际金融竞争日趋激烈,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加。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一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处于重要的转折和发展时期。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的进步
 时至今日,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成效斐然。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上市为目标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不仅如此,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带动下,政策性银行改革步伐加快,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运作已经启动;中小商业银行也更加注重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已有多家银行近年来先后成功上市,非银行金融机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正逐步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以及已经进入或预备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此外,还有政策性银行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其职能。在这些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到2003 年6 月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贷款则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则在过去几年里大幅度增长,到2003 年6 月底,已占中国各类金融机构 总资产的13.6%。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另一个重要优势是隐含的政府担保。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和储户风险意识的提高,银行的资信水平将日益重要。
(二)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企业融资结构的改变是为了寻求有效的、必须的资金供给,而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成本差异的选择。在转轨经济体系中,企业首要的问题是获取新融资渠道,而不一定是更低的成本。企业之所以愿意更高的成本于更大的风险进入市场融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财政拨款与银行贷款等体系内容已趋于枯竭,没有外部债务资金的输入已无法使企业在急速的市场扩展中获得新份额与发展,权衡这种成本与机会,企业必定会选择扩展机会;二是从企业的组织体系看,其扩张的风险最重要的承担者是作为出资人的产权主体,即国家,或其他股东,企业管理层实际风险,如自身的收益、职位等居次要,而一旦扩张成功,企业管理层实际的收益要高于其可能承担的风险损失,由此造成了企业低估风险的扩张性倾向。 
三、商业银行业务的改革与完善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银行业改革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流动性过剩矛盾突出。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尽合理,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直接融资比重低,城乡、区域金融发展不协调,对“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相对薄弱。金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运行效率不高。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营机制尚未根本转变。金融法制和监管还需完善,金融业发展的信用环境有待改善,维护金融稳定任重道远。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资银行紧随大批外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而来,这将对我国企业形成较大冲击,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银行的客户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外资银行的介入对国内银行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以处理巨额不良贷款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和以产权明晰为基础的发展机制等方面都将形成一种挑战,国内银行如果不加快发展进程,将面临人才流失和风险累积的巨大压力,从而影响自身的发展。 
吸收企业存款和个人储蓄是大多数外资商业银行觊觎已久的业务。过去,我国法规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吸收存款的规模和范围,吸收境内存款规模不能超过其总资产的40%,存款范围仅限于境外和境内三资企业,所以外资金融机构负债中的国内存款并不占重要地位,从境外借入款项通常占其负债的较大部分。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可吸收的外汇和人民币储蓄存款范围拓宽,外资银行数量也会逐渐增加,企业及居民部分存款和储蓄可能转存到外资银行,这是国内金融机构最为担心的。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一个基本业务。通过贷款,银行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关系,客户有了多余资金就会存入银行,从而保证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通过贷款,又可带动银行其它业务发展,所以贷款是银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外资银行为发展自己的市场份额、扩充实力,必然要以信贷为手段去争夺市场,展开激烈竞争。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改革,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已有很大的改进,经营治理和内部控制也有显著的提高,不少银行初步完成治理决策、IT 信息系统上的总行集中化控制。但是不可否认,中国许多银行还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良资产情况仍十分严重。据银监会统计,到2003 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为2.4 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5.19%。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59 万亿元,不良率达16.86%;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有1540 亿元,不良率为6.50%。而且上述不良率的水平,已经包含了近几年各银行贷款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稀释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的资产充足率普遍较低。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改革构想
银行业发展改革面临诸多新形势,金融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综合经营趋势不断发展,各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国际金融竞争日趋激烈,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加。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一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处于重要的转折和发展时期。
1、加快建立银行集团 
一方面,为适应境内各种不同经济主体和不同经济阶层的需求,促使银行业能有效竞争、充分筹集和运用金融资源、更好地提供优质服务,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会逐渐增多,外资银行享有完全的国民待遇,国内法人银行机构应停止增加,并进入银行机构调整期。另一方面,为参加国际经济和金融竞争,争得中国应得的利益,将会出现几个资产规模、资本总额、主营收入较大的混业经营的银行集团,以抗衡外资银行冲击和主动出击国际金融市场,这些银行集团的组建,将主要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 
2、实行分层管理
   现在计算机技术在银行广泛使用,银行大多数标准化产品的业务操作、会计处理等,可以像加工厂那样集中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处理速度和效率,并节省人力。因此应转变银行管理层次结构,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决策管理层应有更多的相关方面专家参予而增宽;处于“金字塔”中间的管理层将由于这部分业务处理采用专业化、工厂式的集中处理方式、信息及命令的传递通过内部网络进行;因而中间管理层人员将会大量缩减,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人员也会因计算机技术大量代替手工而缩减。因而现行的“金字塔”型的管理层次,会逐步演变成“哑呤”型的高效管理层次,即决策层和操作层人员相对多、中间管理人员相对少。
3、实施混业经营 
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国内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模式,这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国家之一,由于业务迅速发展、产品的不断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简单化的、人为的切断金融产业链的分业经营已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加之经济大国、金融强国均实施混业经营模式、并为了本国利益纷纷组建超大型银行集团竞争的压力,建议商业银行全面实施混业经营。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领域关系着我国经济的稳定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面对我国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吸取国外银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建设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健全各项风险控制体系,并提高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使我国的银行业更加稳固健康的发展,不断应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新变化。
参 考 文 献
1、胡浩著,《银行保险、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丛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2、罗伊·C·史密斯著,《全球银行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3、朴明根著,《银行经营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窦洪权著,《银行公司治理分析》,中信出版社,2007年
5、凌江怀著,《商业银行风险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
6、张红伟著,《货币银行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7、任远著,《商业银行经营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8、王爱民著,《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9、陈晶萍,张玉喜著,《银行经营管理学》,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周好文,程婵娟著,《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清华大学,2008年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券市场的法律管理 下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