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 要: [摘要]当经济系统中各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被严重扭曲时,将会导致整个经济链条被逐渐拉紧到 一个临界平衡状态,这时一个偶然的事件就会触发整个经济产业链条振荡的整体涌现式的暴发,引起新一轮的高通胀周期。而在新的经济价格体系下,通胀周期振荡 渐渐衰减,趋于稳定,达到一个新的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周期振荡稳定过程是一个经济体内生变量之间自相关作用的结果和规律。除非恶性的通货膨胀,一般的高通 胀在短期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对当前不适台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系结构进行了修正,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其加速了社会经济体系 结构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发展阶段,是保持经济发展在一个较长的可观察周期内平稳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考虑,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必要 的推动力量。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发展 劳动生产率目录:绪论:一、通货膨胀的内容及原因1、通货膨胀的内容2、通货膨胀的原因二、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三、 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对策1、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影响2、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内容及原因
1、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2、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大小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渡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门。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渡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门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4)、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量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一般认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弱。原因在于,厂商由于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制约,提高价格会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上涨则是越多越好。
(5)、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6)、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渡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7)、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须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二、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同的经济学专家、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对于通货膨胀一种观点是“无害论”。它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有关通货膨胀的理论,这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有利于提高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个人这种观点也仅适用于温和的通货膨胀,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条件下仅靠市场来调节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纯害无利,这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致使经济发展出现紊乱,市场价值体系遭残害。我个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两者是
一种共生的关系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1、通货膨胀对我国当前经济的消极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当前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经济严重受制于外资,影响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官方持有巨额外汇,巨额外汇储备迫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创下新高,国外游资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不断涌入我国,导致我国房价和股价在前几年暴涨。但一旦人民币升值到位,或即将对外贬值时,游资便会迅速撤离我国,造成楼市和股市崩盘,并使潜伏已久的金融危机在瞬间爆发。
(2)、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楼市的膨胀加大了楼市泡沫的风险。由于长期的通货膨胀,过剩的资金进入楼市,楼市出现过热的现象,楼市的泡沫随着炒高的房价越长越大。房价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工资增长的速度,中低收入者对于节节攀升的房价更是望而却步,这些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3)、造成居民生活水平下降。通货膨胀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大贫富差距。土地等财产所有者在恶性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可能会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 即便是经受损失但是可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但是,一些低收入群体完全依赖微薄的工资收入支撑家庭生活,而物价上涨的幅度又远远超过工资上涨的幅度,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 民众的实际购买力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
(4)、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地带来货币贬值, 这就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不当,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普遍、均衡的提高, 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就会不断产生。试想,如果通货膨胀现象持续发生,对于国家的安定和团结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是继续运用数量型从紧手段,停征存款利息税。针对当前热钱流入导致的货币流动性增大,要继续运用存款准备金、信贷规模控制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货币政策手段,坚持大力回收流动性。同时,由于物价高位运行,当前居民存款实际利率为负,使居民存款大幅缩水,使从紧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建议国家停征利息税,以增加居民利息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坚持“有保有压”,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我国的经济周期本质上是投资周期,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是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和防止经济过快下滑的关键一环。无论对投资总量和速度的调控是防反弹还是防下滑,“有保有压”都必须坚持。这几年对固定资产投资控制过程中,我们注意了“有保有压”, 取得一定成效。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过快下滑,现在就应当着手做好扩大投资需求的预案,扩大投资需求更要注重“有保有压”, 决不允许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卷土重来。
、加快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有效地将人民币升值到与其购买力相对应的水平,进而有效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其结果一方面,可较大幅度地降低我国企业需要大量进口的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的购入成本,有效地缓解国际资源性产品涨价的对我国制造类等下游相关企业的压力,普遍地抑制PPI上涨,达到全面稳定物价的目的;同时人民币汇率的提升有利于降低出口量和增加国内供应,从而有效地降低国内物价水平。鉴于我国出口产品的性质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替代难度,汇率的提升并不会对我国的外向型企业构成重大的影响,我国产品出口也不会因而大幅度减少,提升汇率却能增加国内供应能力,从而缓解国内物价上涨压力;此外,人民币加快升值,可迅速弱化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导致的外汇资金流入冲动,进一步降低国内流动性和对资产与商品的需求压力,进而实现控制和稳定价格的目的。
、加大财政补贴的范围和力度。针对物价上涨给特定行业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政府已经对出租车司机、生猪和粮食生产、在校学生伙食进行了补贴,对稳定社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财政状况良好,收入增长较快,并且补贴政策造成的扭曲比行政干预要小得多,因此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增加供给中的优势和作用。比如,在发电企业自身消化部分因电煤涨价增加成本的同时,国家可考虑适当提高上网电价,提高发电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电网企业提供补贴,暂时不提高电网销售电价。
、适时取消部分商品价格的行政性管制。为缓解物价上涨压力,保持价格平稳和稳定物价上涨预期,自今年年初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性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这些政策的实行,对今年1-2月份(物价上涨、灾害发生)特殊时期的物价稳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季节变化和供求关系的改善,部分受价格干预产品(如食用油、肉、蛋和乳品等)的价格将趋于稳定,一些品种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因此,应择机解除对这些产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政策。因为从短期来看,价格干预、稳定物价带来的好处可能会大于价格扭曲造成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价格干预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扭曲所造成的成本又会大于稳定物价带来的好处。
、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严防国际资本“大进大出”。 今年以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和中美利差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步伐明显加快,增加了国内货币流动性,增强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大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并且由于国际游资的投机天性,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快速抽逃,对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打击假FDI等投机资本非法入境。在资本流出方面,实行有限开放(譬如通过QDII计划和走出去战略)政策,防止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维护我国金融和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