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14 10:28:49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4906
内 容 摘 要
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中枢,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资产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在保证商业银行一定收益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小化,以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分析,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实际需要的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负债 资产负债管理 
目录
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3
一、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特点3
1.1、资产和负债的全面管理,既管资金来源,又管资金运用4
1.2、致力于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相互协调4
1.3、一种动态的前瞻性管理方法4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检验.......................................................6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6
3.1.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6
3.2.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6
3.3.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7
四、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国内外对比8
五、资产负债管理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8
5.1、增加了银行抵御外界经济动荡的能力8
5.2、资产负债管理有助于减轻银行“借短放长”的矛盾........................8
参 考 文 献10

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对所有的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以及资产负债的总量、比例及其组合同时做出决策的一种综合性资金管理的科学方法。其实质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总量结构进行计划资产负债管理、安排和控制,在保证资金使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收益。现代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管理,就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从单独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到资产负债一体化管理的过程,后者适应了现代商业银行新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变动,成为当前西方各大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机制。
一、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日益加剧,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不断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日益多样与复杂。1998年,由于资产负债配置总体决策的失误,以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为代表的诸多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大力收缩信贷和流动性,造成流动性过剩在旦夕之间蜕变为信贷紧缩,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来协调不同经营风险,实现银行的综合风险防范。因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全面、动态和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
1.1、资产和负债的全面管理,既管资金来源,又管资金运用
资产负债管理同时对资产和负债的数量、结构、收益、成本进行规划和控制,使得资产和负债在规模、期限、利率、币种等要素上相互匹配。
1.2、致力于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相互协调
资产负债管理理既要确保银行短期利益不断增加,更要促使银行在长期内实现市值最大化,力求在银行的短期盈利目标与长期价值目标之间建立平衡。
1.3、一种动态的前瞻性管理方法
资产负债管理要基于对宏观经济与市场走势的预测,对资产负债存量和增量的规模、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考虑资产负债间的相互影响,动态调整管理策略。
显然,在当今全球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实践中,全面、动态和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体现为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方法,不仅需要科学运用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模型和工具方法,更需要在商业银行业务风险和收益相互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协调商业银行短期目标和长期价值,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94年起,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著名的大银行纷纷倒下,由于开放程度不足,中国银行业所受的影响非常有限,取得了独树一帜的好成绩。
  2008年,14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达到3753.35亿元,同比增长30.5%。在14家上市银行大规模集体加大拨备的情况下,2008年资本回报率仍然高达17.6%。比2007年,2006年分别提高2.38和5.28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国内经济持续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连续降息造成利差持续缩小,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实现的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超过一成,使14家上市银行仅实现净利润1087.5亿元,同比下降8.9%。
  2008年14家上市银行的息差出现较为严重的分化,环比降幅最低的是深发展,其次是宁波银行和华夏银行,同比降幅最低的是民生银行,其次是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总体上看大型银行NIM更加平稳,这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产和负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减少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银行的净息差。
  不同降幅直接导致利息净收入的不同表现,整体银行业净利息收入环比下降10.7%,只有深发展和宁波银行利息净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他银行均为负增长。南京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降幅在7%以内,个别银行超过10%。 资产收益率银行分配和管理资源效益的基本衡量指标,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决定了银行对于息差变动的缓冲能力。资产收益率越高,同样程度的息差下降,对于业绩的影响就会越小,反之亦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水平提升很快,尤其是在2007年度的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降息周期的到来,各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冲击,表现为资产收益率也开始下降。总体上看,大型银行资产收益率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中小银行,显示出良好的平稳性,表明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 
3.1.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
它主要从理论上分析银行的利差及影响利差的因素,从而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创造条件。利差又称净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利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数利差和相对数利差。绝对利差能帮助银行估价净利息收入能否抵销其他开支,估计银行的盈利状况;利差率用于银行估计利差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也用于银行间经营的比较。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动性,则构成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总的风险一收益状况。利差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内部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贷款的质量及偿还期、吸收存款及借入款的成本和偿还期,等等。外部因素指总的经济情况,市场利率水平、区域和全国范围内金融机构的竞争状况,等等。西方银行运用利差的“差异分析法”(即分别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利差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具体分析时,首先要假设其中两个因素不变,改变第三个因素,然后观察第三个因素对利差的影响,依此类推。除此之外,利率周期也对利差产生周期性的影响。银行的得率管理就是要根据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不断地调整资产风债结构,从而使利差最大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3.2.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
是指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在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储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差额管理法诞生于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了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 
3.3.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
这是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运用的降低利率风险的又一种方法,它期限差额管理和期限搭配法。“期限”是近年来金融市场上对债券保值时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期限”的概念可用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因为银行是信用中介机构,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由于期限能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因此,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差额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此时的差额即期限差额应等于资产的加权平均期限减去负债的加权平均。各处室就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不断调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以期达到理想目标。如当资产期限比负债期限长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净值下降,此时应缩短银行资产的期限,扩大负债的期限。期限差额管理法的原理类似于利率敏感性差额法,只是两者在具体计算上略有差异。期限差额管理法比利率敏感性差额法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然而,它也遇到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的同样难题。同时,期限差额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难以掌握。正因为如此,管理者往往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即期限搭配法来消除一部分利率风险。 
四、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国内外对比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主要银行业也呈现下滑态势,区间位于2%-5%之间。其中,富国银行历史净息差水平较高,在2000年2003年曾达到5%以上,美国银行和USB净息差的回落有限。而日本银行的整体水平较低,大体位于1%-2%之间,明显低于美国银行业水平,这主要是与“流动性陷阱”和“过度银行化”的特殊国情有关。香港各大银行则基本上保持在2%3%之间,稳定率较高。
  由于国外银行一般不受75%的存贷比限制,使国外银行业水平一直高于国内水平。不过由于发达国家在80年代初基本上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竞争激烈,存款的实际取得成本要高于中国,激烈的竞争也导致国外银行的不断收窄。
   毫无疑问,金融危机给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相比之下,国外银行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国内银行。对比这些知名国际银行,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是2003年以来,平均水平开始大幅提升,这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进行注资并剥离不良资产,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在进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改革密不可分。随着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能的不断提高,再加上美国银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发展受阻,国内银行业NIM水平开始接近于国际一般水平。
五、资产负债管理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
5.1、增加了银行抵御外界经济动荡的能力
资产负债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从资产负债的总体上协调资产与负债的矛盾,并围绕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因素――利率,建立了一整套的防御体系,形成了一个“安全网”,使得银行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而增加了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
5.2、资产负债管理有助于减轻银行“借短放长”的矛盾
利率自由化引起筹资成本的提高,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冒险性、放弃性进攻性的放款和投资策略,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放款和投资。对国民经济而言,为顾客提供日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服务与融资方式,通过提高放款利率,以保持存贷款合理的利差,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专业银行建成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盈亏,自我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而资产负债管理则是国际商业银行通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机制,是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实行量化管理的科学而有效的重要,能真实地反映银行业务活动的客观规律。虽然国情不同,但在借鉴国际商业银行成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已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 考 文 献
 [1]粟建平:《利率风险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4年第10期。
 [2]陈小宪:《加速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金融研究》2003年第2期。
 [3]兰鹰、王亚卉:《加强国有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国城市全融》1997年10期。
 [4]陈新跃、张文武:《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研究》,《金融论坛》2005年第3期。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studa.net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通货膨胀的含义及通货膨胀与经济.. 下一篇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