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3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3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3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5
(一)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5
(二)信贷营销理念偏差,导致贷款“垒大户”5
(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沉淀风险5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几点建议6
(一)树立稳健经营理念6
(二)调整信贷结构,加快经济转型6
(三)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7
内 容 摘 要
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注和棘手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突出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大,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
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作了概述,阐述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几点建议,最后得出要使我国银行业能健康发展,就必须尽快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构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几点看法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
信贷风险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增值,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具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借款人能否如约对贷款进行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另外一方面是指由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导致商业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资产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所以信贷风险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引起的原因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来源,可以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大致分为三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自然风险,即由于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等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变化、不法个人行为和其他事故等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在信贷资金运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决策或主观行为等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状态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种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企业,其显著特点是风险性。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过程中,与其经营目标相对称的是高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经营作为银行最重要的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有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银行除了面对一般企业常见的风险外,在信贷资产经营中还要面对特殊的风险,即是与一般企业相同的经营风险,也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的特点而使银行承受的一般风险具有特殊性。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银行的高负债经营要求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突出特性是高负债经营,即使按《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也仅为8%,其中核心资本率为4%。商业银行形成资产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存款,其具有的高提取性、高流动性和短期限性等特点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方面往往不一致。一旦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大量形成,就会加剧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的不对称,从而有可能导致银行挤兑风潮的出现,甚至银行倒闭。因此,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要求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2.银行外部负效应较大的特点决定了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首先,商业银行负债率较高,且其债权人分布面很广,可能覆盖社会各阶层。一旦一家银行因承受过度的信贷风险而倒闭,将会涉及到大部分社会民众的利益;其次,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传染性。一家银行由于风险等原因倒闭,可能会波及其他金融机构,若发展到极端,就会导致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引致金融市场崩溃;再次,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关键地位,该系统不仅能够创造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而且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的稳定对货币供给的稳定和支付结算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信贷风险可能引发的金融动荡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宏观经济震荡,必须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3.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反映。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已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中枢,其触角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角落。一旦银行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信贷关系,那么经济主体的风险就会通过信贷关系部分甚至全部地转化为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这充分说明了银行风险的集中性。同时,信贷风险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风险。强化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住了银行信贷风险,也就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住整个经济风险,保证经济各部门的良好运行。反之,将会对整个经济带来巨大影响,严重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
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二)信贷营销理念偏差,导致贷款“垒大户”
审慎经营、风险控制优先始终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理念僵化,管理手段高度行政化,导致各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导向和营销理念趋同,稳健经营理念不能贯彻始终,表现在:各行在市场定位上贪大求全,对信贷客户的选择缺乏科学的标准。尤其是普遍缺乏深入细致的政策分析和具体量化的市场分析,不是根据自身的特点、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客户,而是一味地追求规模大、排名前、实力强的客户,各家商业银行常常在少数目标客户上“扎堆”。
(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沉淀风险
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的背后,是大量的银行信贷投入。目前已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由于以往盈利能力较强,往往是商业银行追逐的对象,商业银行已经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造成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与沉淀。而产能过剩行业作为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相关行业的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很可能出现严重的资金缺口,经营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企业很可能因此破产。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稳健经营理念
首先,牢固确立依法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信贷风险防范工作的前提。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扩张,不能不计质量的追求规模和速度,也绝不许涉足帐外经营的违规禁区;其次,遵循审慎的办事原则,在经营每项贷款业务时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用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理念,保持对信贷业务各方面风险的清醒认识和敏感性;再次,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特点,明确本银行的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切实可行地来指导本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必须至少制定两种管理政策,即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信贷政策。在宏观管理上,银行管理层要研究规定本行可以承受信用风险的程度、优先发放贷款的一级市场区域、潜在的市场份额、贷款增长速度、贷款结构等等;在微观管理上,信贷专业部门要因地制宜,认真审核贷款客户的经营者与信誉、资金实力与负债程度、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等。
(二)调整信贷结构,加快经济转型
1.围绕重点企业及项目,优化投向。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研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信用等级高、经营效益好、履约能力强、所属行业持续景气的客户,找准投入点,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风险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企业,稳妥支持特色产业和行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2.关注行业风险,做好客户结构调整。目前,国家仍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加强行业调查研究,紧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做到反应灵敏,分析全面,预测准确。
3.为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和效益,银行贷款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坚决杜绝人情贷欲,遵免风险贷款,应以“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为原则,走市场化道路,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把握行业生命周期。银行要把信贷资金投向确保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和项目,尤其要增加对科技含高、信誉优良、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好、经营规范、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信贷投人。
(三)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
对于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商业银行也不例外。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实现队伍的专业化。信贷风险涉及到银行多个业务部门和员工,风险管理需要全员的参与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因此,风险控制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氛围。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规章制度约束。定期对贷款进行检查,一但发现违规或越权行为,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惩处当事人。二是道德约束。要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强化每位员工特别是信贷员工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每位员工都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参 考 文 献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
[2]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手册,中国工商银行教育部,2007(2).
[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6).
[4]商业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