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浅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浅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13 12:46:09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0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浅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8657
目 录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类型和内容
不同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
针对当下经济状况如何配合
结论

内 容 摘 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政策,是政府最主要的调控工具,他们虽具备各自特定的传导途径和调节功能,但也有共同的宏观调控目标,并存在共同作用的联系机制。因此,既要发挥它们各自的调节功能,又要取得两者相机抉择和搭配使用的协调效果。
Abstract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is an important macroeconomic policy system policy is the government's main regulatory tools, although they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pathways and regulatory function, but there are also a common macro-control goals, and there is a link mechanism for joint action .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lay their respective regulatory function, but also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effect of both discretionary and use.

浅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受国内外金融大环境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任何单一的经济政策都难以实现多重调控目标,因此,协调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选择。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要求两者必须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为基点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政策,但两者的调节范围却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财政政策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正是这种调节范围的不同,使得不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对社会总供求的调节都有局限性。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对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但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而货币政策的重点是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具有总量特征。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滞性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在政策制定上,财政政策的变动,需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而货币政策的变动通常由中央银行决定;在政策执行上,财政政策措施通过立法之后,还要交给有关执行单位具体实施,而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决策之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因此,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_般比货币政策要长。但是,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则可能优于货币政策。由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从这一点分析,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所需的时间要长。  由此看来,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纯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两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类型及内容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是指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时,可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和每种不同的调节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政策组合。根据扩张性、紧缩性和均衡性等三种政策之间的不同搭配,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较常用的组合主要有以下4种: 
1、“双松”的政策组合。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形式,旨在以较强的力度促使社会总需求的扩大。主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信贷规模等政策措施来实现。有利于缓解供求矛盾,刺激经济增长,但往往带来通货膨胀后果。
2、“双紧”的政策组合。即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搭配运用。“双紧”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和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货币供应量和压缩信贷规模等政策措施,直接促使社会总需求的迅速收缩,有效地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膨胀,最终抑制通货膨胀。但因双紧政策作用较为猛烈,会带来市场疲软、生产萎缩等负效应,有时甚至可能经济停滞后果。
3、松紧搭配的政策组合。是指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这两种组合形式对对宏观经济的调节适应性较广。要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各自的调控特点,以及两种政策的迭加效应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来选择两种政策的松紧搭配组合。
4、均衡性的政策组合。这种政策组合,两种政策措施都是均衡的,即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大体一致。它要求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物价基本稳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基本合理。两种政策的作用就是对经济运行的局部不稳定状况进行“微调”,但这仅是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所追求的目标。
总之,无论采取哪一种政策组合模式,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一般来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就应该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就应该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其余的情况是,在总需求与总供给不是明显不平衡时,可以采取“松”或“紧”的政策进行调节,若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可以采取松紧搭配或者稳健的政策。因此,要视情况而定。
不同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
1、在1998年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财政货币政策同时松动,既有总量措施上的配合,又有结构措施上的协调。既有间接调控手段上的组合,又有直接调控手段上的搭配。譬如,在总量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向松动。在结构方面,财政支出结构与税收对象结构的优化同信贷投入结构的调整并行不悖。这至少反映在三个侧面,一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财政建设性支出的扩大与以上述领域为重点的信贷投入的增加遥相呼应;二是在财政下调小企业增值税率的同时,银行也开始消除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歧视,并一再强调改善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三是在财政增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经济性支出的同时,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投入比重也大幅上升。在手段方面,政策支出、信贷规模、外汇管制等直接调控工具与税收、利率、准备金率等间接调控工具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积极财政政策通过适当增加财政贴息资金的规模;扩大贴息政策适用范围;建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货款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创造条件等方式来拓展货币政策作用的空间。在货币政策方面,也通过一定手段使之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如建立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的正常渠道和机制,增加再贷款投放;适时增加公开市场的操作频率,扩大可进入公开市场的金融机构范围,完善和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使之成为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中央政策工具;要求商业银行合理配置分支行贷款权限,建立合理的贷款约束和激励机制,把握好贷款的投放,支持经济发展;逐步放开管制,让商业银行自动购买和持有各种债券。积极的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投资需求的扩大,需要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8000亿元的国债资金,拉动了大批的社会投资,而社会资金的大部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积极的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扩大,同样离不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支持。近年来,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不仅仅使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应落到实处,更直接扩大了内需。  2、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变化,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中出现了政策冲突的现象。2003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金融机构贷款大幅度增加。2003年下半年,央行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力图收回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缩货币信贷量过快增长的态势。然而,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因此而明显减弱。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8月23日,央行被迫给出货币政策的一剂“猛药”,从9月21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提高到7%。综观2003年货币政策实施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央行实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采取回购方式和发行央行票据,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使货币政策实际走向紧缩,而财政政策仍然积极。因此,2003年的宏观调控中出现了一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以增发国债为主要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货币供应量和银行贷款的过度增加。银行机构构成国债的主要买主,银行机构购买了大量国债,会增加货币投放。据估算,银行机构增持国债而创造的货币,约占货币供应量的10%左右。另外,银行机构需要为国债投资项目提供配套的贷款,以及财政贴息而带动一部分银行贷款,这些也会推动银行贷款的增加和货币供应量的扩大。  2003年趋向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国债发行成本上升,影响了国债的发行。由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基调一直倾向于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频发票据回笼货币,特别是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市场由此产生利率上涨预期,打压债市,影响了国债的发行。为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完成2003年的发债计划,财政部被迫调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品种,且采用先发行、交易,然后再缴款的方式。  作为两大宏观经济政策联结的重要工具,国债在市场化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国债市场分割成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国债发行体制在国债利率市场化、国债品种多样化和国债期限分布平缓化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使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货币政策的微调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很难兼顾各方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国债管理部门难以根据市场状况,灵活、有效实施国债发行和债务管理操作。另外,我国目前财政投融资体制存在的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效益低下,盲目、重复建设现象普遍,以及财政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财政、金融部门职能界定不清,影响了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在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投资过热的条件下,为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将转型为中性财政政策,与略微从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并推进国债运作管理和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鉴于我国经济形势已经趋向好转,积极财政政策将转型为中性财政政策,可以适当减少国债的发行规模。同时,由于我国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欠债很多,所以要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更多地注重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重点转向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要合理、灵活、及时地应用各种财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时机成熟时也可进行税制改革,重点由拉动投资需求转移为调节社会分配、拉动消费需求。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确立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实施积极的公共财政政策,使财政功能由经济建设型转为公共服务型,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地增长。  为抑制投资过热,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应实施略微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2004年3月24日央行宣布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同时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从2004年3月25日起,对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0.63个百分点。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于4月25日,再次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直接冻结资金1100亿元,按货币乘数效应估计会收缩资金3000亿-4000亿元。4月25日开始实施的这两个政策突出的特点,是对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实行这个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春耕生产对资金使用的需求和农业领域的其他有效资金投入。这一政策目标非常明显,就是体现了中央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保证农民增收致富的政策意图。  为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大幅增加的势头,中国银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监会派出机构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强贷款的风险管理。通知指出: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项目,各商业银行一律不得发放新的贷款。已给予授信和已发生贷款的要采取适当、稳妥的方式予以纠正,适时、适度对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房地产、汽车等过热行业贷款进行合理控制。但对于煤炭、电力、石油、交通、供水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要给予重点倾斜。银监会要求各银行要严格执行审慎的贷款准备金制度,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并加强对贷款的逐笔、实时监控,对重点机构和客户进行直接监测。  推进国债运作管理和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是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两大基点。在国债运作管理方面,可以考虑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即全国人大每年给财政部批准一个国债余额指标,这个指标是上一年的国债余额加上本年度财政预算赤字之和。只要国债发行不突破这个余额,由财政部视市场情况灵活掌握发行规模和期限品种。为解决财政部发行短期国债缺少动力,而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又缺乏短期国债作为操作工具这一矛盾,一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可不列入当年的国债发行计划,当财政账户出现临时性头寸不足之时,财政部可以迅速发行短期国债用于周转。在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中,要明确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的界限,既提高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效益,又保障货币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冲击。
4、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双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着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体现了在不同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大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方式选择。政府在独立地运用宏观调控工具上对我国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更加灵活和成熟。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两大政策的选择也有了跟国际接轨的趋势,加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
第一阶段08年初至08年11月—双稳健
2007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提出“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12字方针,成为我国2008年宏观调控的基调。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至此,我国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正式被“从紧”货币政策所取代。稳健的财政政策要配合宏观调控,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影响。稳健的财政政策要适当控制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的规模,避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效应。同时,要突出其结果调整功能,要抓住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要加强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从支持经济增长转变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阶段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也未幸免于难,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与此同时,在从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国内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资金压力,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在此背景下,中央果断决定从2008年11月起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另一方面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财政支出,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主要投向包括基础设施、农村、文教卫生、医改、自主创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增发国债;取消100项行政事业收费,结构性减税,包括增值税转型,提高出口退税率,免征利息税等。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银行存贷款率;取消信贷规模限制。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当前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三阶段2010年初至2010年12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大人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第四阶段2011年初至2011年6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准确而及时地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做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注入动力。首先,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其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向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是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保持货币供给和信贷投放总量合理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又要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投向“三农”、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发挥金融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政策应相互配合与协调,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在财政政策转型的过程中应重点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全局性的问题,促进第三产业的恢复和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货币政策应适度从紧,要防止货币供应总量和信贷规模大起大落,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监督管理,降低金融风险。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针对当下经济状况如何配合
 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了2013年经济工作,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结论
在经济学界,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之争表面上是不同的政策主张之争,实质是主张市场调节多一点还是政府干预多一点的理念之争,相信市场的人一般偏向于货币政策,相信政府干预的人一般偏向于财政政策。美、日、德等国政府都是号称财力庞大且治理有效的政府,但对运用财政政策普遍深怀戒意。我国的公共投资效率之低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市场机制尚未成熟,大规模使用财政政策的最大危险莫过于有可能强化计划体制,导致体制复归。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财政政策而排斥货币政策或者完全依靠货币政策而排斥财政政策的主张都是不足取的,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快地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践证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这项政策还需要保持必要的力度,以最终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为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中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提供保障。 因此,合理配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选取最优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达到调控经济的目标,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所追求的,也是我国经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两者的合理配置,是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这不仅提高了我国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也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参 考 文 献
://wenku.baidu.com/link?url=ZMY4_Uisy4wyZKa320dmVBiKBUzmWabAasGqw_UFKTfyKvd6JCQwplTpm3Os4hVUBWsFArpJlkTOq3vFfFkeNxs9VTWystwWFljmQ4qpw0m
://hi.baidu.com/nbnvyivkmycknre/item/8512a2de222ed83be3108f01
致谢词
 历时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是在论文指导老师和自考中心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静琦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龙泉自考中心的唐老师也在整个过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同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银行组织存款策略 下一篇谈如何提高商业银行营销管理效率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