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容摘要 .........................................................2
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3
1.1打新股产品………………………………………………………………………3
1.2信托类理财产品…………………………………………………………………3
1.3 QDII理财产品 …………………………………………………………………3
1.4结构型理财产品…………………………………………………………………3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方向……………………………………………3
2.1树立正确观念,加速向现代零售业务转型……………………………………3
2.2借助综合金融平台,提高理财产品差异程度…………………………………3
2.3加强产品队伍建设,提高产品设计能力………………………………………3
2.4通过组织结构创新,实现合规经营……………………………………………4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的挑战 ……………………………………………4
3.1承担一定的风险 …………………………………………………………………4
3.2基础资产比较单一 ………………………………………………………………4
3.3受汇率的影响 ……………………………………………………………………4
未来发展的趋势 ……………………………………………………………4
4.1投资方向的多样话………………………………………………………………4
4.2对风险的重新认识………………………………………………………………4
4.3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化…………………………………………………………5
结论 …………………………………………………………………………5
参考文献………………………………………………………………………………6
内 容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我国居民的家庭收入和个人收入逐渐增加。同时,由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增多,个人理财需求增长迅速,发展金融理财市场,在微观上看有利于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在宏观上看,可以实现我国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金融理财市场的管理,促进其有效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金融理财市场的相关概念,深入分析了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过程,并对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思考。
银行通过期限错配、资产回购甚至内部利润转移等多种手段以保证理财业务的规模和收益,为满足理财运作短期限和高收益要求,往往将自身表内债券、贷款、票据等打包成理财产品,让渡表内资产收益给理财资产池以维持业务规模、争取业务发展空间。
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1.1 打新股产品
打新股类理财产品是通过集合大量资金形成规模效应, 利用资金和渠道上的优势大幅提高新股申购的中签率, 申购中签的新股在二级市场出售后的价差收入即是他们主要的收益。股发行跌破发行价”, 但中国股市新股上市后跌破发行价的情况极少发生。但由于打新股理财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 新股收益不断下滑, 因此该种理财产品逐渐退出市场。
1.2 信托类理财产品
信托类理财产品是指由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所募集的全部资金, 投资于指定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的专项信托计划。信托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可以是固定的, 也可以是浮动的。这个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说, 少量资金参与投资获得较高的收益但不能赎回, 流动性比较差, 且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1.3 QDII理财产品
简单说即是客户将手中的人民币资金委托给被监管部门认证的商业银行, 由银行将人民币资金兑换成美元, 直接在境外投资, 到期后将美元收益及本金结汇成人民币后分配给客户的理财产品。这一过程如果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使投资者可能面临本金和收益的汇兑损失, 由于QDII 理财产品过程繁琐, 使银行容易风险暴露。
1.4 结构型理财产品
结构型理财产品是运用金融工程技术, 将存款、零息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品(如远期、期权、期货、互换) 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金融产品。我国结构型理财产品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目前它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具潜力的业务之一。
第二章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方向
2.1树立正确观念,加速向现代零售业务转型
我国当前理财产品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利率市场化的
一种被动应对,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可逆转,金融市场脱媒现象日趋明显的今天,我国银行必须摒弃以往依靠利率存贷差壮大的发展模式,从战略高度重视现代零售业务的重要意义。数据显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国外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中利润贡献率最高的业务单元。香港恒生银行理财服务对该行盈利贡献率已达48%,在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银行利润中也占到30%到50%不等。相比之下,国内众多银行经营利润中个人理财业务贡献率平均在10%以下。
2.2借助综合金融平台,提高理财产品差异程度
我国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建立了庞大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客户
资源,尤其是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在网点、客户资源、品牌信任度和资产种类和规模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这是外资银行最为欠缺的。只要能够利用好综合金融平台,对客户进行有效划分,,必将在理财产品差异化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2.3加强产品队伍建设,提高产品设计能力
我创造能力非常薄弱,只能充当外资银行的销售渠道,赚取微薄利润.自主设计理财产品不仅可以取得产品定价权,赚取高溢价.这就使得我国银行必须重视引进和培养相关领域的高级金融人才,在制度上保障产品从设计到测试以及推广上进行高效协作,将自身从中间商转变为生产商。
2.4通过组织结构创新,实现合规经营
从发达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然而,我国银行不能坐等制度的变更。信托公司作为我国目前唯一可以横
跨投资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三大领域的金融机构,对于银行而言,其牌照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银行收购信托公司取得信托牌照是规避法规风险,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投资效率,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理财服务的有效手段。
经过不足十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初具规模。转变经营理念,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已经成为由量到质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提高团队素质,优化组织结构,理财产品必将成为开拓零售业务,提高我国银行竞争力的重要窗口。
第三章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的挑战
3.1 承担一定的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毕竟是我国新兴的业务, 面临一定的风险不可避免, 如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外汇风险等等, 当然有些风险属于不可消除风险, 一组合或者理财产品的重新配置进行避免, 因此, 商业银行在发行以上种类的理财产品时, 要充分考虑到即将面临的哪些风险, 这是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重要的一方面。
3.2 基础资产比较单一
基础资产就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 无非就是股票、债券。范围较窄, 不能给投资者带来众多的投资组合, 这也导致2008年以来, 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商业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 要突破理财产品同质化, 做好个人理财业务研究, 不断丰富银行理财产品种类。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个人理财服务的实践,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促进和优化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建立核心竞争力。
3.3 受汇率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只是人民币理财产品, 还有更多的是外汇理财产品, 而前者更多的是受利率的影响, 后者则是受到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 由于近几年汇率变动的频繁, 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应收到重视。
第四章 未来的发展趋势
4.1 投资方向的多样话
目前我国大多数还是采用信贷理财产品, 虽然其流动性比较差, 但收益很稳定, 广受投资者的喜爱。但相比而言, 股票类理财产品受市场影响较大, 但随着2008年证券市场的低迷, 股票、基金、债券等的收益逐渐减少, 加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股票、债券已慢慢走人低迷状态, 因此需要改变基础资产的单一结构, 拓宽结构类产品的投资渠道。
4.2 对风险的重新认识
我国银行对认识其风险的同时, 更应懂得如何防范一些非市场风险。投资者也渐渐向更安全更稳健的理财产品投资, 在收益固定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最小的风险。银行对市场风险的分析细微, 在产品设计阶段, 更重要的是把控制风险放在第一位。
4.3 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化
银行理财产品近几年才在我国飞速发展, 种类繁多, 在刚开始2007年就获得可嘉成绩, 而2008年则一落千丈, 甚至出现负收益,2009年则有些银行收益出现逆转, 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从这些收益来看, 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众多, 这断加大以及银行业务的不断成熟, 银行将更多的去关注银行理财产品的质量以及规模的良性发展, 而不是一味着去追求有些甚至是负收益的理财产品数量。金融理财市场将会在各类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中进一步发展。
结论
从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然而,我国银行不能坐等制度的变更。信托公司作为我国目前唯一可以横跨投资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三大领域的金融机构,对于银行而言,其牌照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银行收购信托公司取得信托牌照是规避法规风险,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投资效率,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理财服务的有效手段。
经过不足十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初具规模。转变经营理念,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已经成为由量到质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提高团队素质,优化组织结构,理财产品必将成为开拓零售业务,提高我国银行竞争力的重要窗口。
参 考 文 献
【1】Ⅸ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2】Visalli,Wenger,2020年银行业预言,财经杂志金融实务,
2007,5.
【3】李鹏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卜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9)
【4】易宪容;肖滔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2005(05)【5】刘毓.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5):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