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储蓄的意义和作用 1,储蓄的含义; 2,储蓄的类型; 3,储蓄的政策和原则; 4,储蓄的作用。 二,储蓄的重要性 1,我国居民对储蓄存在的误区; 2,正确看待储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内 容 摘 要
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与中国不同,西方经济学通行的储蓄概念是,储蓄是货币收入中没有被用于消费的部分。以个人为考察单位的话,个人的实际储蓄就由个人实际金融资产的增加以及实物资产的增加来表示,当中个人实际金融资产指的是个人的实际现金持有量和实际债券持有量,实物资产的增加则是指个人用于净投资的那一部分支出。这里之所以不是实际储蓄等于投资是因为实际储蓄作为没有被消费的产出,这里的产出必须是净产出,即剔除折旧之后的产出,所以实际储蓄就等于净投资。这种实际储蓄不仅包括个人实际储蓄,还包括公司实际储蓄、政府实际储蓄。储蓄的内容有在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及手持现金等等。
试论“储蓄的意义、作用及储蓄的重要性”
自从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就是在为了食物和生存不断斗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人类出现后,他们学会了播种,春耕秋收,并且把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备在寒冷的冬天不会缺少食物,世界遂发生进步。
古人因储存粮食而生存下去,在当今世界需要储存的东西已远远不止粮食一种,其中就包括货币。
一,储蓄的意义和作用
1,储蓄的含义
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活动就被称为存款储蓄。居民个人积蓄货币资产和获取利息而设定的一种存款。
2,储蓄的类型
我国储蓄的主要分为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四种。
其中,定期储蓄又分为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及定活两便五种。
活期存款:无需任何事先通知,存款户即可随时存取和转让的一种银行存款,其形式有支票存款帐户,保付支票,本票,旅行支和信用证等。
定期存款: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的资金或货币。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源。定期存款是银行与存款人双方在存款时事先约定期限、利率,到期后支取本息的存款。它具有存期最短3个月,最长5年,选择余地大,利息收益较稳定的特点。
协定存款协定存款是对公客户与银行签订协定存款合同,双方商定对公客户保留一定金额的存款以应付日常结算,此部分按普通活期利率计付利息,超过定额金额的那部分存款按协定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协定存款功能等同活期存款,但收益要高出活期存款近2倍,一般银行只会跟有大额存款的客户做协定存款。个人存款不适用。
通知存款:通知存款是一种不约定存期、一次性存入、可多次支取,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
3,储蓄的政策和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宪法和法律都明确规定保护个人合法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不受侵犯,即历来都是对储蓄实行保护和鼓励政策,具体说来就是存款的占有权属于存款人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存款完全归存款人自由支配,任何人不得干涉;存款的处置权属存款人,任何人不得剥夺;国家免征储蓄存款利息的个人收调节税。
我国储蓄原则是在基于宪法、法律规定保护个人合法存款所有权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
存款自愿--储户参加储蓄,存多存少、存什么种类,在哪个银行开户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任何人和单位都不能干涉。
取款自由--储户取款多少,什么时候取,也是其自由决定,任何个人和单位也不能干涉。
存款有息--储户在金融机构的存款,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利率向储户支付一定的利息。
为储户保密--储户存款的多少,储蓄的种类,户名,地址,印章等式样,金融机构不得泄漏于外人,以保障存款的安全。
4,储蓄的作用
公民个人的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利国利民。(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可以“变小钱为大钱,变死钱为活钱”,有利于国家现代化建设。(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一方面,国家通过开展储蓄业务,可以把市场上多余的一部分纸币采用信用回笼的方式吸收过来,可以有效地减少需求压力,使货币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平衡,保持物价稳定。另一方面,银行吸收公民的个人储蓄存款,转化为生产投资,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消费品,从而增加货币回笼,保持正常的货币流通和物价稳定。(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公民的储蓄不仅是一种投资行为,而且是计划消费行为。通过储蓄有计划地安排生活,有利于培养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是科学文明的消费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二,储蓄的重要性 1,我国居民对储蓄存在的误区
一是认为个人储蓄存款只是一种个人获得利息收入的投资行为;
二是认为个人将余款存入银行就是让银行代自己保管现金;
三是认为个人储蓄存款越多越好。
这些认识误区都与不了解银行的职能,缺乏对储蓄方面知识的准确把握有关。实际上,个人存款储蓄不仅是个人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也有利于国家建设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是既利国也利民的事情。当然,银行的个人储蓄存款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出现高储蓄现象,会加大币值压力,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反映出居民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2,正确看待储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储蓄是每一个家庭都会采用的理财方法,但是人们对储蓄带给我们的益处和价值往往并不了解,大部分人在谈到储蓄的时候都是说要通过储蓄来为他的钱保值增值,当然储蓄确实有这样的价值,但这知识储蓄带来的表面效果,其内在的真正价值还有很多。
1、提高生活水准,保障生活,规避风险
储蓄可以让人们对生活潜在的危机产生警觉,把钱花在刀刃上,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再稳中求进步,渐渐地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准,此外,现代社会瞬息万变,风险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会不期而遇,我们时刻都有可能遭遇意外时间。但如果事先早有安排,那么就可以将意外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从而达到规避风险,保障生活的目的。个人所面对的风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微观风险,即与客户自身相关的风险,例如事业,疾病伤残,意外死亡等,另一类是宏观风险,这种风险对个人来说是无法控制,例如通货膨胀,金融风暴,政治动荡等。这些风险都会给个人财务安全以及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资源的安排会让你在风险到来的时候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而不至于措手不及。
2、合理调整消费,平衡各项收支
每个人的收支都不可能是绝对均衡的,也不可能是同步的,就比如一些大学在校生,虽说一部分大学生会以勤工俭学或打假期工的方式来赚取额外收入,但是相对在校生活的支出来说却是如九牛一毛,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其收入会逐步上升,也因此开支有了结余,即可供自由支配的钱财。
但到了25-35岁这个年龄段之间,人生的许多大事也就开始了,结婚,生孩子,购房,买车等,这时期几乎是每个人最需要花钱的阶段,此时的收入往往难以满足支出,很少有人能在这个阶段保持收支平衡。到了40-50岁这个阶段通常是收入达到最高峰的时期,而且也是支出相对较少的时候,此时收入应当高于支出,因此可以积累一定的财富。50-60岁的人即将退休,收入也会明显下降,而且这个时期的支出是具有浮动性的,除了身体因年龄的增大,机体功能退化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外,生活上基本的支出较少,此时如果生活出现不便就需要动用积蓄来享受晚年的生活。
储蓄可以站在人生的整体角度来订立,使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轻松应变,在保证财务安全的前提下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反之,如果不提早做好储蓄的整体规划,就可能会出现有钱的时候过分挥霍,而一旦收入降低,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尴尬情况。
3、积累更多财富,效益实现最佳
思想保守的人为了回避风险,会把所有的积蓄放在银行,这样做虽然可以保证本金的绝对安全,但却是以牺牲回报率为代价,不利于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一部分人对风险态度比较积极的人,可能只考虑高回报率而忽视潜在的风险,这样也不利于个人生活的改善。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