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三、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四、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
内 容 摘 要
通货膨胀一直是经济金融学研究中的永恒话题。然而随着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开放经济的背景,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探讨我国的通货膨胀的治理即是本论文的研究主题。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通货膨胀越来越易受国际输入因素的影响。虽然目前全球范围内有通货紧缩的趋势,但对我国上轮始于2007年的通货膨胀所具有的输入型特点进行考察,将有利于我国有关部门正确认清在开放条件下我国通货膨胀的新现象,以便于再次发生类似的通货膨胀现象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通货膨胀的定义
虽然通货膨胀是现实经济中一个极为熟知的现象,但在对其定义上却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实际上,迄今为止尚不存在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一些经济学家从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效应或从通货膨胀进程中的特殊性质来定义通货膨胀。如布朗芬·布伦纳和霍尔兹曼把通货膨胀分为四种类型。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他所谓的货币现象是指实际经济是内在稳定的,货币成长可以使它变得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完全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而且通货膨胀只有在货币数量比产量增长得更快时才会发生。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是从实体经济角度对通货膨胀下定义。凯恩斯主义把通货膨胀视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而不仅仅是货币现象,提倡从总供给、总需求的关系去解释通货膨胀。他认为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实际经济中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导致的物价水平上升,形成通货膨胀。即,需求过度拉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从而形成了需求拉动理论。
通货膨胀产生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被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1.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形象地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2.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3.结构性因素。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不同,但由于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却又要求在工资、价格等方面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和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三、我国现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同时,还有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特征,因此很难把它归结为某种单一型的通货膨胀。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经济的和政治的复杂原因,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复合型通货膨胀,是抑制型、结构型、成本推进型和需求拉动型的并发和交织。
结构型通货膨胀初步呈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己成为事实;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来势凶猛。
总之,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各种诱发通货膨胀的因素。通货膨胀不是单一型的,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因素引起的。像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我国的通货膨胀表现为一种经济的“综合症”,带有明显的复合型特征。
四、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到的并非是我们平常所见的绝对价格,而是一个相对价格,即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价格水平对上一周期的价格水平而言,通常由 CPI 的“同比”或“环比”增长来研究。相对价格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收入和财富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再分配;二是不同的产出和相对价格的扭曲,甚至是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扭曲。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可按照两种类型分别予以阐述:一类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价格增长可以被预测到,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就会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因而在工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收入分配也不会受太大影响。另一类是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人们没有预期到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不会在交易过程中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两类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都存在显著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这种影响会由于通货膨胀的程度、程序时间、成因以及表现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会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
(一)通货膨胀预期过度的负面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过度, 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1、通货膨胀预期过度会冲击资本市场。我国银行存款余额高达 50万亿元,社会资金十分充足。在过度通货膨胀预期下,人们担心钱不再值钱,恐慌性地把钱投向资本市场,引起股市、房市剧烈波动资本市场出现混乱。我们现在没有金融危机,只有经济结构失衡。调整经济结构不能一蹴而就,困难很多,如果再把资本市场搞乱,那将是灾难性的影响。
2、通货膨胀预期过度会扰乱民心。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还需假以时日,居民收入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缩小以至消除,如果再加上过度的通货膨胀预期,无疑会加大低收入群众的心理压力,不利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通胀预期过度有可能引发“预期通胀” [3]。我国农产品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这些产品价格会合理上涨。如果通货膨胀预期过度,农产品、食品和资源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也会被人们误认为是通胀。又因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如果通胀预期过度,人们会非理性地动用储蓄,增加消费,引起消费需求过旺,形成“预期通胀”。
(二)未预期通货膨胀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生产发展的破坏
(1)、通货膨胀使企业的各项专用基金贬值,从而使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难以进行。 (2)、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由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快于生产成品,从而会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 (3)、通货膨胀解除了企业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的压力,使企业既不必用以降低成本的方式赢得市场,也不必用提高产品质量的各种措施来施压增强竞争力,这将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4)、通货膨胀不利于促进生产者努力工作。生产者可以以物价上涨为由而要求涨工资,若得不到满足,将影响生产情绪,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通货膨胀扰乱流通的正常秩序
(1)、通货膨胀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导致价格水平的升降不能真实反映商品供应关系的变化。失真的价格会使资源盲目流动组合,从而引起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2)、通货膨胀使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保值和防止物价进一步上涨,人们会尽快把手中的货币换成商品,而较少考虑这种商品对自己是否必要。这种变态需求和抢购行为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商品供应更加短缺,进而会加剧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对金融业的影响
(1)、对银行负债的影响。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资金,发生通货膨胀时,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下降,银行的利息负担会减轻。 (2)、对银行资产的影响。发生通货膨胀时,银行的实际利息收入会减少。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下降,这是不利于银行的。 (3)、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从而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迫使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强信贷配额管理,进而削弱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 (4)、由于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却有损于债权人,从而使正常的信用活动遭到破坏,使债券发行受阻,继而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5)、通货膨胀使货币符号的价值储藏职能丧失,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混乱,容易出现挤兑现象,有可能引起银行破产、倒闭,甚至引起政治危机等
4、通货膨胀使得我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
通货膨胀会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为防止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过度下降,进行阶段性的工资调整,但工资调整后物价又上涨,企业利润会相应增加,那些从利润中分取收入的人能额外增加收益,从而加剧社会的分配不公。持续的物价上涨使退休者的毕生储蓄不断贬值,破坏社会公正,还会诱发社会不安和道德危机。另外,虽然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征税,但事实上,这种“征税”的收入有限,且会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通货膨胀给投资和消费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有效迅速地制止这一轮通货膨胀,人们将在若干年后发现,中国长期累积的过度投资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将更加严重,中国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努力将更加困难。
6、通货膨胀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这种俗话说的“浑水摸鱼”的价格战略是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唯一理性选择。既然直接涨价能够迅速地带来更多的收益, 那么谁都不会花气力去从事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经济已经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 技术的含量并不高,在国际上完全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 通货膨胀不仅将使得中国经济长期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低端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败北。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
1.货币政策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是通常所说的收紧银根,其主要手段有:一是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以减少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二是提高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紧缩信贷;三是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缩小货币扩张乘数。
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提高具有程度深,主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它是我国运用最多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严格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
紧缩的财政政策由政府直接掌控,可控性强,见效快。其主要包括三种具体措施: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降低公共投资,从而抑制投资需求;
增加税收,增加税收对企业而言是降低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从而抑制投资需求。对个人而言是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抑制社会的消费需求;
减少转移支付,抑制个人收入增加,从而降低社会的消费支出。
3.财政和货币政策
两种政策几乎是所有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传统措施。主要是使总需求降低,使经济降温,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在政策搭配上有两种选择:
一是采取紧缩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的同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水平,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间接的降低总需求。这种搭配叫“双紧”政策。
二是为了防止双紧政策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同时带来产量下降和失业率上升,而导致经济衰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代价不至于太大。
4.收入政策
成功的收入政策都是能够是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下降,从而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的。有两种方式:
一是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冻结工资与物价。这种政策虽然能降低通货膨胀率,但同时也会干扰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所以一般不采用。
二是政府运用道义劝说或施加压力的方法,比如通过编制工资——物价“指导线”的方式来限制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这种方式通过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来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
5.其他政策
成功的收入政策都是能够是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下降,从而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的。有两种方式:
一是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冻结工资与物价。这种政策虽然能降低通货膨胀率,但同时也会干扰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所以一般不采用。
二是政府运用道义劝说或施加压力的方法,比如通过编制工资——物价“指导线”的方式来限制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这种方式通过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来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刘海蒂《经济中通货膨胀的根源及治理政策分析》(2008)西南财经大学
2、张志勇《现代西方通货膨胀理论要述》(2006)山东经济学院
3、肖楠, 王璇. 现阶段通胀预期产生的背景、影响及管理 [ J]. 宏观经济观察, 2010
4、齐鲁证券. 2010年通货膨胀的逻辑及政策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