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中外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中外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24 23:10:35
文档分类: 会计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中外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3504
目 录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三、比较点设置及其属性界定
四、比较点及其属性的揭示与定量分析

内 容 摘 要
财务会计准则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不同,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和内容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既要考虑我国特有的会计环境,又要兼顾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需要,在国家化的实践中必须强化执行机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中外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合并会计准则研究的现状在会计研究中对合并会计准则的研究较多,但缺乏对中日合并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自从国际上出现并购以后,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对合并会计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有美国、英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63 年,美国的Wyatt 对合并会计实质进行了研究;1978 年,美国一些学者对合并会计进行统计研究。在我国则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主要包括“合并会计报表”(陈信元2000)、“财务会计四大难题”(常勋,2002)、《合并会计报表研究》(葛希群,2002)等。
(二)合并会计准则比较研究的历程我国起步较晚,对各国间会计比较研究时间不长,且我国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与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整体定性比较研究。例如,娄尔行教授等率先发表了一系列以中美企业会计为研究对象的比较会计研究报告;20世纪80 年代中期,国内先后有一些不同的中外会计比较研究成果问世,如“世界范围内的会计模式及其划分”(张为国,1986)、“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别及协调”(贾永梅,1987)、“统一会计制度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比较研究”(禹荣刚、朱启明,1989)等;进入90 年代以后,中外会计比较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大多是重复于对国际、美国等会计比较研究基础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如“谈中外会计的比较研究问题”(蒋晓燕,1994)、“中日会计比较与启示”(邓小洋,1995)、“中日企业会计准则比较”( 庄丹,1996)、“中日会计模式比较”( 田昆儒,1997)、“中日合并会计报表法规的比较研究”(刘斌,1999)对中日会计对比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进入21 世纪以后,中外会计比较研究方面的成果层出不穷,对国际及美国以外的会计研究显著增加,对日本会计的关注也日益增加,且在这一阶段对具体准则的关注程度加深,如“中、日、美会计准则比较”(崔贞,2002)、“中日会计比较”(赵亮,2003)、“中日会计比较与启示”(刘翠英、曹禺,2005)、“西方会计发展及会计比较研究”(贾西,2006)、“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若干差异研究”(庾惠,2007)。但在对日本会计的研究中,中日会计具体准则对比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中日合并会计准则较系统的定性与定量的对比研究几乎没有。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中日建交以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经济方面交流日益频繁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在我国进行投资与企业合并,而我国企业也逐步走向日本。通过我国最新合并会计准则和日本合并会计准则的比较和分析,将对中日两国的企业家及会计执业界和会计实践有极大帮助,使其更详细了解中日会计制度差异情况。对于我国而言,不仅要逐步建立世界公认的会计准则,尽可能达到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还要进一步了解、研究各国间的会计差异,其中也包括中、日会计间的差异、中日合并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问题。从而顺应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大趋势及促进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而为中日间投资提供有利的交流工具,促进中日投资快速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评价会计准则条文差异度的方法,把形式上比较评价与数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便于整体上对中日合并会计准则差异做出衡量。对比中日合并会计准则内容,为其确立对比点,根据对比点的差异确定该项准则的差异程度。
三、比较点设置及其属性界定
(一)比较点设置依据比较点是指用以比较的切入点,即事务进行定性分析时的侧重点及角度。其设置可以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不同,首先是合并会计准则描述对象的确认,也就是对会计对象的界定或者是定义,这是设置的第一个比较点;其次,考虑其计量的规定,即会计对象的处理方法,其差异细分会有很多方面,本文将根据会计对象具体计量方法进行比较;最后,会计对象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也是重要的一环,在会计准则中很多条款都是为财务报告服务的,所以披露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较点。
(二)比较点属性定义及其界定比较点的属性涉及到对于会计准则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规范和理解。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别给出不同的规范,Garrido et al 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规范分为:要求、基准、允许、禁止。国内一些学者在对比较点属性的规范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如王治安等学者将其描述为:要求、允许、不涉及、禁止。本文对合并会计会计准则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规范描述为:要求、允许、不涉及、禁止,并按此分类确定本文设置的比较点的属性。属性通常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偏重于定性分析和描述事物的特点。本文比较点的属性更注重于描述比较点在准则中对会计对象的规范程度。根据比较点设置的依据部分的阐释,会计对象的比较研究主要从确认、计量和披露三方面入手,定义比较点属性也同样以此三个依据为分类标准。一是确认主要对会计对象或概念有无准确清晰的描述和定义及范围。有内容详细具体、描述准确和范围清晰的被定义为“要求”;相比较不够详细、准确、清晰的被定义为“允许”;没有给出会计对象或概念的描述和范围的定义为“不涉及”;没有出现某一会计对象和概念的定义为“禁止”。二是计量主要对会计对象的计量及处理方法的描述。准则中指出强制运用某种计量及处理方法的定义为“要求”;在给出多种计量及处理方法时,未对某种计量及处理方法作强制规定的定义为“允许”;准则中没有被提到,且未强制规定某种计量及处理方法的定义为“不涉及”;明确提出对某种计量及处理方法不允许使用的定义为“禁止”。三是披露主要对某一会计对象在会计报告附注中的描述情况。要求在会计报告附注中详细披露的定义为“要求”;要求在会计报告附注中简单披露的定义为“允许”;对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没有规定的定义为“不涉及”;明确规定不要求在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定义为“禁止”。
四、比较点及其属性的揭示与定量分析
(一)中、日合并会计准则具体比较
在中、日合并相关会计准则具体比较中,首先要明确比较点;然后要确定中、日合并相关会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准则比较点的属性。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损失的金额计量。
(二)中日会计准则协调度距离测量根据
同一比较点日本准则和我国准则的不同属性,给出他们之间的距离值。本文令比较点属性相同距离为0,属性相邻(如要求与允许,不涉及与禁止)距离为1,属性相隔一个等级(如要求与不涉及,允许与禁止)距离为2,要求与禁止间的距离是3。得出比较点距离值之后,再以会计准则条款为单位,计算每一会计准则的平均距。公式为:每一会计准则条款的平均距离= 准则条款比较点距离值之和/ 比较点数量,为了得到会计准则总体的协调度情况,还必须得出总体的平均距离。公式为:总体平均距离= 每项会计准则条款的平均距离之和/总的可比会计准则条款数量。合并相关会计准则总体平均距离=(0.75+0.5)/2=0.625。
(三)中日会计准则协调度总体准则条款研究结论
根据本文的量化设置,如果总体平均距离为0,则可认为日本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协调度,几乎达到了一致;如果总体距离为1,则可认为日本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的协调度较高,日本会计准则规定的内容,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几乎是允许的;如果总体距离为2,则可以认为日本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的协调度较低,日本会计准则规定的内容,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几乎是不涉及的;如果总体的平均距离为3,则可认为日本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协调度非常低,日本会计准则规定的内容,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几乎是禁止的。本文得到的合并相关会计准则总体平均距离是0.625,属于靠近平均距离1 的一端,表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很高,会计准则的差别在0~1 个等级之内。通过本文的研究,可见我国新会计准则与日本会计准则协调度很高,但还有一定距离,从会计规范区域化的角度讲,我国合并相关会计准则仍有待提高。

参 考 文 献
[1]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其效果研究》,《会计研究》2005 年第6 期.
[2]刘斌:《中日合并会计报表法规的比较》,《重庆商学院学报》1999 年第6 期.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中外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下一篇中国会计则体系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