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23 08:33:25
文档分类: 会计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431
目 录
一、什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四、几点建议
内 容 摘 要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的已经失去,有的正在失去;随着农业机械化逐步使用,农业专业组织开始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还有一些欠发达地方,吸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和渠道都有限,造成大量劳动力的闲置。城乡就业岗位的稀缺、就业技能贫乏和农村信息化滞后,这就使得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均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又是中国当前急需大力研究和推进的一个重大课题 。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一、什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根据中国农村现行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利用的经验事实,我们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概念重新定义如下:
 1.农村劳动力:指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社区的人口中15-64周岁的男性和女性个人,但不包括其中的在校学生、服兵役人员,以及因身体原因不能劳动的人等。
 2.农村剩余劳动力:专指中国农村中不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所谓劳动力的不充分就业则是指每个单位农村劳动力每年有效工作时数(注:本模型中的工作时数指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含种植业,林、牧、副、渔业)和非农业(如工业、手工业、商贸、建筑、运输、教育、文化事业等等)的一切经济活动所耗费的有效时数(以小时为单位)。但是不包括经济活动以外的时间消耗,如煮饭、洗衣、就餐、娱乐、闲暇等活动的消耗时数。)低于公认的单位农村充分就业劳动力年度有效工作时数标准,即制度工时数的一种状态。
 3.农业剩余劳动力:指从事农业(含种植业、养殖业、林、牧、渔业)的农村不充分就业劳动力。
 通过上述三个概念的界定,我们实际上强调它的两点重要含意:其一,农村和农业劳动力剩余的核心和实质是劳动力的利用不足,即就业不充分。其二,按照一个国际国内可以接受的标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数的多少可以作为判定其是否为剩余劳动力以及对劳动力剩余的程度作出界定。
首先,我们认为用劳动时间或工作时间来计量劳动力就业充分与否是有其经济学基础的。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本质的剖析——剩余价值理论就是以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无偿占有为基础的,事实上,劳动时间(而不是货币或其他计量单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理论分析的基本计量单位。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一般劳动量来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持续的时间来计算的,劳动时间则是用小时、日等作为计量单位。因此,本研究尝试以劳动时间为基本计量单位来定义及测量中国农村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应当是更合理的选择。
其次,也应当强调采用工时作计量标准测定剩余劳动力必须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即存在必不可少的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或假定,而这些前提或假定必须是通过经验实事验证为正确的。我们设定的几个经济学理论假定如下:   
1.经济理性假定。农民(即农村劳动力)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中国现行农村经济制度下,农民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避害趋利是农民的经济人本质。
2.工时有效性假定。在农村现行经济制度下,对土地拥有法定使用权以及对其他生产要素拥有支配权的农民对其劳动时间的支配与利用将是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农民不会在自己支配的劳动时间内偷懒。
3.有效工时的同质性假定。根据工时有效性假定,可以将以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工时为单位的劳动量视为无差别的、同质的劳动耗费并用以计算劳动力利用的有效程度。 
4.劳动力资源自行合理配置假定。在中国农村现行经济制度下,农民具有自行配置劳动力资源并使劳动力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倾向。因此,以寻求经济收益最大化为条件的劳动力充分就业是这一倾向的具体化。
保证这一剩余劳动力新定义成立的主要理论前提(或假定)是劳动者工时的有效性,即在当时当地既定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在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时,其劳动时间的利用达到最充分和最有效的程度。这一假定不成立的反面例证是,在另一种制度安排下,(如80年代以前的人民公社制度环境下),农村劳动力多数处于“出工不出力”、“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式的“磨洋工”状态,即劳动力单位工时利用非充分和非最有效的状态。一旦“有效工时假定”不成立,我们用以测定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定义及相关模型便会“失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以劳动力有效工时不足为主要内涵的不充分就业来定义农村剩余劳动力仅适用于自1978年以来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
一般认为,就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就是那些无田可种、外出打工的人。不过,据发改委有关研究机构的实地调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与一般看法有较大差异,在湖北、安徽、四川等省的农村调研显示,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数量显著高于统计。他们首选是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只有很小部分人留下来从事养殖等生产活动,专心田间务农的劳动力就更少,基本上是农村老弱劳动力的兼农行为。由于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的收益差距很大,因此只要稍微一有机会,农村里面的劳动力就会离开农村出外打工。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城乡就业岗位的稀缺和就业技能贫乏的现实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城市化率低,不仅仅是城市化提速就能满足城乡人口流动的要求那样简单。我们可以判断:在农民工获得稳定的城市就业之前,单靠城市化不可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解决就业岗位的稀缺和就业技能贫乏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 信息经济的出现,通过对传统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分工。通过非农化,农村二、三产业可以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得到大发展,在我国农村地区实现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可能性大增。这一结论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是相吻合的。与此同时,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劳动技能的贫乏依赖面对面的传授,在电视、电脑网络普及的今天,完全可以实现不见面的远程网络普及教育。因此,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既可以增加农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又可以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还可以激活城市工商业,造就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经济,增加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基于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数字鸿沟是制约我国信息化进程的突出因素 信息鸿沟首先导致城乡信息知晓权差异,强化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使农民无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的信息资源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给社会。这就必然使得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均受到严重影响,从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近年来出现的农村卖粮难、一些地方的蔬菜滞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以及民工潮流动的无序性,都是信息鸿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真实映射;其次,信息鸿沟导致城乡资源配置权差异,造成农村发展日趋边缘化。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分离状态使农业和农村失去自我发展能力,农民持久贫困,被现代经济边缘化。而城乡信息鸿沟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具有高产值、高增值和高效益,而且通过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也能够使得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效益。信息鸿沟的存在势必导致资金、人才、技术、物质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农业、农村日渐边缘化,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居民支付能力不足,使城市市场饱和与工业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居民失业增多、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更难。同时,也加剧了城市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农村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贫乏的制约更为明显。客观上强化了城乡对立、农民收入增长愈难,收入少,信息化投入更少,由此进入数字鸿沟的恶性循环。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多,转移任务重。目前,我国农业用工总数明显下降,而农业劳动力大幅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占三分之二以上。由于农村的基础建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的地方农民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些还正在失去土地;随着农业机械化逐步使用,农业专业组织开始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还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和渠道都有限,造成大量劳动力的闲置。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存在文化程度低,技能较差。由于农村受地域、经济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人对学习文化知识的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反正是打工,晚不如早,读了大学一样要自己找工作。因此很大一部分是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他们文化素质和技能普遍低。绝大多数的务工人员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体力和简单的手工劳动。当前,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和措施。
  (三)劳动力培训实效性不强,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一些地方只有劳动就业服务局、妇联和扶贫办的专项扶贫培训资金,负责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受条件和各方面因素制约,培训很单一,只有电脑、缝纫、手工等简单的几个培训项目。而培训时间短、见效快的实用型务工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培训设施、培训手段等落后造成务工人员技能较差,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四)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较混乱,非法职介现象严重。据相关部门反映,每到每年6、7月份,有些非法中介到处游说成绩一般和有厌学情绪的初高中生,劝孩子不要上学了,从而使一部分孩子认为上了学也是打工,上学不如早打工挣钱实惠,导致我县部分孩子失学。现乡镇虽然成立了劳动服务站,但存在着有机构人员少(或无专职人员)、经费不足等问题。因此,对外开拓劳务基地、搜集用工信息和维权等方面的力度不够大,上下内外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不健全,由此而出现了劳动力转移信息不畅、工作脱节、有组织劳务输出比例低的局面,影响了农村外出劳务收入的提高、权益的维护和输出的稳定性。
  (五)劳动力转移人员相关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就业环境较差。因有些外出务工人员法制观念不强,不主动或不坚决要求签订用工合同;有些个体老板、私企不遵纪守法,不愿意甚至强烈拒绝签订劳务用工合同,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此,劳务人员在医疗保障、劳动保护、工伤和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方面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六)观念守旧,信息闭塞,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一些农村仍有一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仍然较浓,奉行“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旧观念,固守家园,安于现状,这种观念上的误区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此外,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尚不健全,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跟不上,农民就业信息渠道不畅,不知道人往哪里走,甚至出现盲目流动,形成民工潮,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着力转变农民观念。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帮助农民群众转变择业观念,充分认识外出务工经商是一项稳定可靠的增收途径,进一步消除“恋土守家”的思想障碍。同时,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用身边的事例启发教育农民,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明确自己的定位,摒弃就业传统观念,树立从事非全日制工、钟点工、临时工和季节工等灵活形式就业观念。主动到外务工经商,引导劳务人员到各个领域、各个岗位就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参与城镇建设,切实拓宽增收渠道。
(二)建立多部门联动服务机制,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的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其宣传动员、信息处理、网络建设、组织培训、市场监督、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对此,要建立由劳动、农业、畜牧、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组成的协调、管理、服务、培训为一体的联动服务机构和机制,通过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及任务,从而协调一致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和质量,比如在就业信息服务上,要利用网络了解省内外劳务供求状况,及时、准确为农民提供岗位供求信息,从而降低农民外出就业成本,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性;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上,要积极利用法律援助形式,为外出务工农民排忧觖难。
(三)将“离土不离乡”转移模式转换为“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途径。不宜在长时期内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离土不离乡”式的就地转移模式,而应将加快城乡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城市化、实行“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同时对原有的就地转移进行改造,鼓励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扩大重点小城镇规模。
(四)加快和推进各项制度的改革。要将改革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劳动制度作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条件。
(五)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将推进农业产业化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城镇化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同时要注意这三个方面的协调推进。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作者:雷武科、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年2月出版、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作者:刘怀廉、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年3月出版、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作者:崔占峰、: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04月出版
4、《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作者:尹继东、经济科学出版 、
2007年3月出版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思 下一篇关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