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23 07:38:27
文档分类: 会计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991
目 录
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摘要:随着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出现,人们开始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会计信息真的“不真实”吗?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会计目标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完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旨在向单位管理当局或主体外部提供财务信息。自会计产生以来, 通过使用会计信息, 推动了社会、 经济发展。然而, 由于近几年来著名的美国 “安然事件” 、 国内的 “银广夏事件” 等财务丑闻的出现, 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使社会对会计工作评价经常与作假相连。甚至出现了会计诚信危机的呼吁。 面对这种形势, 我们既要会利用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又要认识到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 以其在利用会计资料时不被这些相对性所牵引。本文将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相对性进行论述, 以期人们对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的发展。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概念,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条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一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在各个阶段必须符合客观要求;会计确认必须以实际经济活动为依据;会计计量、记录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经济业务;会计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掩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0年5 月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将决策有用性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概括为相关性和可靠性,并且指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源自两个须逾分开的特征,即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信息的中立性也和这两个特征一起产生作用,影响其有用性。”〔1 〕其中的可核性是指独立的会计人员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会得出高度一致的结果。中立性是信息不应当有预定结果的偏向,也就是制定或执行各种准则时,主要应当关心所产生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不使信息受特定利益者的影响。 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的“真实性原则”指的是可靠性这一主要质量特征,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只是把它列为12个原则之一(尽管列在第一位),与其它的原则相比,并没有显示出真实性在信息有用性中的地位。另外,关于这一原则应称为“可靠性”还是“真实性”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可靠性”适合的主要理由是可靠性比真实性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为了便于我国会计工作者理解,还是称为“真实性”更好。对此问题,笔者认为还是改称为 “可靠性”较好。理由如下:〈1〉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可靠”比“真实”更确切,有说质量“可靠”的,没有说质量“真实”的。〈2 〉“可靠性”主要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的,而“真实性”则主要是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角度来讲的。〈3〉“可靠性”的内涵更丰富。会计信息要成为可靠的,必须是真实的;但由于存在会计政策的选择,真实的会计信息却未必都可靠。〈4 〉由于在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包含了真实性这一具有层次结构的质量特征,却使我国一些学者迷惑了,致使一些会计理论著作中竟将可靠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列作两个不同的原则。另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也将“可靠性”列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之一。所以,这样改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真实性也不例外。所以,为了全面透彻地理解真实性的含义,有必要用辩证的方法,从反面再对这一问题认识一下,这就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局限性。  首先,会计信息是历史信息。会计信息是对企业过去已经完成了的经济活动的反映,其真实性是对过去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是过去的“真实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是构成决策有用性这一反映会计信息总体特征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但决策是与企业未来相关的。因此,真实的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输入预测模型,计算出预测的会计信息。如果输入的过程中,输入发生错误或预测模型本身有问题,都会使这一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降低,甚至导致决策失误。  会计信息的历史性还表现在资产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多数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在物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历史会计信息与企业现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之间会有较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会计理论界一直在努力寻求新的方法,如物价变动会计。采用现行成本计价,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高,却会因为现行成本涉及太多的不肯定因素而使真实性降低。原因在于,“可靠性和相关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 因此,为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在真实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二者之间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让任何一方变为零。为了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使真实性和相关性都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但有时不得不降低真实性以增强信息的相关性,从而使真实性显示出局限性。 其次,会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指在会计规定允许的范围内由于选用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在反映同一经济事项时显现不同结果的特征。例如对存货的计价,现行制度规定的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五种。企业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存货计价,会导致收益产生差异。可见,产生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由于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的结果,而这些方法都具有理论依据并且是会计准则所允许的。  再次,会计信息含有估计的因素。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做出估计,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例如,坏帐准备、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残值、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年限等等。这些估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离开了会计估计,就无法进行会计核算和报表揭示。这就难免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抹上一层令人疑惑的阴影”。  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因素。另外,贯彻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可供企业选用的谨慎性原则,由于采用稳健的态度来确认、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导致信息偏离实际的情况。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产生的内部原因
1、 会计人员处于从属地位在单位内部, 单位负责人处于单位领导和管理的最高层次, 对于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拥有决策权或执行权, 与单位其他所有人员之间是一种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更是如此。会计人员虽然是在为一个团体、 集团、 公司进行会计工作, 但由于团体或单位、 部门人员各有分工, 最终对会计人员、 会计工作进行管理的责任落在了管理者、单位领导人身上, 而且由于雇佣权、 认识权、 公司福利分配权、职称评定等掌握在管理者、 单位领导人手里, 使会计人员处于执行命令的从属地位。而在社会就业困难的今天, 会计人员的从属地位更加明显,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工作必须以服务单位需要为前提。2、 管理者具有利用会计信息的优势由于管理者、单位领导人直接参与运作管理, 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拥有企业核心, 有领导、 管理会计人员, 负责会计信息报出前的审阅。对管理者、单位领导人的再管理、再监督则不能强有力的事实职能而被弱化, 因而在提供会计信息时, 管理者、 单位领导人会无形或有意的, 在不违反制度规定、 模棱两可、 甚至违反制度规定的情况下, 而且有时还会受到主管部门、 政府部门的干预, 让会计人员不得不从自身的地位、 单位、 个人利益出发, 按照单位领导的意图, 运用会计技巧, 提供有利于单位、 或单位领导的会计信息, 使单位、 管理者甚至会计人员获得利益。 在不经审计的情况下, 外界无法了解该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程度。3、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目的、 分析判断能力不同会计信息应需要而产生, 单位真实、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对于信息提供者和外界都是有用的; 单位一时表面良好的经营业绩, 对单位有用, 可以避免借款无门, 讨债挤破门, 对外可以作为开展业务的幌子, 利于抬高管理者的业绩等; 对于股票市场拟卖出的投机者来说,因为投机者关心的是投机能否立即赚钱,而不关心经营业绩是否真实, 更不管对未来的影响, 因而信息也是有用的, 卖出可获得高收益, 而且会避免日后股票下跌,因而每次卖出时都需要有这样的会计信息;而对于拟买入者或准备作为长期投资的人来说, 则是无用信息, 因为依靠这种信息而产生了日后潜在的危险。因此, 管理者控制单位、 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以及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不同使单位内外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 使用信息的结果也不同, 从而说明会计新鲜的真实性是相对的。
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相对性是与生俱来的
会计是一门社会科学, 从其产生之日起, 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1、 会计信息具有局限性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它是通过报表体系向所有者、外界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 但会计报表体系中报表数量是有限的, 而且每个报表又是针对特定项目的许多数据汇总填列的, 汇总过程中回有误差、取舍问题等过多的人为因素, 又可能把挣钱与亏损的产品、 车间、 分厂、 新旧设备等情况掩盖, 更无法反映成本项目等支出构成的详细情况。而对于文物来说, 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要求按买价入账, 这有背于文物随时间而升值的特点。而且, 出于保密考虑, 单位不愿意透露经营过程中像客户、合作伙伴之类的有关信息。2、 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使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会计报表内容的基本框架是: 资产- 负债 = 所有者权益或收入 - 成本 = 利润, 这种框架体系也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归集、 汇总、 结转流程。在这一流程中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与方法又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而所有者权益、 利润作为考核指标的重要性则诱发了拼凑利润的现象。 为了创造盈利、 所有者权益增加等对外形象好、利于开展业务、 借款、 提拔等都一帆风顺、 政绩突出、 考核过关的局面, 单位领导就从会计要素中寻找到了虚增资产、收入等一系列增加所有者权益、 利润的手段, 编列一系列数据, 以便再向外报送的会计信息中显示单位良好的财务状况、 经营业绩, 而编列数据往往又是单位上下 “通力合作” 的结果, 这之间的许多情况外界是不知晓的,因而外界得到的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是相对的。
三、 会计资料的来源不规范, 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 
原始凭证是会计资料的重要信息,单位原始凭证有自制和外来两种。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团体利益、 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往往在某种场合占了上风, 加上前述单位领导人的地位、 权利影响, 一些自制原始凭证往往是单位上下“通力合作” 的结果。对于外来原始凭证, 既有违法印制的逼真票据, 又有公司、 企业、 商场为推销商品、迎合特殊需要而不得不开除的“头大尾斜 、名为购买办公用品实为购买家庭用品之类表里不一的发票。 例如:世界零售业巨头买德龙的透明发票, 可为其制胜法宝。 初来中国市场时, 详细罗列着所购商品名称、 单价、 数量、 金额、 日期和顾客姓名等的透明发票, 却成了 “制造麻烦者” , 常为一些顾客拒绝, 甚至因此退货。某些人拒绝透明发票, 说白一点, 这样的发票 “造” 假不方便。所以, 现在超市、 商场等商业企业为了促销成了“真实的假发票” 的主要来源。 又比如: 某10 万元的产业科研项目, 经费支出明细中由超市开来的打印纸、 复印纸发票就多达近 5 万元。由于会计人员的地位、 工作性质及被动使用数据, 原始凭证之外会计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也存在着相对性。例如:由于好大喜功, 单位领导对于应报废的固定。
 真实性标志着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的客观经济活动是相符的,它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内容,同虚假有原则的区别。那种因为会计核算中要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一些假设,就认为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范畴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会计核算中用到假设、估计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不能因此否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个客观的范畴。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会计界也有类似情况下应采用类似会计的信条。如果在类似情况下不采用类似的会计,这是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水平的问题。有人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很难判断采用何种会计方法更能真实地反映某些会计事项,并以此作为否认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一个客观范畴的论据。这也是站不住脚的。      2、“绝对真实”是一个“自在之物”,人们不可能达到绝对真实,但是可以作为追求目标而无限接近它。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发展,会计模型的演进,就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绝对真实”的努力。它们每前进一步,就意味着会计信息向“绝对真实”迈进了一步,人们是在追求相对真实中来实现的。
 从以上论述可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本质属性的重要质量特征。同时,由于会计信息本质的局限性又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呈现出相对性。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应达到何种程度;反过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实际达到的程度又会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状况令人担忧。正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包含有反映真实性、反映准确性和完整性一样,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包括有不真实、不准确和不完整三个方面。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会计信息反映真实性不够。企业如何通过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程序,产生符合用户需要的、具有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需要有具体会计准则进行规范。而我国目前只颁布了基本会计准则,具体的会计准则还未出台,企业的会计行为主要由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进行规范。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对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是不利的。另外,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不遵守现行会计制度,也是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的原因。(2)会计信息不准确。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核算程序、方法不熟悉,往往造成账账之间、账实之间以及账表之间数字不符。(3)会计信息不完整。包括反映不全面和揭示不充分两个方面。造成第一个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者的操纵引起的,如少计利润以达到偷漏所得税的目的等。第二个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这对于规范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运行极为不利。 针对上述问题,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出发,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1)尽快出台具体会计准则,促进企业会计行为规范化;(2)利用培训等各种形式,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3)积极利用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营业绩,对经营者进行评价,对经营不善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应追究其法律责任;(4)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 发挥会计师的监督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内 容 摘 要
提示:从此行撰写论文摘要内容(请删除此提示信息后再写)。

提示:此行撰写毕业论文题目(请删除提示信息后再写)
提示:此行撰写毕业论文正文内容(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会计信息真实性 下一篇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