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会计电算化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概念
(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我国会计电算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内 容 摘 要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会计电算化改变了数据处理方式和账务处理方式,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了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准确程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从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分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总结一些相关认知和体会。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原因及对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全球经济贸易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对会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会计从传统的核算方式逐渐走进了会计电算化时代,会计电算化是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会计电算化在改变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减轻财会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速度和精度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醒认识这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关的对策,才能确保会计电算化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健康发展。
会计电算化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概念
(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信息技术,现代化会计技术,以先进的计算机为工具,对各种会计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传送的人机系统,又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订和执行法规制度以及实施微观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会计电算化不仅能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会计信息搜集、整理、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度,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因此,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趋势。
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它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1、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萌芽起步阶段、茁壮成长阶段和纵横发展阶段。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十多年来已有几百万家企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使用了计算机,其中大部分单位建成了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在这普及和发展的大好局面下,我国在经济活动管理方面与其他先进发达地区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2、我国的部分企业单位电算化应用水平还不高,大部分地区的会计人员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更为普遍,一直有着传统观念,由于企业的环境跟不上或是财会人员相应知识的缺乏,导致会计电算化系统被使用的不充分甚至被搁浅。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一些企业单位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所以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2、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更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很多企业使用的软件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早期开发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一些是自行开发的核算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大量的财务分析工作仍需要手工操作,很多单位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致使财务数字不能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
3、缺乏对传统手工模式的改变。
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手工模式下的突出弱点是管理效率低下、信息不能及时处理和反馈、处理流程重复等问题,一些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没有对手工系统进行分析,这样就不能减少中间环节和合并、调整简单重复的业务流程,无法按照计算机管理的特点重新规划业务流程。同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但企业没有对会计信息系统做个性化的调整和设置。而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最佳的人机结合方式,即以最小的成本,重新确定业务的处理流程,哪些环节应完全由计算机代替,为适应计算机处理,又需增加哪些环节。
4、财务会计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加强我国会计电算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还应对计算机知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要重视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使财务会计人员成为既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熟悉财务知识,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将会计电算化引入财务管理。
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内容简单,功能不强,不能适应财务管理需要,要真正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为财务管理服务,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同时加强软件自身的更新和完善,使我国企业的核算会计向西方的管理会计转变,与国际通行会计制度接轨,掉高企业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的规章制度。
依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制订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四)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子计算机按照规定的程序生成的。因此对会计人员人品的要求更加严格。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规,提高自身素质,保守单位商业秘密及财务秘密,不能随意泄漏密码以防他人随意进入自己的软件系统。从电算化软件的设计入手,建立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增强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
(五)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做好系统实施工作,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在确定系统目标与规模的基础上,编制实施策略和方案,制定具体规划、实施的步骤与进度安排、实施机构的设置、实施各阶段的任务、实施经费预算等。对手工模式下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制定解决方案,对各个处理环节的功能、数据处理特点、权限和职责作出规划。从而提高实施的成功率,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
进入信息时代,电子化、信息化不断促使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结构和管理模式发生很多变化,也推动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其从传统手工会计发展为电算化会计,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随着会计电算化逐渐融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我们要不断完善现有体系的会计电算化,加强与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交融,向会计信息管理现代化迈进,使会计电算化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再是单纯的财务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工作部分,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王孝忠,《会计电算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北京财会出版社,2003年
3、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
4、王玉华,《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