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增值税相关问题及对策

增值税相关问题及对策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23 07:23:48
文档分类: 会计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增值税相关问题及对策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6066
目 录
一、我国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内 容 摘 要
自2009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这意味着历经24年的生产型增值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主宰税收重心的,将是更为完善,对经济的贡献必将发挥更大作用的消费型增值税。这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必然会使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增值税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增值税在我国实施10多年来,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财政收入方面都收到了积极效果。当时增值税改革所 处的环境是通货膨胀,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即商品的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减除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等投入的中间性产品的价值后的余额为课税增值额,但对投入的固定资产及其折旧不予扣除。课税依据等于工资、利润、利息、地租和折旧数之和。增值税除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外,通常还包括收入型和消费型。收入型增值税的税基为销售收入减除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投入生产的中间性产品价值和资本品折旧后的余额,相当于工资、利润、折旧之和。消费型增值税的税基是销售收入减除用于生产的中间性产品的价值和同期购入的资本品的全部价值后的余额,相当于国民收入中的消费部分。从国民经济整体看,税基中只包括全部消费品的价格,不包括固定资产等一切资本品的价值。根据联合国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资料,在目前实行增值税的68个国家中,有57个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7个国家选用收入型,实行生产型的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只有4 个国家。 
    自19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出口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局面。1998 年下半年,为了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系列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政策,对确保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21 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国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是十六大提出的重要目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面临新的竞争环境,对我国税收体制提出新的要求。1994年所确立的增值税征收模式与现在的环境已明显地反映出一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突出表现在: 
    (1)我国目前实施的增值税的税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复征税因素。在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下,企业在购入固定资产以前,该项资产便已在销售时缴纳了一道流转税,且已一并记入其原值,如再将该项资产的折旧并入税基计征增值税,势必导致重复课税。对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或企业来说,单位产品折旧含量大,将折旧计入税基,造成其税负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或企业,对运用高、精、尖技术的机电设备、计算机等高科技企业尤为突出。这种税负不合理形成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而不利于先进技术企业发展的局面,这与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政策不符。 
    (2)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处于通货紧缩时期,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我国现行增值税对固定资产进项税及折旧不允许抵扣,人为地加大了投资成本,因而对投资起不正常抑制作用。我国工业企业大多生产资金不足,设备老化,固定资产陈旧落后,折旧率偏低,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把固定资产及其折旧纳入税基,对机器机械、建材等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形成了整个部门的重复课税,这种对生产资料价值的重复征税不利于生产设备更新,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生产的补偿不足,提高了机器设备等的投资成本,减少投资总额。这与我国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相悖。 
    (3)我国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以基础材料、工业能源、交通为主要产业,这些产业其进项抵扣少,固定资产投入大,而固定资产进项税又不能抵扣,此外运费无法作进项抵扣和基础产业原享受税收减免取消,使初级产品生产和运费支出比重高的西部实现税负上升。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和国家税务总局1994年调查,烟草加工、煤气制造、石油加工及炼焦、煤炭、原油、天然气、黑色金属、其他矿产品、盐、采掘等行业的流转税负比税改前加重了,这些行业大多数分布在西部,约占西部经济的“半壁江山”。国家对县以下国有民贸企业和基层供销社销售货物免征增值税,按照现行税收制度规定,免税货物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下道环节得不到抵扣,因此西部地区实际税负比名义税负高,加大了企业负担。这与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给西部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环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不适应的。 
    (4)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基本税率虽然只有17%,如果按照消费型增值税税基的口径计算则高达23%,这比许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国家的税率高,因此对进口产品少征了增值税,国产品的税负明显高于进口产品的税负。而对于我国出口产品来讲,由于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对购进的固定资产重复征税,同时,由于未能全面征收增值税,对在工业和商业环节以外的流转税也不能抵扣,与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国家相比,我国对出口产品不能退掉固定资产的税款以及在工业、商业环节以外的流转税税款。就是说,在按照国际惯例对出口产品退税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国家出口产品到我国时能彻底退税,而我国产品出口到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国家时不能彻底退税,这不利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所以生产型增值税导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明显的竞争劣势。我国加入WTO后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现行增值税不能为中外产品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 
    (5)从国有资产行业结构改组的角度来说,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要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向必须由国家所有和经营的公益性、垄断性、基础性、先导性的行业等战略性领域集结。这些战略性行业同时又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资金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并且内部很不经济,进入成本很高,非国有经济往往不易介入,或不愿介入。现行生产增值税又进一步加大了这些产业的进入成本,不利于国有资产向这些产业的集中。从国有大型企业改造的角度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产业成为国有大型企业的密集区,国有大型企业技术老化、设备陈旧和超期服役的问题普遍突出。因此,把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造结合起来,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当前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重复征税,显然不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竞争以促进其发展和改革。 
    (6)我国现行增值税征收范围只限制在工商业,对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等仍征收营业税,这不但使得建筑业和销售不动产等重复征税现象严重,而且与生产流通关系密切的交通运输业目前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为避免重复征税不得不作出运费可以抵扣7%增值税的特殊规定,使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脱节。小规模纳税人不进入一般纳税人的范围,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由于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下一环节不能抵扣,造成其产品的销售和经营上的困难。因而现行税制不是全面的增值税。增值税实行凭发票抵扣进项税额制度,环环相扣、彼此衔接,客观上要求尽量扩大其实施范围,否则会制约增值税制度的优越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增值税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根据现实的客观经济情况,我国增值税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我国增值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带来的,从国内来看,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将全部投资在购入时一次从税基中扣除,因而可以将对投资的任何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有较强的刺激投资的机制;彻底消除重复征税因素,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可以弥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税基窄带来的对财政收入的冲击。我国目前税收收入每年增收1000亿元以上,说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财政是基本上可以承受的。在当前民间投资不足、经济增长乏力、财政大幅度增收情况下,应尽快出台增值税转型措施。从国际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对税收效应的考察应考虑国际间的影响与协调,在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同国际惯例接轨的机遇,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可以实现行业、企业间,国内与国外的税负公平,符合国际惯例。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      1.增值税转型的实施时间与主要适用地区   (1)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始于2004年7月1日。试点的东北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大连市等所有县市。   (2)中部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始于2007年7月1日。试点的中部地区26 县市主要包括:山西省的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蚌埠、芜湖、淮南;江西省的南昌、萍乡、景德镇、九江;河南省的郑州、洛阳、焦作、平顶山、开封;湖北省的武汉、黄石、襄樊、十堰和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衡阳。   (3)内蒙古东部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始于2008年7月1日。试点的内蒙古东部地区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   (4)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始于2008 年7月1日。试点的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被确定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   2.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1)从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在全国范围、各个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当期的销项税额中增加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当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2)对企业新购进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和外购的原材料的已纳税额一样,采取规范的抵扣办法,不再采用试点地区实行的退税办法。   (3)采用全额抵扣方法,不再采用试点地区的增量抵扣办法。   (4)为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在扩大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范围、降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负担的同时,调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把增值税的征收率,分别由6%和4%调低到3%。   (5)与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相配套,取消了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同时,将矿产品增值税率恢复到17%。
三、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1.增值税转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1)增值税转型能更真实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国家允许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从企业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抵扣。即购进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等。由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企业向国家缴纳的增值税将会减少,同时由于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税基础包含增值税,所以企业缴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会减少。一方面减轻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更加明确。   另外,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其实际发生成本,不包含增值税进项税额,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2)增值税转型更符合配比原则   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因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而使抵扣链条中断,相应的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减少。同时固定资产折旧额增大,计入产品成本中的成本费用增大,产品收入既定条件下,不符合配比性原则。增值税转型后,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和企业的存货一样核算增值税,购进时统一设定“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允许从当期的销项税额抵扣,更能体现税收的公平性和会计的可比性原则。   (3)增值税转型降低资产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行不同类型的增值税,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也不一样。在生产型增值税中,由于购进增值税不能抵扣而只能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导致资产价值增加。又由于增值税不能抵扣,从而导致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额明显增加。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取得的进项税额一次性全额抵扣、增值税额明显降低。同时,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因不再包含购进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相对明显减少,从而导致企业计提折旧额减少,推动企业盈利水平提升。因此,增值税转型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还能够帮助企业保持一种稳健的财务结构。   2.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企业设备投资与配套投资将大幅增加, 因为进项税额抵扣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使企业的投资倾向于能够带来进项税额抵扣的设备投资。另外转型降低了设备投资的回报要求, 企业的设备投资计划会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可行性分析。企业投资行为会主动跟随国家政策。企业对转型政策效应的预期会使企业的投资行为尽可能与政策导向一致,一方面出于税收中性的考虑, 企业会认为转型是个利好消息, 企业会主动配合转型的实施, 以期获得由税负公平带来的竞争地位改善另一方面企业会对转型的推行路径产生影响, 为获得并保持转型带来的超额收益, 企业有强烈的动机来采取行动, 并有可能对转型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企业税负降低, 相当于降低了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企业利润空间增大, 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中会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例如可以降低产品价格水平扩大市场份额占有率, 这有利于我国的商品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另一方面转型刺激企业投资, 可以借这个机会开发新的产品种类开拓新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利用更新更高质量的产品来夺取市场, 而不一定会降低产品价格。对于试点, 由于试点的地域性就有了一个均衡价格的重新调整过程,如果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假设区域内外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同, 则区域内企业可以将产品价格一直降到将区域外企业挤出市场为止。这种价格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特别是存在地区市场分割的情况下, 可能区域内外企业的产品可以分别以不同的价格出售, 因此在整个市场上存在多个区域性的均衡价格。这种局部的增值税转型试点还有可能导致相关产品整体价格水平的下调, 但是这个过程与试点政策的推行情况密切相关。试点政策越稳定, 持续时间越长, 试点企业的行动效果越好, 这要面临着国家颁布新政策的风险和其他地区企业的对抗压力, 转型路径的形成是几方力呈均衡的结果,试点企业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左占卫:对增值税转型的几点探讨.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2]孙浩轩 孙 乐:增值税转型改革意义何在.中国证券报.2009.02   [3]高培勇:2008:新一轮税制改革步入实质操作阶段.财政监督.2008(5).   [4]沈 煜:浅议增值税转型.湖南农机.2007(1).   [5]安体富:增值税改革事不宜迟.瞭望.2007(33).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下一篇增值税有关问题研究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