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收入确认条件差异 (1)会计收益更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和稳健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具体实施的收入。 (2)个人所得税法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更加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的收入。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所得税收入确认条件,没有作出明确的相关规定。然而,从应纳税所得额,时间标准和其他有关规定的形式,内容和确认的收入方面可以看出,基本原则和所得税收入及会计收入确认的标准是不相同的。现在,作为一个参考来分析一下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
第二,在收入确认的范围内,占收入小于收入所得税法“包括以下情况 (1)在每天的日常活动的企业占收入的范围只涉及到经济利益流。两个企业第14号“企业会计准则 - 所得税收入是由企业的日常活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以及独立的经济利益的所有者投入资本总流入。这个定义,会计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的收入。可以看出,会计收入的范围仅涉及企业在日常的日常活动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并形成非经常性活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独立业主投资资金流入作为利润,以进行确认,如企业的收入,以接受捐款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因此,会计准则“收入”是“窄”的收入。计算会计利润,的收入应考虑从更广阔的视野,直接计数当期利润的利润将有包括在计算范围。基本会计准则第37号还提供了占溢利包括纯收入减去支出,利润或亏损的直接计数利润。 (2)所得税收入流入的范围涉及所有业务活动的经济利益。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了所得税的收入,但收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形式,其内容的基本原则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25条的实施”,所得税收入也视为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劳动收入。可见,收入所得税法的范围是大于会计收入,包括会计收入,包括那些被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动的收入和利润,视为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的劳动收入和其他收入应收账款回收后处理的坏账损失,形成永久性差异与会计收益和所得税法规定的收入项目。 (3)国家对某些经营行为,鼓励纳税人以避免税收影响其正常运作的目的,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收入的会计规定。所得税法第26条规定:免缴税的收入,包括政府债券利息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获得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收入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上述免税收入是纳税人在纳税环节中应纳税所得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在特定的一段时间或某一特定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的经济利益,照顾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可能恢复征税的收入范围。以上是转让使用权资产“会计收入”的收入,这样的免税收入项目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项目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及会计准则,以收入来确认范围。
三、在收入的确认时间差异
会计准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收入记录时间。《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条的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的规定。它可以出现在收入的确认时间,相同的基本原则的会计标准,其次是“所得税法”,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作为收入确认的时间相同的规定,但也有其他例外。他的区别主要是确认时间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单位宣告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投资收益本期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中的份额投资单位变现收益及亏损,并宣布现金股利或利润中投资单位按照应享有或份额,确认投资损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7条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一般情况下是投资者的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以达到收入确认的规定即可。可见,个人所得税法,股息,已经偏离了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则,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确认的基础上,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但又不是单单的纯粹的收付实现制。即税法规定不确认会计上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
第四、不同的收入确认不同的金额 会计准则及企业所得税法,分别服务于不同的目的,遵循不同的原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会计收益和所得税收入之间的差异。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所得税不一定是相同的会计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结果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会计收益和所得税收入,企业会计,应按照公认会计准则收入计入,按照规定的企业所得税法,根据会计所得税调整的计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结论
会计准则及企业所得税法所需的所有企业之间的收入确认金额大致相同。关联方交易的特别纳税调整,以防止偷税漏税,企业所得税法。按照违背独立交易的原则,关联方交易的规定,使纳税人在申报的环节中计税依据明显降低,在不必要的税务机关已批准的法定税率的基础上,而不以会计收入为依据,也有在会计收入上和所得税收入方面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税政司.2007.新企业所得税法导读.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