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
一、引言
数据处理和比较对象制造业绝对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分析(一)、中国与先进经济体的绝对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二)、中国同其他工业品制造国绝对劳动力成本的比较四、制造业相对劳动成本国际比较(一)中国同先进经济体相对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二)中国同其他工业品制造国相对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五、结论和启示。
内 容 摘 要
【摘要】2010年以来,全国各省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使我国制生产面临很大压力。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包括 绝对劳动力成本和相对劳动力成本,其中相对劳动力成本更能体现 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通过我国与先进经济体和工业品制造国实证分析以及我国工资统计的特点,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本文还认为,相比于陷于劳动力成本的争夺,我国现行制造业的发展模式的转型更为重要。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
【摘要】2010年以来,全国各省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使我国制生产面临很大压力。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包括 绝对劳动力成本和相对劳动力成本,其中相对劳动力成本更能体现 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通过我国与先进经济体和工业品制造国实 证分析以及我国工资统计的特点,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本文还认为,相比于陷于劳动力成本的争夺,我国现行制造业的发展模式的转型更为重要。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 劳动生产率 制造业
一、引言
世界制造业发展回顾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制造业便成为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为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将制造业的生产水平视作国与国实力比拼的核心指标,并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冠以那些推动、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经济强国。例如,18世纪后半期,英国得益于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被率先冠以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称号,其作为世界工厂和科技中心的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纪后期。而后德国通过哲学革命引发本国科学技术的革命,使其在短短的40年时间便在各个产业全面超过了英国,实现了工业化,取代了英国完成了世界制造中心的第一次迁移。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制造业的崛起使得美国全面取代了老牌制造业强国英国和德国,成为19世界末和20世纪初工业技术的领头人。二次大战后,制造业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复苏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起飞的强劲的动力。首先美国的经济实力在二战后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球的经济霸主,确立了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从而实现了制造业中心的第二次迁移。同时,由于日本加强企业管理,不断创新,实现了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和经济起飞,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从而转变了制造业一家独大的局面,使得世界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多中心”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传统的制造业强国纷纷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升级本国制造业,中国及其周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移至中国及其东南亚各国。世界制造中心正在经历着第四次转移。形成了在美国、日本制造业衰退之后,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及其周边转移的世界制造业格局。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是否应该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的劳动力价值走向?如何处理好“既保持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又能在产业价值链中取得高附加值”的博弈关系?是我们目前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长期以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支撑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 最近的一些研究和经济现象却表明,似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随着生活基本资料价格上涨,以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的到来、最近沿海民工荒、返乡潮,以及最近出现的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竞争力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是其他人发出这样的 惊呼,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但真的是这样的吗?本文将通 过中国同各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来分析这个问题.
劳动力成本是指各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雇佣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劳动力成本的度量可分为绝对劳动力和相对劳动力的度量,绝对劳动力可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支付给每个劳动者的工资的绝对额来度量,而相对劳动力的度量则借鉴都阳、曲明(2009)单位劳动成本优势 (UnitCostLaborAdvan— tage)的概念 ,即 UCLA=劳 动报酬/劳动生产率 ,本文中的劳动报酬即绝对劳动力成本 (工资 的绝对额 ),劳动生产 率即总产出除以就业人数。
二、数据处理和比较对象
1、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了 2000—2006年的各国数据进行对比 其中关于制造业平均劳动成本, 由于各国规定不同,年薪、月薪、时薪各有不同,为了蔟统一,我将各国平均劳动劳动成本换算统一换算成年薪,其他的安每日八小时,每周五天的工作小时来换算成年薪。同时将各国货币根据当年年末的中间货币汇率统一换算成美元。同样,各国制造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换算成以美元为计量单位。
通过各国制造业雇员平均劳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可以 得出各国单位产品劳动成本,计算公式为单位劳动力成本:绝对 劳动成本/劳动生产率。
比较对象
比较的对象和绝对劳动力成本的比较的国家类似,先进经济体中的美国和韩国,由于缺乏印度的数据,工业品制造国只包括菲律宾、泰国、马 来西亚。计算可得中国单位产品成本则呈轻微下滑 趋势,2000年为 0.18024美元,2003年为0.07015美元,2005年为 0.08416美元。
三、制造业绝对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分析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上升,任何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提高昕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的困扰。2008年以来,中国面临生产要素成本提高的压力日趋严重,特别是制造业,由于长期处在低附加值,低劳动报酎.高劳动强度的发展状态下.使得其产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社会保障的诉求越来越高。如表I,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劳动者工资远远低于美、日、德等国.按月工资计算,2008年日本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是中国的11倍,如假设美国制造业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作2l天.则每月工资为2980美元,相当于中国制造业工人收入的lO倍:与周边国家相比也明显低于韩国和俄罗斯等工业较发达的国家,但略高于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综合比较中国制造业劳动力要素价格明显偏低,这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和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不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劳动生产率偏低 国际上通常用制造业人均增加值反映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与资本密集程度直接相关的。资本密集度高,劳动生产率会较高,而资本密集度低,劳动生产率就相应较低。虽然中国制造业在以飞速发展的步伐正在追赶世界主要的制造业大国并且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仅仅落后于美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相对较低且以附加值低的加TN造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而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制造业领域,离日本、美国和德国等技术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一方面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二)、 制造业外资所占比重过高 。中国制造业发展一直存在“三高”特点,即外商投资比例过高,加工制造业比例过高,制成品出口比例过高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制造业发展起步阶段面临着严重资本和技术上的劣势,使我们必须依靠国外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发展本国的相关产业。这造成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单一完成产品的加工制造工作,而产品的品牌、设计、研发、物流、销售等其它能够带来更大价值的领域被外资企业所控制,产品的利润几乎全部被外资企业所占有,而中国制造企业仅仅获得微薄的加工费,想要支付更多的工资给工人更是难上加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耐克鞋有30% 左右都是中国东莞一家叫做裕元工业的台商企业生产的,假设一双耐克鞋最终售价1000元人民 币,裕元工业顶多拿到100元,中间商(运输、售卖)和品牌所有者(耐克公司)各拿450元左 右,而企业的工人加工一双鞋的工资还不足4元。
(三)、 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造成劳动力要素价格进低从劳动生产率角度考虑制造业收入偏低是过去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切入点,然而,随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我们与传统制埴业强国无论在总量还是人均增量都在不断缩小差距,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近10年每年咀1鳓的速度增长时,制造业劳动者的收入是否也以同样的速度在增长昵?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与工业行业人均GDP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2004年之前·我国制造业工人工资增值率明显慢于制造业增长的速度,这主要缘于我国人口众多·具有大量的劳动力储备,于是利用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吸日I外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在这种增长是以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另一方面,在长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下及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倡导下,社会收^初次分配过于向那些资本拥有者·以及 劳动力市场中优势群体进行倾斜,而由广大普通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严重供过于求,缺乏技能-缺少议价能力,低廉的工资收入成为他们必然的宿命。2004年,制造业工资增长速度首次超越到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随后制造业工资增长宰始终位于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之上.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制造业工人工资呈现出大幅度的下滑的迹象.其下滑速度快于制造业增加值的降速.但随着国内不断出台救市政策和国内快速增长的物价,工资上涨速度还将快于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四)、 工资协商体制不健全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分配应该由劳动者和雇主双方通过谈判决定,这是发达工业化国家通行的做法。但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中特别是许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中甚至没有设置工会,即使在一些成熟的拥有工会的制造业企业中,工会在工资集体谈判中的地位和代表性不足-这主要由于:
首先工会还没有成为真正和雇主对等的、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市场主体。对劳动者的代表性不足。许多原有体制外的企业一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工会建设进展缓慢,虽然没有组建工会的企业可以通过职工代表去企业代表进行谈判,但与工会相比,职工代表的力量更为微弱。其次企业工会及职工代表对工资集体谈判认识不足r且自身建设薄弱。
中国和先进经济体与工业品制造国的比较。其中先进经济体国家选用了美国、日本和韩国;而工业品制造国则按照 WEO分析用分析标准之一来确定,即按照按出后主要收入来源分组,可把发展 中国家分为燃料生产国、工业品制造国、初级产品生产国、出口收入多样化国,其中中国和孟加拉、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被分为工业品制造国。
中国与先进经济体的绝对劳动力成本的比较
根据 2008年《国际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得到美国为5385.6 美元每月,韩国为4072.43美元每月,而中国则为 295.168美元每月 ,我 国绝对劳动力成本比美国和韩国要低很多 ,美 国和韩国绝对劳动成本分别是中国的 18倍和 13倍,可见我国有着非常明显的绝对劳动力成本优势。
中国同其他工业品制造国绝对劳动力成本的比较
根据 2008年《国际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得,印度为99.7732 美元每月,马来西亚为 30.4386美元每月,菲律宾为557.466美元比中国低很多 ,中国则为 295.168美元每月。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与其他业品制造国相比,我国绝对劳动力成本优势却不是那么明显。其中,中国绝对劳动力成本分别是印度河马来西亚的 3倍和 9.7倍,而泰国则是中国的2倍。
四、制造业相对劳动成本国际比较
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充分发挥了中国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更加推动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高速增长。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长率平均每年达到12%的增长速度,是全球最快的,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然会保持如此高 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制造业价值链的博弈中把握平衡,中国会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增长迅速。目前,全球500强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共达成项目2000多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电脑、电信、电子器件、制药、石化等制造厂家将其生产网络延伸到中国;在煤炭、水泥、钢材、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设备、化纤、电力等工业产品方面.中固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生产大国并且已经形成了若干个世界级的产业聚集地,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可见,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国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是高调的宣传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井认为中国将很快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另一种观点,随着中国生产要囊的价格的提高,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会最终被印度等其他高速增长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所取代。特别是,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开始波及中国.酋当其冲的便是高度依赖国外市场的制造业部门。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制造业企业订单大幅减少,不少企业关门停业,失业人数大幅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果断采取措旌,一边保增长,一边保民生,使得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短短的半年便走出阴螽,率先强劲复苏。然而,制造业却遇到了一些比危机前更为严重的困难和挑战。这主要由于后危机时期随着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农副产品等其它生产、生活要素价格的不断提高,制造业劳动者在低劳动报酬的工作环境下面临巨大的城市生存压力,中国东南沿海的主要制造业加工区都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大量劳动者返乡谋求发展。另外,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加工企业。富士康公司接连出现员工自杀跳楼事件,从而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及制造业劳动者生存状况的关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动组织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中国制造业劳动力要素价格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和劣势,并且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未来中国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变动方向及制造业应如何应对保增长和保民生的难题。
根据各国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我们可以得出各国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其中各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采用《国际统计年鉴》中的指标方法,即劳动生产率 =产业增:Jn~/产业就业人数。
中国同先进经济体相对劳动力成本的比较
计算结果如下,在 2000—2006年间,美国单位产品成本变化不大 ,从 2000年 的 0.68667美 元到 2002年 的 0.65896美 元 ,再到2006年的0.62425美元 ,基本变化不大;而韩国单位产品成本呈 V 型变化,2000年为 0.83479美元,2004年为0.52322美元,而 2006年为0.85573美元。从以上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与主要 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相比,还是与新兴经济体韩国相比,中国的单 位产品劳动成本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相对劳动成本的优势并不像绝对劳动力优势那样明显,这说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低下拖累了相对劳动成本优势。
(三)中国同其他工业品制造国相对劳动力成本的比较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计算结果如下,在 2000—2006年间,菲律宾单位产品成本比较平稳,2000年为 0.3279美元,2003年为 0.26577美元,2006年0.35686美元;泰国单位产品成本呈上升趋势,2000年为 0.35716美元,2002年为 0.39784美元,2006年为 0.51951美元;马来西亚单位产品成本则一直处于较低的平稳状态,2000年为 0.02684美元,2004年为 0.02153美元,2006年为 0.01878美元。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与同类的工业品制造国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依旧很明显,这说明绝对劳动成本比中国低很多,并不能说明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多。马来西亚绝对劳动成本比中国低很多,但相对劳动力成本并没有比中国强很多;菲律宾绝对劳动力成本和中国不相上下 ,但是中国相对劳动力成本却比菲律宾强很多。
权衡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不仅要看成本,更要看效率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应该是劳动资源成本和劳动资源效率二者的综合体现。单个雇员的工资水平低,并不等于单位产品的工资成本低。
五、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与先进经济体的比较结论分析
相对劳动成本优势更能体现一国实际劳动力成本。中国与美国、韩国相比实际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不明显,就像上文所说的,中 国制造业较低的劳动力工资掩盖了制造业的低劳动生产率。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如下:
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目前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廉价的绝对劳动力成本优势,产 品技术含量和技术贡献率都很低,因此,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利润率非常低,缺乏竞争力。低劳动生产率阻碍了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挥。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给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带来很大的阻碍; 另外,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劳动力成本价格较低,同 时制造业企业生产模式类似,相互竞价进而压低本来就很小的利润空间,这反过来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2.与其他工业品制造国的比较结论分析
与其他工业品制造国相比,我国的绝对和相对劳动力优势都 不明显。其他工业品制造国与中国制造业结构具有较大相似性。 我国与其他工业品制造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相似位置并面临 着同样的市场,相比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中国都没有太多优 势,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劳动力工资上升,跨国公司开始将工厂转移到工资水平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这样 的趋势对我国制造业来说 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 )启示
低劳动力价格不等于高竞争力
判断一国某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是看劳动力成本增长率与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关系如何,如果劳动力成本增长率超过劳 动生产增长率,那么对于企业来说,竞争力就会下降;如果劳动力 成本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增长率,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增强。
我国现行制造业模式有待改变
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生产链的最低端,我国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同时,我国制造业劳动成本优势多建立在低工资率基础上,由于同质竞争过于激烈,生产模 式雷同,企业 问竞相压价,这样使得企业更没有多少利润可赚。而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相对劳动力成本,而不是一直把工人的工资压在较低的水平上,低工资率在现在看来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严重的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竞争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12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发展方式必须改变 。
参 考 文 献
国际劳动组织数据库、国际统计年鉴201l、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
都阳,曲碉.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成本优势——对 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
王庆,章俊等.中国经济是否应担心最低工资标准的大幅 上调[R].中国:摩根士丹利,2010.
卢锋.我国工资与劳动成本变动及国际比较 (1978— 2004)
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之二[R].北京: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