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准则………………………………………………………………….02(2)国际会计准则………………………………………………………………….02
(3)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02(4)国外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02
二:中外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及程序(1)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03(2)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03
三:中外会计准则之间差异………………………………………………………...04
四:会计准则未来的发展趋势………………………………………………...........05
内 容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上每个企业或政府都离不开会计。会计准则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不同,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和内容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国制定会计准则,既要考虑会计环境因素,也要考虑国际会计需求。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 环境因素 未来发展
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会计规范以会计形式制定和颁布,会计准则逐步成为约束准则权威性地位的确立与不断提高:要么直接由执法准则权威性地位的确立与不断提高:要么直接由执法机构(如我国财政部)领导制定并颁布会计准则;要么由法律(如加拿大的《公司法》)明确会计准则的法定地位;要么由国家最高行政部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如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授权(或放权)并
督民间机构(如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和公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
中国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accounting principle)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根据情况,以《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原有框架及其内容为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国际会计准则
亦译国际会计标准。成立于1973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提高会计报表资料在国际间的可比性、协调各国会计实务中的分歧而颁布的会计规范,它是适应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会计准则是各国的“准法律”,对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具有强制约束力。通常所说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其含义是指在主要发达国家采用的、对其他国家影响较大的会计概念、方法、程序、做法等,其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发布的会计准则(FAS)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会计准则(IAS)最具影响力。
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目前,我国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会计准则并通过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实施,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选择。不过,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方面应向西方学习的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成员应吸收企业界、法律界、证券界、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及会计理论界的代表参加,增强其代表性,使会计准则真正具备全社会公认基础上的高度权威性和科学性。
国外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当今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间机构运作并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如英国和美国;另一种是政府机构制定运作并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如法国和日本,其中民间准则制定模式,根据民间组织实际享有的准则制定权利的大小通常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组织制定、政府通常不干预的模式,比如英国和加拿大;另一种是在政府监管下,由民间机构制定的模式,比如英国。每个国家的制定机构都有不同,例如:
(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一种在官方领导下的民间准则制定模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运作机制上相对独立,它不属于某一个单一的组织,其经费来源于“会员制”的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其重要的工作人员由财务会计准则基金会任命,但该基金会不干涉准则的制定过程。
(法国会计模式是“欧洲大陆模式”的典型。法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以会计总方案和会计法令为核心,包括商法典和民法典。法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并没有会计准则一词,其对会计工作的各项规章、规则、制度等构成了实质上的会计准则。法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为经济事务部下设的全国会计委员会,简称CNC.CNC从属于法国财政经济部,负责制定和修行统一的会计方案以及各行业会计制定。其成员来自于会计职业界、私营部门以及公共部门,但委员会的主席由财政经济部长任命。
(在设立日本财务会计准则基金会之前,日本会计准则由大藏省证劵交易局下属的企业会计审计会制定,简称BADC.BADC是一个权威性很高的咨询机构,它是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等会计操作规范的单一制定组织,负责颁布日本企业财务会计准则、成本会计准则、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和外币交易会计准则以及一系列的意见书和说明书。BADC成员由大藏省任命,来自于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教育界、企业界,基本是财务、法律方面的专家以及相关利益集团代表。其经费由大藏省提供。
日本的BADC和法国的CNC最高领导者都是由政府任命的,具有法定权力。制定机构本身的政府属性赋予了其法定的强制力。该类模式下的会计准则就如政府机构的指令一样,即使是建设性的规范或制度,也因为带有政府的色彩,而使其具有强烈的效力。因此高度权威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二,会计准则的制定方法及程序
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法及程序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包括以下四个阶段:一是计划阶段,由会计司根据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现实要求拟定各年度的会计准则项目,报部领导批准后具体分工落实到起草小组和起草人。二是研究阶段,由起草人广泛搜集并研究国内外的资料,提出初步结论。其中,德勤专家咨询组则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比较研究报告,供起草人参考。三是起草阶段,由起草人根据研究阶段的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对起草准则需要涉及的问题进行全面论证,在此基础上起草初稿,并经起草小组讨论后形成讨论稿。四是征求意见和定稿阶段,讨论稿完成后,在会计准则委员会内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由起草人拟定征求意见稿报部领导审阅。经部领导批准后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起草人在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总结并报会计准则委员审阅讨论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经部领导审阅后形成定稿。
(2)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方法及程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遵循如下程序: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团体都可以向委员会提交供考虑的材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经过讨论,选定认为需要有国际会计准则的专题,并交给筹划指导委员会;②筹划指导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的协助下进行研究,就该专题向理事会提出论点提纲;③筹划指导委员会收取理事会的评论意见,并准备一份所提准则的初稿;④初稿在理事会审查之后发给所有的成员团体,供他们评论;⑤筹划指导委员会准备一份经修订的草案,经理事会中至少三分之二的成员通过后,作为征求意见稿公布,邀请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面开展评论;⑥征求意见阶段通常为6个月,结束时,各种评论意见提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由负责该项目的筹划指导委员会加以研究;⑦筹划指导委员会向理事会提交一份修改稿,供批准作为一份国际会计准则;⑧一份准则的签发须经理事会最少四分之三的成员通过。此后,将该准则经过批准的文本寄发各成员团体翻译和发表。
基于这些程序,截止1990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发布了31个国际会计准则。从1987年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启动了可比性计划,全面修订原已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差异
通常地,会计准则与特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环境、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会计准则也因此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主要表现在准则内容、形式和制定机制等三个方面:
1、准则内容的差异
①中国会计准则缺少会计概念框架,且数量不足。
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大多数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均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基础,而中国会计准则还没有系统的概念框架。因此,在对有关业务事项进行规范时,轻易导致制度之间相互矛盾。同时,中国仅发布了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会计准则,对很多业务没有制定准则或难以制定准则。
②中国对于一些会计问题未出台任何制度。中国会计准则没有针对衍生金融工具、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退休福利计划等已经普遍存在的业务活动或现象出台明确的会计制度。
③中国会计标准仍处于“制度与准则并行”的阶段。
我国的会计改革也遵循了经济改革的渐进模式。一方面根据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制定了有关会计准则,对一般的、不分行业的会计事项进行规范,如收入准则、投资准则等;另一方面也存在大量的核算办法、暂行规定、补充规定,如投资公司核算办法、合并报表暂行规定等。这些被称为会计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
④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
2、准则形式的差异
中国的会计准则正式条文比较简略,而国际会计准则的正文比较详尽;国际会计准则设置几个不同的层次,准则下面有准则解释、技术公告、运用指南等,中国会计准则还没有建立这种框架。
3、准则制定机制的差异
中国的会计准则主要由财政部负责制定,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调研和征求意见范围比较有限,制定过程的透明度不够;国际会计准则有严格的制定程序、透明度要求,如公开征求意见、委员会成员讨论、投票表决等,制定过程中的各方意见、投票情况等都对外公布,透明度较高。
为什么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如此之大?我们要从多方面分析,例如:1.公允价值采纳的范围。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其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更窄一些,限制更严一些,目前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只适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2.在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面。我国会计准则规范既考虑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又考虑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且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只讨论了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且会计处理方法规定只能采用购买法,完全取消了权益结合法。3.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还有环境因素原因,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建立,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目前还缺乏充分、合法的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的交易不规范,例如在国有企业之间关联交易极为普遍,价格成为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所以公允价值难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我国的特殊情况,而推行建立在高度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是不利的。其次,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薄弱,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普遍存在短期行为,违反准则以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最后,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容量不大,上市公司数量有限,在会计信息使用者方面存在差异,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还不能以投资者为主,在对会计目标的考虑上必须兼顾国家宏观管理、投资者决策和公司内部管理多方面的需要。
四 会计准则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对会计理论和实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力求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从而为全球贸易往来和国际资本流动消除语言障碍,降低融资成本。
我们目前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很多经济条件和环境因素和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虽然力求国际化,可是我们国家还是受很多的限制。我们从影响会计准则的环境因素看,其中包括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文化教育因素、政治因素、税收因素等。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会计准则的根本因素,具体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运行方式、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企业资本结构、国家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国际贸易及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情况、通货膨胀程度等。经济因素是诸因素中对会计准则影响最直接、最主要的一种。它不仅直接影响会计准则,而且通过影响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因素间接地影响会计准则。
法律因素.法律因素成为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通过立法不同程度地对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施加影响,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进行统一管理的准则,它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主要来源于制定和颁布法规的部门。
文化教育因素.会计是一种社会与技术相互影响的行为,牵涉到人和物质技术两方面,不能摆脱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是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教育因素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只有普通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达到相当水平,才能设计拟定与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并使之顺利付诸实施。
政治因素.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进而影响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会计准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个政治程序。各国的政治制度对该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一般都有着间接的影响,此外政治事件、政治变革、两国间的政治关系、政治管理体制等都会对各国会计产生重要的影响。
税收因素.税收体制直接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会计实务,各国税务实务构成了对会计实务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国家税法税则就是会计规则,而另外一些国家却存在着所谓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分,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经常不同,需要按照该国税法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日渐成效的工作则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和保障。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应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顺势而为,加快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促进会计的国际化,从“三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的颁布、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修改、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这一系列会计规范的变迁,无不体现了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建设中的国际化精神,更反映了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过程中应有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并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世界银行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和组织也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从而更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欧盟财长理事会提出2005年在上市公司范围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澳大利亚已宣布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韩等国也重建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修定其本国的会计准则。美国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处于“对立”状态,对待国际会计准则态度消极,但自1996年以后,受利益的驱动态度突变,转而支持国际会准则委员会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且在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占据了近1/5的席位。
所以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公平和效率的必然选择。例如一个企业的案子,在中国,用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得出的数据是10,在美国、法国或日本得到的可能是两倍或者不同的数据。而且我国定制的会计准则机构比较单一,由财政会计司定制,而国际上则是国际会计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可以提资料,最后采集,更贴近社会的需求。所以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年代,很多国内企业都和国外企业有业务,甚至国内成立多家外企和外资合作企业,我们更应该追求国际化的会计准则,虽然每个国家国情不一样,但应该结合本国国情来制定更适合的会计准则,让会计越来越国家化,贴近社会的发展。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的同时,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机制,加强会计监管,严格执行会计职业道德的规章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刻不容缓、至关重要的环节。2014年将是中国经济旧运行逻辑破裂、新模式将立未立的转折性年代,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非常必要。同时,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必不可少。此外,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把握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成本效益原则,则是提高会计准则效率的必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于文权,《商业经济》,2007年08期
王志鹏,《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评价》,2006年03月
刘峰,《会计准则研究》,1996年
梁爽,《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研究》,2003年
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2001年,11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国际会计准则 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北京,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