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 容 摘 要2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缺陷3
(一)适用范围不全面3
(二)固定资产价值得不到正确的反映3
(三)支出进行不必要的分类3
(四)不编制现金流量表3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3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4
(一)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4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准确4
(三)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5
(四)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5
四、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步伐的对策建议5
(一)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争取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融入工商企业会计制度5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6
(三)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合理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办法6
(四)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6
参 考 文 献8
内 容 摘 要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并加以强化应用,这已成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的方向。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定位于权责发生制并予以大力推进,这是一个分阶段、讲步骤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应逐步推进、有效利用。从1998年1月1日开始,我国正式施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至今,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整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然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面加以关注并探讨对策予以解决。
【关键词】:财务会计 会计准则 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研究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缺陷
我国现行会计按其适用的经济组织类型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类,而预算类会计又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和政府会计两类。现行准则体系也相应将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政府组织会计准则分别制定。应该说,企业单位属于营利组织,而事业单位和政府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他们经营的目的不同,因而在业务的发生和组织方面存在差异,就现行会计制度而言,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如下:
(一)适用范围不全面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适用于所有企业单位(包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只在国有事业单位中起作用,那么非国有事业单位适用何会计准则。
(二)固定资产价值得不到正确的反映
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且固定资产的账面数额与固定基金账面数额一致。但是,当企业购入旧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反映其净值;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随着已付款额增加而增加;这都使得固定资产账面数额不等于固定基金数额,那么,固定基金科目的设置意义何在。
(三)支出进行不必要的分类
事业单位,所有支出要求按使用方向分为工资、公务费、业务费等十几项。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经费由国家全额拨款,这种做法是比较适合的;但是,现在的事业单位几乎没有哪个没有经营性支出,并且占总支出比例逐渐在上升。经营性活动也是为了营利,那么,支出的发生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判断标准,再进行这种分类核算是既无必要,也是不科学的。
(四)不编制现金流量表
企业单位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核算基础采用现金收付制,从这点看来,现金流量指标在事业单位发挥的作用是大于企业单位的,但是偏偏是企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而事业单位不编制该表。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指的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核算对象,以财务人员记录、反映、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它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199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11年,一方面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进行过一些调整,如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相关的会计科目,调整了相应账务处理方式,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进;另一方面,改变了改革前事业单位会计只规定的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会计平衡等式也由原来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变为现今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此外,会计主体观念的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会计主体得以确立改革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被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应是一个会计主体,这有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
身的经营管理,促进提高其财务的管理效益。然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例如,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准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等等。因此,作者结合自身在林业事业单位的工作实际,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进对策做如下探讨。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一般应采用收入实现制,这种会计核算制度目前来说不能够很准确地、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会客观上影响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管理绩效的评估。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和权责发生制相比,收付实现制往往将单位的全部收入作为核算期的收入、将单位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核算期的支出,这就直接造成核算期内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耗费的不平衡,使得相关会计信息没有办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当期的事业单位收支结余和预算执行情况,从而客观上失去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意义。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准确
目前来说,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和一般工商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而且事业单位内部各行业由于预算管理方式的差别,各单位的科目设置也比较混乱,不够统一。例如,拿现行的林业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来说,虽然科目设置时考虑了林业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对林业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等内容也做了相关规定,但是有时候却忽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事业单位服务市场资金运作的特殊规律,结果造成了林业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上的某些空白。结果也会导致林业事业单位资金评价效果的缺失,不利于真实地反映林业事业单位本身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益。
(三)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
据调查发现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够全面准确。很多事业单位取得固定资产时只是按照实际成本价值入账,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但固定资产在后续使用时则没有核算磨损价值和计提折旧。这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式就直接虚增了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额,事业单位的资产核算状况没有能够得到真实准确地反映。另一方面,这种核算方式也会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值和净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变化,事业单位实际业务成本核算时没有考虑折旧费用,成本核算不到位。
(四)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一般来说,企业的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组成,事业单位也差不多,其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这种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为:资产+收入=负债+支出+净资产,即表现为财务状况信息与业务成果信息合二为一地进行揭示,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的性质,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同时,又由于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进而使得事业单位现金的收支变动无法得到准确反映,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也容易造成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的误解。
四、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争取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融入工商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信息更能够从根本上用于评价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更能够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过程,更加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拿林业事业单位来说,如果能够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话,其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就可以列入当期的支出,其价值就可以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反映,进而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不用计提折旧,而可以按照林业事业单位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很多其他事业单位没有提取)。另一方面,随着事业单位投资活动的增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核算不仅要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外部投资主体和债权人的要求,所以争取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融入工商企业会计制度,就更容易满足企业外部各相关方面信息的要求,提高信息的可比性。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疏漏,我个人觉得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改革时可以适当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方式。例如,林业事业单位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项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购置固定资产时,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改进账务处理。此外,各事业单位也应做好计提坏账准备。在资产项目下增设“坏账准备”科目,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在年终时应根据应收款项的账面余额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数额,对坏账准备账面余额进行补提或冲减;对已确认并已转销的坏账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先借记应收款项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然后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款项。总之,要通过客观地计提坏账准备,较为准确地反映潜在的坏账损失可能对债权带来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会计处理的谨慎性原则,避免集中核销坏账对支出带来的强大压力。
(三)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合理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一般而言都会拥有数额较大、数量较多的固定资产,这些资产名义上属于全民所有,事业单位负有使这些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然而,由于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诸多疏漏,使得这些资产的核算不够真实。所以,建议事业单位应该像企业一样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合理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针对目前事业单位核算不配比的情况,建议取消修购基金计提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必按照资金来源列支,应该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在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总之,要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成熟方法来客观准确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以更科学的方式合理反映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四)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质越来越趋近于一般企业的经营性质,其财务报表制度也应该担负着和一般企业三大报表相同的性质。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应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去掉,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这个会计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全面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利于维护债权人利益,也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应该高度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要知道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反映事业单位会计期间内事业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对现金资产的流入与流出产生的影响。报表使用者可获得直观准确的会计信息,预测单位现金流量。所以,随着今后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增加现金流量表更能够科学有力地评价事业单位的财务现状,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效益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未来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也必将发生更为深刻地变化。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会计核算和财务信息披露的需要了,所以要完善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就应该充分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要求,通过完善的制度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财务评价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张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策的探析[J] 冶金财会 2008(5);
2.何静 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J] 商业文化 2008(9);
3.戴尊萍 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变革[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3);
4.赵丹彤 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J] 北方经贸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