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土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土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6 01:56:04
文档分类: 工商管理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土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432
目 录
一、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
二、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三、几点法律对策
内 容 摘 要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现代社会其稀缺性表现的特别突出。当前,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合理利用土地关系着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脆弱生态区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率高、旱灾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土地人口承载指数大、矿产资源开发强度高、土地污染率高、土地污染治理投资不足等经济社会问题,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如果我们不加以认真的对待和解决,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影响我国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法律保障机制,完善土地行政综合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 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特别是进人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消耗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人类经过前几个世纪的开发利用,现在可供人类支配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正日益加剧。同时由于人类不当的开发利用,土地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人居环境。因此,对该问题研究意义重大。
 一、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   社会生产活动对土地的扰动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分异,在我国自东向西呈现有规律的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也最多,对土地的干扰程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另外,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处于沙漠边缘带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多重因素影响,该地区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而由于洪涝灾害等原因,南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我国湿地变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等湖泊广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土地利用程度和方式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市场转型、社会发展及人口数量上升等大环境影响,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而问题的根源都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及方式有关,因此,生态环境状况能直接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庞大人口生存需求的多重压力下,我国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土地总体利用结构好转,质量相对下降,耕地结构性减少,牧草地退化严重。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用地、建设用地稳步扩大,生态退耕成效显著,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而同时减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地和湿地,导致其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下降,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生态退耕,其次是农业、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牧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牧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土地。
二、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人口压力加大,地区财政来源单一,国内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经营方式的恶性循环,我国土地生态环境的的污染和破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我国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我国国土面积的12.8%为可种植耕地,6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水源不足或者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也十分有限。根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到1.39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6 %左右。
土地质量受人为原因及自然原因侵害损毁严重近年来,土地退化、损毁的情况严重。全国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20.25亿亩,并且还在以每年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由于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水早灾害频繁发生,每年因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约150万亩。
(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土壤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它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的代谢物组成,是土壤的养分。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不足以使大量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就是土地沙化。沙化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沙壤粗糙如砂、保水能力很差,即便有植物生长,也十分稀疏。土地是否会发生沙化决定于土壤中含有多少有机质和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任何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破坏土壤储存水分的因素都会导致土壤沙化。我国各种成因的荒漠化土地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水蚀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土地37.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的45%;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土地37.1万平方公里,占44.3%;物理及化学作用(包括盐渍作用和水渍荒漠化土地)6.9万平方公里,占8.2%;工矿开发引起的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有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141万平方公里。其中,易受水蚀荒漠化影响的土地87.5万平方公里;易受风蚀的沙漠化土地53.7万平方公里。总计已经荒漠化和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224.7万平方公里。   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如下:   1、由于近年来降水减少,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意味着“石漠化”问题有可能减轻。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然值得警惕。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也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2、风蚀引起的荒漠化,即沙漠化。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继续强烈发展,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草场退化引起的草原荒漠化严重发展;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严重发展。   3、土壤盐渍化荒漠化。从全局讲,由于干旱化发展,普遍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土地盐渍化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也有局部地区存在恶化现象。   (二)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我国的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10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6.8%;风力侵蚀面积195.7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0.4%。局部地区还存在冻融侵蚀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也在加剧。水力侵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上中游的山区、丘陵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以及长城以北。   水土流失的导致原因有两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出去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人为因素为主要因素,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是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超载过牧;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容易频发干旱灾害。地面植被差,降雨量减少,分布不均,暴雨多。即便在同等降雨的条件下,由于水和土的大量流失,致使水土流失区的旱情加剧。目前我国消失的森林、湿地面积越来越多;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大中小型蓄水工程淤积大量泥沙,严重削弱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流失造成坡耕地水、土、肥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旱情;水土流失使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长江上游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地区;除了上述情况,水土流失还会危及工矿企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三)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的破坏和绿地的丧失,是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二氧化碳增加会造成全球的温室效应与气候的变迁,进而影响人类本身的生存。此外,森林的砍伐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不仅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并且会使珍稀物种灭绝、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土地利用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垦拓荒力度增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未利用地或农用地用于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结果是:一方面,农用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也小幅度上扬;另一方面,未利用地不断的减少。导致绿林交错过渡带的生态用地较少,生态防护作用减弱。众所周知,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的面积增减会影响地区的小气候。土地利用规模增加了,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达到的,破坏了原始植被和生态平衡,会导致地表覆被破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循环难以持续,受到风沙侵袭,土壤养分含量大大下降,也影响了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应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及生态条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对耕地保护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不能放松。同时应当认识到,在土地退化严重的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国际食品贸易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保护土地质量日趋重要,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绝不仅仅是保护一个区域的耕地面积,还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及生态条件,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三、几点法律对策
(一) 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法律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目前,中国国有土地产权制度仍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法律界定过于笼统、模糊不清等缺陷。致使行使土地管理职能的主体权责混乱,难以发挥其对土地充分、有效的监督、管理、保护职能。其产生的弊端,一是与现有财税体制存在矛盾;二是不利于耕地保护;三是不利于节约用地和土地优化配置。  重视土地的资产属性和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修改现行《土地管理法》应增加有关土地资产管理的内容,如土地收购储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法律条款。同时,现行《土地管理法》忽视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因此,修改现行《土地管理法》,应大力削减、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只有这样,国土资源部门才能将主要精力投人宏观管理、依法行政和有效监管上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高效管理。  (二)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科学化、体系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高级别的协调与决策机构,确定集权与分权的协调处理机制,保证综合决策机制的顺利运行。建立高级别的协调决策机构,就是要从整体利益出发,明确各部门决策权力的界限和责任,明晰各机构的法律地位,消除权力设置的空白或重复。完善土地资源行政执法的奖励与惩戒机制。为了将土地资源生态保护与治理上升为各级行政机关的自觉行动,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激励与惩戒机制,以使土地执法决策得以真正实现。一是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激励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主动进行综合决策。要建立土地自然资源帐户,作为衡量地方政绩和评定千部优劣的重要条件。二是建立和加强土地资源安全状况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要对本辖区的土地资源状况负责,作为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土地资源安全评价反馈机制。困传统的建立在生产成本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为唯一标志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全面反映自然资源成本的消耗。建立新的能反映自然资源消耗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方面会帮助人们走出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认识误区,有利于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会使政府及环保部门,企业等自觉主动对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综合决策。 (三)倡导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大力普及推广无污染、无毒害的农业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堵塞土地资源面源污染的形成,对于一时难以治理和防护的地区,可尝试建立生态隔离带,防止土地资源污染和生态破坏扩大化以有利于人类、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原则,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自然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注重对土地自然资源状况的调查及论证。根据土地的功能和属性,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科学规划土地用途,大力挖掘土地潜能,做到适度开发与深度开发并重. 用地和养地结合,使土地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和扶持创建一批生态效益好的农业生态园区,改善部分区域土地资源恶化的状况。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实现全流域,跨区域生态功能的修复与净化,达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更新。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增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缓解人地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科学、有效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运行秩序,加快城市土地经营管理的进程,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效益,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产收益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参 考 文 献
1、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2、王根绪,程国栋,钱鞠.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3、国家土地资料部相关统计资料。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我国传统零售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 下一篇品牌营销策划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